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朱镕基环境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1044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朱镕基环保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析
【第一章】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论述绪论
【第二章】朱镕基环保观的形成背景
【第三章】朱镕基环境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朱镕基环保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朱镕基环境保护理念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朱镕基环保内容与启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朱镕基认为环境保护是国策,没有比这再大的事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对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作了许多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阐释和批示。他在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把环境保护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可见一斑。

  3.1.1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

  所谓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是指社会安定稳固、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很好的解决可能出现的小范围或整体性的经济、社会危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环境保护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意义深远,始终事关经济社会的安全。

  环境问题是诸多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因素之一。所以,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

  2001 年 6 月 5 日,朱镕基在"为世界环境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回首千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主要包含两方面:

  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99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会议上朱镕基指出:"这些年来,我国南部一些地区水患频繁,险情加重,除了气候变异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大江、大河的上中游地区滥砍乱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了许多湖泊萎缩、干涸,库容的减少会带来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关资料显示,1950 年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减少的湖泊 500 多个,损失库容量累计达 200 亿立方米。1998 年,全国各地发生了有史以来最罕见的大洪水,使全国共 29 个省(市、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 3.18 亿亩,成灾面积 1.96 亿亩,受灾人口 2.23 亿人,死亡3004 人(近长江流域即达 1320 人),倒塌房屋 497 万间,在调动 800 万人日夜抗洪的情况下,仍造成 1666 亿元的损失。

  上述案例蕴含着下列原因和问题:灾害原因相同。都是因植被破坏生态失衡引发的重大旱灾和洪涝灾害。形成灾害时间上表现不同。干旱成灾的 500 个湖泊消失蓄水储量 200 亿 m3用时 50 多年。

  洪涝为间断性的,一朝发威迅速成灾,且人为很难抗拒。生态失衡经济损失惨重。全国 50 多年因减少蓄水 200 亿 m3导致干旱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且气候干燥,沙尘暴天气增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1998 年全国洪涝灾害损失当年 GDP2%.显然,环境保护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一点也不危言耸听。

  环境保护事关我国与国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好坏。朱镕基在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强调:"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公证、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贸易新体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开放的态度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也给我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伤害。

  影响我国与国际经济关系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环境问题。上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限制,设置的"绿色壁垒",环境问题给出口商品蒙上一层阴影,导致国家经济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这是因为:环境问题是扩散的和流动的。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势必影响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一些发达国家漠视里约环发大会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为了自身利益将我国环境问题夸大,乃至以此对我国横加指责。环境问题不论是哪国出现的,只要在影响半径内,对人类的伤害是共同的。环境问题如不尽快治理,必将影响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流,从而危及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因此,环境保护也事关我国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好坏。

  3.1.2 环境保护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而且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03 年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迈上新的辉煌征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日益融入并凸显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日显突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环境保护是关键一环。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既是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打造良好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民脱贫致富、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环境保护事关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优劣,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人们生活环境的好坏。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朱镕基提到:"从《中华环保世纪行》这部片子中看到陕西铜川市的工业污染情况。同志们想想看,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很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人们的饮用着受到污染水源,呼吸着浑浊的空气,吃到污染的粮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之下,根本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污染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好坏,一是工业排放危及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二是土地沙化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由于滥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土地沙漠化依然在蔓延。土地沙化是人类生存的大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北京 50 多年来,遭受沙尘暴袭击 70 多次。1986 年国家、省、地医疗部门 25个单位、49 名专家对甘肃安西县患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 1058 张胸透拍片鉴定,110 例病症是由风沙造成的,占总数的 10.3%.

  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消除这种影响,在于保护环境,提高生态平衡水平。所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朱镕基曾指出:"只要我们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使我们的祖国水更清、天更蓝、山川更秀美".

  环境保护事关农村贫困人口的有效脱贫。据 2001 年 10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当时有农村特困人口 3000 万,占农村人口的 3%左右。

  当时我国农村的特困人口主要为这两类人:一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救济户,二是生存条件恶劣、生产资源匮乏非区域的人。后一类人由于生存环境的原因,使生产的产量低下,劳动力就业率低,家庭收入少。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农村贫困人口中,山区人口比重高达 51.1%,而非贫困户则只有24.8%.33.8%的贫困户存在自然环境恶劣问题".

