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8 共36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分析
  【第一章】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第三章】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4.1  4.2】济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构架
  【4.3 - 4.5】济宁市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我国城市循环经济构建研究参考文献
  
  第 2 章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

  循环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利用资源的经济模式。一般能够做到充分的利用环境容量,并且遵循自然规律。一般都可以做到废物的再次利用。清洁生产也是循环经济一种。通过实施废物无害化的处理,在生态系统同经济系统的和谐中进行循环,以此来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化。在生态系统的初期,有机生物的数量非常少,而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非常的多。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的活动对生态产生的影响特别的小。在这种情况下,物质流动一般相互独立。废弃物可以不断地产生并排入环境。这就是一级生态系统。有机生物由于不断增加,自然资源也不断减少。在不同的物种或者种群之间的物质间的循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形态下,只要太阳能是属于外部系统的。而对于某一个生命是废物的物品对于另外一个生命来讲可能是资源。他们之间没有废弃物与资源的区别。这种循环思想在经济内部通过网络状方式相互联系。在这种系统内,可以通过物质交换,来达到能量良性流动的目的。这对于环境保护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发展经济也至关重要。两者之间可以做到互相协调,实现共赢。

  这样的生态发展理念注意了过度开发采集资源给对自然产生危害。认识到了物质资源循环利用这种方式对于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人类必须承担起废物分解以及资源再生的角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大自然的压力实现与经济生产发展的可持续。这样体现出人类是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人类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栖居者,同时还是自然界的操纵者。

  经济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第 1 种称为传统模式。自十八世纪来采用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单向过程。主要过程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自然界。

  第2种被称为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治理之前就了存在着资源破坏。同时也存在了大量污染。第二,污染之后往往得花费高额的代价进行治理和修复。即使这样能够进行环境保护、减缓环境的压力,但是往往收效甚微。而且这种模式不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种模式没有方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3种称为循环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质持续进行循环。因此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消耗。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2)循环经济基本的原则 .

  循环经济核心内涵就是"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通常消耗少量的资源的投入。并且还可以达到原有的生产目的。能够从经济发展的源头减少污染,并且可以节约资源。减量化原则通常都要求产品重量较轻,产品体积较小。比如,制造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的汽车来替代大型汽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节约金属原材料。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乘车出行要求,达到安全标准。简单朴实的包装也可以帮助减少废弃排放。可以再消费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包装比较少的物品。例如,购买一些耐用并且可以循环使用的物品来减少垃圾。不在使用一次性物品。Reduce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一般是通过从源头控制,以此来降低废弃物数量。下一步就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包装的物品能以最初的样子被重复利用。而不是像一次性产品一样,等到用过之后就随意丢弃。生产过程中,制造商经常通过使用标准尺寸来进行规划。比如,可以利用标准尺寸设计来帮助电子产品便捷地进行升级,这种情况就不需要更换整个物品。人们也可以把自己不再需要物品捐献出去来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就是说把已经使用过的产品可以再次循环利用或者转为其他用途,而不是用过之后就当做废弃物扔掉。通过这样再循环或者再使用,可以帮助实施减量化原则。再循环是减少废物的有效途径。再循环也可以制作成消耗能源较少的新型商品。

  2.1.2 循环经济特征 .

  循环经济有四个优势:

  1.循环经济充分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程度做到降低废物的产生。

  保护自然环境。循环经济模式中,人们将能源和自然资源开采出。随后的生产、加工、消费环节中,废物和污染被不断的排放到外部环境去。这种情况对资源的利用通常都是一次性的。循环经济是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于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经济活动被边成一个循环型流动。这样经济系统在生产的全过程都不进行产生或者很少的产生一些废弃物。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产生。

  2.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需要靠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将资源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发展。这样就忽视了经济发过程中的关联性。形成了高消耗、高开采、高排放和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对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循环经济可以帮助社会生产方式从数量型物质增长改变成为质量型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可以帮助延长生产链。促进环保产业以及一些其他的新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依据2007年德国产业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思考》,到2017 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环保节能产业创造了约7万亿欧元产值。可以提供1200余万个就业职位。

  3.循环经济将是在制定一个框架以有机结合不同层次的生产和消费。传统的方式来发展造成了生产和消耗材料分离。这就造成了生产,消费,浪费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做法分为二个层次:资源消耗和消费。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第一是资源的生产和回收使用。第二是行业之间或网络公司。

  例如生态工业园丹麦卡伦堡着名之间的生态工业共生。第三个是回收和社会所有系统。例如双包装回收系统以及系统循环型社会。

  4.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佳选择。胡乱消耗的群众的生活环境,发展也面临着环境容量与资源瓶颈的严峻挑战。循环经济发展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与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相适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发展关念上要改变轻节约、重开发,单纯追求GDP 增长。轻视效益却忽略提高内涵的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它也是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这帮助是资源节约与环保相协调的一体化战略。

  2.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1、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人类与生态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本质是人们要改变索取大自然的传统发展方式。将索取转变为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要求了人们需要改变对自然的态度, 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道德标准, 将自然界视为人类价值的源泉和生命的源泉, 而不是一个可以让人类利用的对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2方面。 第一是代内平等。 第二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

  (2)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需要循环经济的助力。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自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2、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目的。

  (1)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类的发展陷入了死循环。循环经济取代了传统的线性经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传统经济实现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才会变得可持续。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在确保生态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发展的效益。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生产和消耗是相互分开的。在这种模式下,就会存在大量的浪费以及大量的消耗。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以生态利益为重点。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通过用新的发展思路来鼓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新发展模式。当前,在发达国家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内部的清洁生产。这其中也包括资源的重复利用。第二是存在于共生的企业或者产业之间。第三种是企业或者地区的循环再利用系统。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应当在兼顾人民的利益发展经济。同时,经济发展应该注重可持续性,不应该危及后代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危害自然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地否定经济增长。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的发展,可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结合。既保证短期利益不受到损害,又能保证长期利益,为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

  小 结:本章主要讲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重闭环流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将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几个优势和特点,最后,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循环经济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