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朱镕基环保观的形成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51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朱镕基环保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析
【第一章】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论述绪论
【第二章】朱镕基环保观的形成背景
【第三章】朱镕基环境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朱镕基环保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朱镕基环境保护理念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朱镕基环保内容与启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

  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是在环境影响日益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污染生态事件大量出现,在寻求有效的解决实践经验总结中,积极溯源古代环保理念、现代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思想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

  2.1 历史渊源:古代"天人合一"理念。

  "环境保护治国"理念在古代中国就有。从记载来看,我国是最早出现"环境保护部"的国家。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记载,"中国古代早期的环境保护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五帝本纪》中记载舜所设九部委中就有环境保护部-'虞'."除了是最早成立"环境保护部"的国家,我国古代还进行了最早的"环境保护立法".据研究报道称:"秦代的《田律》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环境法律条文。"我国不仅是最早设立"环保部"、颁布环保法律的国家,而且我国古代先哲们提出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环保思想。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陈述了人们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主动改造自然使其更加美好。子思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看得更透彻,他指出:"能尽物之胜,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提出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子思的"赞",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荀子的"参"则指出了在不破坏自然地前提下兼顾人类的利益,即当代所谓的生态工程。庄子认为:

  "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要求我们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就会使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先贤们就此提出了许多论述。如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的观点,倡导人类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朱镕基生于 1928 年,其早期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传统文化。据记载:"在小学里,朱镕基比较爱好国文,诸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许多他都背得很熟。"《四书五经》等古典名著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是其环境保护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朱镕基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例如,他对中国古代的"龙文化"就有深刻领悟,古代"龙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部族崇拜自然物蛇,以蛇为图腾。它以蛇为基础,综合各部族图腾的特点--如鹿角、马脸、鱼鳞、蛇身等组成共同图腾--龙,创立了"龙文化"和象征着原始部族对自然物的崇拜与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朱镕基1997 年在参观太昊陵庙听到关于"龙文化"的讲解时深有感慨地说,"'以龙纪官'

  是伏羲的一大功绩".

  他在参观统天殿时饶有兴趣地问陪同人员:"为什么叫统天殿?"陪同人员回答说:"这个名称来源于《易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思是说盛大无比的乾阳元始之气啊,万物都依此为发端。"这里所讲的《易传》是确立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基本前提。而《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得以创立,首先依赖于其宇宙生成论的构建。宇宙生成论,概括起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宇宙根本与'太极',二是太极衍化于天地,三是天地气化生万物。"在古代的哲理思维中,阳刚之气是人和万事万物的功能性,是活力,否则,就死气沉沉,就不能生发与运转。这个名称也是对伏羲精神的高度概括。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只有人和自然友好相处,才能长久发展,并把这种天地万物和谐的状态概括为"天人合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环保观早在 10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了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是最早的环境保护理论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和资本主义生产实践出发,认为人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生活消费与自然发生关系,进行物质变换。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直接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基本思想深切关注人与自然的相对性关系,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倡社会变革和生态变革相结合;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发现了自然科学经过工业改造人的生活,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

  恩格斯通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讲述了环境污染问题,"居住房间恶劣,房屋狭小、简陋、肮脏。旁边河水乌黑,烟囱的黑烟毒化着空气。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下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在揭露了英国社会的灾难中尖锐的披露了自产业革命以来英国工人阶级所处的"非人状态",提出了工人的恶劣的居住、工作环境,还揭露了由于工业污染造成了河流、大气的污染这一公害问题。恩格斯已经意识到,由于工业污染,十九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造成了局部的环境污染,有的城市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此的置若罔闻。他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指出资本家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可以看出恩格斯提倡保护自然,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自然,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的环保观。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并提出:

  "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和治理环境污染防止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早在 1935 年初毛泽东就曾鲜明地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只考虑生产,不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利用和盲目开采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例屡见不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严重关切,"必须做好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分区的和全国的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最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邓小平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变革和生态变革相结合的环境保护观点。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朱镕基,在治理环境问题时必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影响。