  可见,造就我国部分贫困人口的原因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既是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打造良好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民脱贫致富、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环境保护事关生态目标的实现。2002 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目标之一。而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水、大气、土壤、生态"四大环境要素,把大气环境中的"环境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区域的人口比例在 82%以上"、水环境中的"国控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在 75%以上"、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覆盖率在 55%以上"、土壤环境中的"良田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在 95%以上"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目标".

  与朱镕基在十届一次人代会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讲话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3.1.3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朱镕基提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他在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时强调,"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环境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客观上共同要求保持资源稳定,避免过度消耗,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以保持环境的净化功能和健康的生态系统。二是可持续发展是统筹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共同发展,它既兼顾了当代人们的普遍需求,又满足了后代人的发展保障。三是在当前环境破坏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理析了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8-2003 年朱镕基担任总理的五年间发生了两类重大自然灾害,即 1998 年长江、松花江洪水和北方沙尘暴的肆虐,使他为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深深担忧。在朱镕基看来,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2.1 森林草场面积锐减。

  从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 年-2003 年)结果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的总体质量仍在不断下降,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天然林及生态效益较为明显的成熟林仍在不断减少,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处于退化状态。据统计,"中国有90% 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 200 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

  面对森林覆盖率低、天然草场不同程度退化的问题,朱镕基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1999 年 8 月在云南考察期间就曾指出:"关于天然林保护问题,停止砍伐天然林已经刻不容缓。再耽误下去,长江、黄河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灾害将越来越大" .

  3.2.2 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由于人为不合理的耕作和过度无序开发,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出现不少区域的非沙漠地区也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现象,土地沙化已成我国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0 世纪初,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6%,达 153 万平方公里。随后每年以 20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年损失 300万亩粮田。

  土地荒漠化迫使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相比之下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十分惊人。资料显示,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人均耕地尚有 0.18 公顷,但到 1998年,人均耕地已只有 0.11 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43%.1997 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 13.5 万公顷,1998 年,又净减少 12.6 万公顷。

  20 世纪末我国耕地荒漠化面积已达 26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27.3%,而且每年以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全国 24000 个村镇经常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沙漠化是荒漠化的重要部分。

  土地沙化、耕地锐减的严重程度的确令人触目惊心,治理土地沙化工作迫在眉睫。2001 年 1 月 11 日,朱镕基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听取工作汇报后说:"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现象相当严重,令人非常担忧。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直接导致沙尘暴的产生,对它的治理非常重要,要加快治理,防止沙漠化".

  3.2.3 水体生态严重失衡。

  朱镕基在听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时得知:"2001 年度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 2000 年度水平。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半以上的监测断面属于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城市及其附近河段污染严重;滇池、太湖和巢湖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东海和渤海近岸海域污染较重。"在听完报告后他果断批示:"治理水污染问题比解决缺水的问题更加重要",要求进一步解决好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

  从上述报告和批示可看出,我国城市和中东部及沿海近岸海域污染比较严重;2001 年水污染的治理变化不大,仍是维持在 2000 年的水平;水污染严重,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对策。

  3.2.4 能源污染日显突出。

  煤炭、石油、天然气、多种可燃料经燃烧都会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环境。

  2001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朱镕基报告:"当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1947.8 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 1566.6 万吨,生活来源的 381.2 万吨。

  烟尘排放总量 1059.1 万吨。 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41.2 万吨, 生活烟尘排放量217.9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 990.6 万吨".

  在听完环境保护总局的报告后朱镕基特别强调:"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控制和治理工业能源污染。健全环境、气象监测体系".

  他还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把环境保护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形象化的方式,告诉全国人民,以引起国人警醒,让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2.5 空气污染每况愈下。

  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我国的大多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为主,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

  1987年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当时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朱镕基在作主题报告时就指出:"目前全国每年的排尘量约2300万吨左右,其中燃煤排尘约1700万吨,占73% ,年排二氧化硫1460万吨,其中燃煤排放约1300万占90% .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耗煤量将加到12-14亿吨,到2030年耗煤量将增加到30亿吨,相当目前世界耗煤量总和,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已经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200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为12.8亿吨标准煤,煤炭的消费主要在城市,因此,城市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北方城市平均为336微克/立方米,南方为18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标准2倍以上,如果与国际标准相比超标倍数就更多了。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大气污染城市之多,面积之广、危害之重,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大气治理刻不容缓。

