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当前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4 共12956字

  三、对于经济和就业增长相互关系的分析

  (一)三大产业实际增长

  从 2004-2013 年,虽然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互有快慢,但就中长期(5-10 年)趋势看,增长率大体一致,非农产业的增长率一般处于这两个产业的增长率之间,而权重已经达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 90%左右,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占支配地位。从图 1 中可以看到,从大趋势上看,这一时期(2004-2013 年)按 2004 年可比价格计算的非农产业的和全部产业的增加值曲线表现为两条近似平行的直线,斜率也很接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表现为两条近似平行的直线,相互之间的斜率也是近似的(但细致分析,可以看出相互之间的差距经历了先是缩小,然后扩大,现在又开始缩小)。我国的第一产业在这些年中也是迅速增长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4.51%,这在世界上属于少见的农业高速增长,但是和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它的增长率就低了,从数量上看,绝对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在图形上近似于一条水平线。从总体上看,我国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产业的贡献,而在非农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情况是接近的。

  图 1 中所反映的长期趋势变化是按照 2004 年可比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所反映的,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各个产业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幅度是不同的,其中第一产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最大,第三产业次之,而第二产业最小。这种价格变化上的差别,从根本上说,也反映着相关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按照现行价格反映的增加值变动的长期趋势会略有变化。在图 2 中可以看到,大约在 2011 年前后,第三产业的产出规模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最大的产业。从近两年的经济增长数据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超过了第二产业,这是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一产业仍然是最小的国民经济行业,但是其增长幅度显然超过了图 1.

  (二)三大产业就业变化

  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的非农业就业的迅速增长使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图 3 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之间,中国的全部就业人数是温和上升的(增速在逐渐减缓),增加了 7000 万左右。但是分产业看,变化趋势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业就业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都在增加,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长高于第二产业。从绝对人数上看,2004 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低于第二产业的,当然也低于第一产业,但到了 2013 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上升中的第二产业和下降中的第一产业,成为最大的就业部门。从图 3 反映发展趋势上看,第三产业就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第二产业就业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长率将可能逐渐回落;第一产业就业则是不断下降的。大约在 2016 年前后,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会降到第二产业以下,从而形成类似于我国现阶段现代经济增加值结构的排序特征,即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的就业结构。再往后,由于市场经济收益平均化规律的作用,就业结构在数例即具体比例上也会向不断升级中的增加值结构靠拢。

  (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联分析

  (1)分产业看就业对增加值增长的弹性系数及就业变化

  2004-2013 年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非农就业的增长。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看,GDP 增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整体就业(包括农业就业)是0.12%(参见表 3(三),2004-2008 年、2008-2013 年以及 2004-2013 年都是如此),从增长率上看数值好像不高,但是如果和我国的全部就业人口相比,数量就相当高,2013 年我国的全部就业为 6.88 亿,它的 0.12%就是 82 万,如果 GDP 增长 7%,那么全部就业就会增加 578 万。在全部就业中,各个产业的就业变化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再分别考察各个产业的情况。

  首先看第一产业。在表 3(三)中可以看到,2004-2013 年第一产业就业对增长的弹性系数(以下简称就业弹性)为-0.88,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将下降 0.88%,分阶段看,前一阶段(2004-2008 年)的就业弹性为-0.77%,后一阶段为-0.98%,这说明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增长和农业就业人数下降在同时发生,这就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其增加值的增长。这一期间(2004-2013 年)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4.51%,而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 3.98%,那么,以就业人数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则为(104.51/96.02-1)*100=8.84%,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高增长。这也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会有较快的增长。

  其次看第二产业。2004-2013 年的就业弹性为 0.40,分阶段看,前一阶段的就业弹性为 0.45,后一阶段为 0.34,这说明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是下降的,在前一阶段的加速工业化发展时期,劳动密集型尤其是加工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迅速,由此导致了对劳动力需求的提升,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的特征就是通过科技和设备的应用来代替人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增加研发和投资来改进装备和生产能力,而不是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因此从长期趋势看,这一行业的就业增长可能是递减的,甚至还有可能是降低的,但在现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仍然对我国的就业有积极的贡献。

  再次看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是最高的,2004-2013 年的就业弹性为 0.66,而且分阶段看,前一阶段的就业弹性为 0.64,后一阶段则为 0.68,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增加。第三产业是服务性产业,而服务性活动对于劳动的依赖较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更强。一个大国的工业化中前期,主要是通过工业及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但到了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的产业,这必然带来第三产业就业的迅速提升。

  最后看整个非农产业。2004-2013 年的就业弹性为 0.53,其中前一阶段为 0.55,后一阶段为 0.51,这说明非农就业对非农产业部门的增长的弹性在下降。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前后两个阶段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是下降的,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是上升的,但是从程度上看,第二产业下降的程度(0.11)大于第三产业上升的程度(0.04),因此对整个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产生了影响。从具体的数值上看,0.51 的就业弹性系数意味着非农产业的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使就业增长 0.51 个百分点。2013 年底我国的非农就业总数为 4.46 亿,如果 GDP 增长在 7.5%左右,非农产业增长将在 8%左右,那么按照 0.51 的就业弹性系数,所带动的非农就业增长大约在 4%左右,也就是在 1700 万人左右。2015 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为 7%,非农产业的增长回落到 7.8%,那么带动的非农就业将在是 4.63 亿的基础上再增长 3.9%左右,约为 1800 万。

  (2)从年均增加值增长率与年均就业增量的关系看非农就业的增长

  利用弹性系数分析增长和就业的关系,是在经济活动和就业按几何倍数增长的假定下进行的,对于国民经济及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而言,这一假定已经被过去多年的经验得到了证实,用几何平均数计算的年均经济增长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活动规模扩张的长期趋势。但是对于就业而言,从实际情况看,虽然随着基数(劳动力总数)的扩大,每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尤其是非农就业人数)也是逐渐增加的,但是变化相对较小。如 2011 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 4500 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 4000 万人,具体地说,就是每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 800 万人。每年的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目标是按照数量相等而不是增长率相等来要求的。如果每年增加的就业人数是相近的,那么随着每年的劳动力总数的增加,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将是逐年略减的,如果仍然用几何平均数来反映劳动力或就业的增长,就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对前期的增长率发生低估而对近期的增长有所高估),而用算术平均数来反映年均就业的增加,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用算术平均数反映就业的增加程度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带来直观的分析结果,由于不同产业的基数不同,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就业所反映的人数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别,算术平均方法可以直接地反映这种差别。好的解决方法是,同时用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方法和算术平均方法)来考察就业的变动情况,再通过比较论证得出合理的分析结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