  2.3 现实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污染越发严重,生态恶化问题日益凸显。大跃进时期,极左思想的影响下,造就了许多小高炉、小炼焦等污染源,随着污染的扩散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是我国的第一次环境恶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高炉、小炼焦、小作坊、小加工、小炼油泛滥成灾。"五小"导致生态形势很快恶化,污染迅速蔓延。导致第二次环境恶化的出现。70 年代末以来,大批规模小、布局分散、隐蔽性强的乡镇企业成为区域型污染重地,直接导致第三次环境恶化的出现。北方各大水系严重污染的程度已令人触目惊心。相关研究表明,"1978-1988 年期间,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为 355 亿元,生态破坏 258 亿元,占其利税总额的 79.7%".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朱镕基指出:保护环境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2.4 经验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世界一些国家,如芬兰、新加坡、日本、德国等治理环境问题的作法,为朱镕基领导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

  2.4.1 芬兰的循环经济与清洁技术。

  芬兰的环保经验对朱镕基治理环境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两国在环境领域也有合作。他在会见芬兰总统哈洛宁和芬兰企业界人士时谈到:"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展顺利,尤其是在电信、造纸、环保等领域,双方合作已有相当规模。"芬兰冬季漫长、寒冷。生活供暖需要使能耗居高不下,加之芬兰的传统工业都是高能耗产业,迫使芬兰成为人均能耗最多的国家之一。鉴于此,芬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治理能耗污染:

  一是重视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芬兰森林资源丰富,而油气煤等资源贫乏,促使芬兰人一方面重视提高产业能效,开发生物能源,另一方面重视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大力发展集中供暖、供冷。通过热电联产的方式实现集中供暖。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致力打造享誉全球的清洁技术国家。在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的倡导和支持下,科研机构和商业机构密切合作,加强清洁能源、节能、清洁工艺和空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研发和实践,打造"国家清洁技术"品牌,使芬兰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清洁技术国家".

  可以看出节能环境保护理念已渗透到了芬兰人生活的每个细节。政府所推行的这些措施已使芬兰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国家之一。

  2.4.2 日本琵琶湖治理。

  日本是当今世界经济强国,同时也是环保强国。其治理环境污染的一些成功范例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朱镕基提倡加强与日本在环保方面合作。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道:"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的大发展这些方面都为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当时,日本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急转发展期,大阪的琵琶湖周边开始出现大量住宅,大量工厂也应运而生,造成湖水彻底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从 1972 年起,日本政府为解决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出现的赤潮频发问题,全面启动了"琵琶湖综合发展工程",历时三十多年,治理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和多部特殊的专门法律。

  通过采取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湖泊保护管理与工程措施,综合考虑湖泊与流域、区域的关系,实施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等综合施治,最终达到了治本的目的。

  2.4.3 德国鲁尔的变迁。

  朱镕基提倡我国政府应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并学习环保先进国家的经验。在访德期间,他曾多次提到希望加强中德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在参观欧洲最大炼铜企业-北德炼铜厂时,得知该厂将投资额的三分之一用于环保领域时感叹道,"我在这里得到了重要数据".

  20 世纪 50 年代后,素有德国工业发动机美誉的德国鲁尔区。陆续出现了"煤炭危机"、"钢铁销售危机"、"石油危机"使其经济陷入困境,并伴随着环境状况恶化。

  德国政府采取了下列改造计划:制定总体规划;对煤炭、钢铁两大支柱产业给与政策扶持;改善投资环境使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不断调整工业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的工业调整取得了很大成就。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览馆的建立取代昔日烟囱、井架和高炉林立的景象。机械与汽车制造,电子通讯信息与环境保护及服务业等新兴工业蓬勃发展,使得鲁尔区从第二产业逐步转向第三产业。

  朱镕基非常重视学习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在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环境保护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石,又是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之一。""科学技术的传播不应以国划界。"应大力"促进国际间技术转让".

  德国鲁尔区的成功转型和环境治理经验为朱镕基在制定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转型和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2.4.4 新加坡的环保教育和"全民水源"政策。

  新加坡由于资源匮乏,其经济发展完全依靠外部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非常注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建设中,并实施统一组织、规划。政府利用新建的环保工程作为基地,要求大众参观、学习。这就是新加坡实施的"全民教育活动".

  新加坡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占有量为世界倒数第二位,严峻的事实迫使政府实行"'全民水源'政策,并出台"四大水喉"计划,该计划的实施给企业和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新加坡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花园城市".

  朱镕基在接受德国商报的记者采访时提到":新加坡的经验在很多方面都颇有参考价值,如城市发展、开发区建设、金融和旅游业发展等",新加坡的环境保护自然也在学习之列。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