  3.3 分析了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朱镕基认为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主要有:

  3.3.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21 世纪头几年总体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生产、生活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非常严重,依然没有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模式成为朱镕基任期内的当务之急。

  朱镕基认为造成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他在《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告诫人们:"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3.2 官员政绩观有失偏颇。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把 GDP 的增长,作为提高政绩的主要内容,甚至为一时的经济发展,不惜引进和上马污染严重的企业,忽视环境保护工作,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据报道,"在过去 20 多年里,中国 GDP 年均增长 9.5%,其中至少有 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为此,朱镕基对少数地方官员偏颇的政绩观十分气愤,并对他们给予提醒、告诫和警示。他在海南考察谈到三亚的污染问题时十分气愤地说:"亚龙湾的环境与五年前相比,是更坏了而不是更好了。如果只管搞工业,不问是否污染环境,是不能当三亚市长的。"可见,朱镕基非常反对官员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偏向。

  3.3.3 环境保护监督显得乏力。

  建立健全工作得力的环保监督机构,有效开展环境保护监督工作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然而,当时此方面的工作不尽人意。一是监督机构不健全。我国环境保护机构只建在县及以上,乡镇既没机构也没人员。县区环境保护机构受编制和经费制约,存在县域范围大、监督成本高、程序要求多、顾及不过来、污染发现迟、证据搜取难等问题。二是缺乏事先预防及预警机制。当时很多地方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导致信息不畅通,监督有盲区,查处成本高,普遍以事后处理为主,未能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大多是严重污染事件发生了,媒体关注了,群众举报了,才能发现违法行为。三是宣传教育跟不上。当时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几乎没有,报纸杂志宣传少,学校教育缺环境保护内容,全民教育更谈不上。四是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滞后。当时广大农村对环保问题没检测、少监管、不统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五是重经济,轻环境保护,违法处罚少,政绩考核环境保护权重小。由于上述表现和原因导致"2001年,全国发生 1842 起损失 1000 万元以上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朱镕基在听取环境保护总局汇报后提出严厉批评,要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3.3.4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过弱。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然而,当时并非所有公众都意识到了此问题的深刻道理,并且身体力行。尤其是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乱推放,滥用农药,过度使用化肥,毁林造田随处可见等。我国城镇的生活垃圾大都倾倒郊区农村,且多数不再环保分类;堆放场底部也无防渗处理,只作简单填埋,存在极大的土壤、水体污染隐患。工业和矿山开采环境污染破坏事件枚不胜举。1993 年 10 月 25 日,朱镕基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讲话说:

  "一些同志没有环境意识,这怎么能适应我国建设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的要求?"所以,强调注重培养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反对省一点资金牺牲环境来发展工业的做法。他认为造成环境污染后再来治理,投资会更多;如果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治理就更难了。

  3.3.5 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滞后从 80 年代初算起,我国在 20 年的时间里,"颁布实施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专项法律达 19 部,行政法规达 100 多件,"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艰巨任务:一些重要领域存在无法可依的状况。比如,清洁能源、荒漠化防治等内容,当时只是刚提上立法日程,出台还需时日;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新战略思想体现不够;环境法在扩大民主、鼓励公众参与上体现得还不多;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可操作性不强。"我国 2000 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 7 章 66 条,大约 1万字,不足 6 页。而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共 270 条,长达数十万字 300 多页".

  所以朱镕基也说:"目前,已有不少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但还要进一步完善。"3.4.1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既与政府的政策措施有关,更与民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相连。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朱镕基非常重视监督的力量,在他担任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体现了他倡导人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理念":要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搞好环境警示教育,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以此作为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形式,常抓不懈。

  3.4.2 力推退耕还林政策,着力水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治理水土流失、储存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朱镕基在担任总理任期间,采取多种措施力推退耕还林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精准判断环境恶化的原因。在 1999 年 9 月朱镕基在中央民族会议上针对我国近些年来南部一些地区水患频繁,险情加重,研判"主要是因为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滥砍乱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所致。二是力推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强调:"如果不把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好,并通过植树造林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就不可能根治水患。"要求"搞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结合。

  三是颁布了各项扶持和综治政策。指示"一定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和实施天然林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工程,要长期坚持。

  四是抓点示范推动全国。早在 1999 年 8 月 6 日,朱镕基来延安视察,在宝塔区燕沟流域的山上,就向全国人民作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号召,要求延安率先退耕还林。随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试点市,狠抓落实,三年初见成效。朱镕基再次来延安视察高兴地说:"三年故地重游,看到这里的退耕还林搞得这样好,心里非常高兴。对已有的成绩不能满足,起码还要再坚持苦干 10 年,才会大有成效。"五年后国家林业总局总结延安退耕还林"五个一"经验(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机构、一套好措施、一种好模式、体现了一种精神)在全国推广。退耕还林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延安率先退耕还林试点示范,"至今已退耕还林 1000 万亩以上,耕地减少一半,粮食产量且没下降,年保持在 70 万-80 万斤之间,农民纯收入由 2000 年的 1444 元增至 2014 年的9779 元,植被覆盖率由 46%提高到 67.7%.经受住了 2013 年 7 月份连续 26 天611mm 降水超过正常年份平均年降水量 101mm 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而延河径流不暴涨的考验,也改变了陕北以往十年九旱的状况,每年春、秋两到三次的沙尘暴天气没有了。获得各项补贴 117.7 亿元,农村人均 11846.6 元。""全国 1999-2009 年累计退耕还林 4.15 亿亩,财政补贴 2332 亿元,2279 县、3200 万农户、1.24 亿农民受益。"朱镕基在任时决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8 年以来累计实施天然林保护 9.17 亿亩,占天然林总数的 50.2%,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要将剩余天然林 9.11 亿亩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必将再次提高全国的生态效益。

  2003 年 3 月 5 日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到: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防沙治沙。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体现了朱镕基力推退耕还林保护环境一以贯之的精神。

  3.4.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防治大气水质污染。

  在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朱镕基指出:"'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又是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之一。"在他担任副总理、总理期间,为防治大气水质污染做出了积极努力。他曾明确指出,要做到以下措施"要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重点任务,着力减排降耗,做到污染物排放量年年有减少。二要大力推进重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三要大力发展无污染的服务型产业。使"十五"期间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期间 14.8%、45.9%、39.3%变为 10%左右、50%左右、40%左右",朱镕基认为要借工业结构调整之机,淘汰那些用水量多、污染重的工业企业,采用领先技术成果,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朱镕基强调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一样,是国家目前首要的环境问题。

  据 我 国 有 关 专 家 多 项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水 污 染 造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占 GDP 的1.46%-2.84%之间。"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紧张局势。因此朱镕基要求南水北调要"先治污,再调水".

  通过上述措施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做到:由轻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原材料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重点的经济结构;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3.4.4 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管理,优化环境保护系统工程。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许多方面,其根本在于怎样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朱镕基认为,要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或者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必须将环境保护的目标及其实施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资金到位,技术领先,才能顺利推行。反之,环境保护任务就难以完成。

  朱镕基提倡环境保护要加强规划管理,优化系统工程。为此他曾指出:"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进重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凡是新建和技改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规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重大规划项目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15 年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到 2000 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 2010 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3.4.5 优化官员考核结构,增加环境保护考核指标权重。

  如今,考核官员的环境保护业绩,已成国际发展之势,"绿色 GDP"概念愈来愈广为接受。而朱镕基早在二十年前就对科学考察干部政绩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明确要求。

  朱镕基在海南三亚考察看到三亚污染严重时批评说,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是不能当"三亚市长的".

  可见朱镕基非常反感官员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作法。

  朱镕基告诫干部不要把增加 GDP,作为提高政绩的主要内容。2001 年 1 月 11日,他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听取工作汇报后强调:"让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定要让各级领导同志明白,只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不考虑可持续发展,那是不行的。"朱镕基关于将环境保护业绩作为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的观点对于后来胡锦涛总书记的政绩考核观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009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胡锦涛的重要文章-《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中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如今,考核官员环境保护业绩,已成国际发展之势,"绿色 GDP"概念愈来愈广为接受。2013年12月6日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过硬的施行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定,将中央一以贯之的不以 GDP 论英雄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是对朱镕基、胡锦涛政绩思想、环境保护要求的延伸和升华,"考核新政"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理政、改进干部选拔管理方式等方面提供了行为规范,成为他们今后的从政指南。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