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论述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736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朱镕基环保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析
【第一章】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论述绪论
【第二章】朱镕基环保观的形成背景
【第三章】朱镕基环境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朱镕基环保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朱镕基环境保护理念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朱镕基环保内容与启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 论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日益严重。20世纪70年代初,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在《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提出,环境问题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社会经济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

  于是乎"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人们特别关注,这一术语也随后被广泛应用。

  所谓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1.1 选题缘由。

  加强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要求生态文明要贯彻到"四个建设"的全过程,并以善用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修复制度和全面法治来推进。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 3 月 5 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同时以严厉的口气和有效的措施全面安排部署了环保工作。认为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号召大力"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强化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像爱护眼睛、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坚决"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常流、永续发展"的目标。

  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并不理想,有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资料显示,中国 500 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 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中,有七个位于中国。

  可见我国成为了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形势,环境保护存在诸多挑战:

  森林草场面积锐减,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水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污染日显突出,空气污染每况愈下。西方国家长期积累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具有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环境风险不断凸显。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朱镕基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人物,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的讲话、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新观点、新论断。回顾、总结和梳理这些既有哲理性又有前瞻性的环境保护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成果不多,但研究环境保护的论著却不少,这些文献为研究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

  1.2.1.1 增长极限理论关于环境保护思想的观点。

  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思考当今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20世纪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国外发展观经历了:"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增长+工业污染控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1972年,梅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分析预测,由于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5项基本因素的影响,全世界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的某个时间达到极限,地球的承受能力达到最高限额,经济因此会衰退。

  尽管这些预言现在并没有发生,但"极限"概念的历史意义在于警告人们: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有限的资源,否则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唤起了人类的醒悟,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当时环境保护的理论引领,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

  1.2.1.2 环境权理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观点。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以"人有在保持尊严与福祉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以及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环境权理论的诞生;1992 年地球首脑会议《关于环境与开发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把"人类拥有与自然协调的、健康的生产和活动的权利"环境权放在了"第一原则"的突出位置。

  关于舒适环境的观点。舒适环境原来是在城市规划理论中为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而使用的概念。但是随着乱开发城市带来的生活环境的破坏,舒适环境思想与环境保护运动紧密联系起来了。

  舒适环境观点倡导解决公害问题建立舒适环境,这与基本人权环境权是密切关联的,舒适环境思想以环境权理论为依据,并可看作是环境权的一个具体展开。

  关于自然享有权的观点。自然享有权思想是"环境权的进一步发展".

  认为自然是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母体,现在人类通过享受这一自然的无限恩惠而生存,因而也应该有与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行为作斗争和为其他生命以及后代保护自然的义务。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观点。为保护环境不受破坏且努力防公害于未然。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活动开展都必须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美国在 1969 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发展相关事业,都要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职责以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将环境评价制度化的国家。

  1.2.1.3 环境伦理学关于环境保护的观点。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协调人和生存环境关系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学术界将这些思想划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类。

  是上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被提出来。

  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 J·帕莫尔、H·J·麦克洛斯基等。

  主要观点是:①自然环境及其他物种以人类为中心,离开了人类的存在就失去意义,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②人类只有把自己真正当做自然结构的组成成分,且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生共荣,"人才把人真正放在了首位".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必须要由人类自己来协调、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随着 20 世纪 60、70 年代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而兴起的一种环境伦理思想。

  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相反,它主张用伦理的观点去关怀动植物和山川河流,认为自然存在物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权利。

  动物解放、权利论的代表人物是辛格和雷根。他们认为,应当把在人类身上推行的平等伦理原则推广到动物身上,同等地关爱每一个存在物的权益。生物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施韦泽、泰勒看来,人类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不受侵犯一样,他才是有道德的。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认为,人和大地是共同体,它们是普通成员和普通伙伴,人要尊重共同体本身。阿恩·纳斯不仅将权利主体的范畴扩展到所有生物,而且延伸到"河流、大地和生态系统。

  罗尔斯顿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是负有道德义务的,应当保护生命、维护生物共同体和谐相处延续发展。

  1.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根据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或者叫环境容量提出来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其定义为"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是统筹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共同发展,它既兼顾了当代人们的普遍需求,又满足了后代人的发展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大浪淘沙中找到的一条保持地球生态繁荣稳定发展的道路,它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现代经济学等思想理念的归纳总结及实现化。

  1.2.1.5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保护的观点。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保护观点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展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直接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是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存在的普遍性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二是人的能动性活动以自然存在为基础和对象,必定也只能是面对着自然界;而自然界在具有能动性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三是人靠自然界的无机身体生活,离开自然界,人的有机身体就无法存活,因而人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基本思想深切关注人与自然的相对性关系,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倡社会变革和生态变革相结合;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发现了自然科学经过工业改造人的生活,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

  生态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Ecological Marxism,Eco Marxism)、生态社会主义(Ecological Socialism,Ecosocialism)和马克思的生态学(Marx's Ecology) 三个理论阶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格尔为认为,异化消费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因此,首先要缩减需求,建立"稳态"经济模式,分散化、民主化生产过程,使进行生产和劳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伯、和劳伦斯·威尔德。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就的社会不公和资本积累是生态危机的源泉。"生态社会主义总体上的特征是将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企图找到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其成员的经历、认识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生态学三个主题进行研究,详尽的论述了马克思生态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这个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地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地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地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地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地人类本性地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态弊病及其深刻根源,而且指出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改造世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学的唯物主义对西方环境保护主义者所谓的马克思缺少生态学观念进行了回击。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直接研究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论著很少,但研究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环境保护思想的论著较多。

  1.2.2.1 关于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

  从目前期刊网上搜索到的资源来看,涉及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文章仅有1999 年哲夫在《沿海环境》上发表的《共和国领导与环保(三)朱镕基:真抓实干》

  一文。这篇文章确实是从环境保护视角写朱镕基的,但它并非是系统的学术论文,只写了朱镕基狠抓上海黄浦江工业区的污染治理、抓苏州河污水的处理以及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等事件,容量显然不足。

  1.2.2.2 关于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环境保护思想研究。

  毛泽东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研究。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生态"、"生态文明"等概念,但他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梅晶总结了毛泽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大力治水,发展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开发新型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动员爱国卫生运动".

  佟倩倩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四个方面总结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研究。胡惠芳总结了邓小平在兴修水利、控制人口、依靠科学制定法律和法规等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措施,认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

  赵东苹从治理工业"三废"、城市绿化和风景区保护、制定法律法规等方面总结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认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

  申娇还比较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思想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位不同;对"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把握不同;对"物质欲望"和"精神需求"的立足点不同等。

  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康琼认为江泽民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和文明的消费引导机制等措施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协调、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保护要坚持"打持久战"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高度。

  马可可认为江泽民的环境保护思想,是在继承了邓小平生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新情况对其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了的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

  胡锦涛环境保护思想研究。金绪广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生态化的哲学思想体系。

  李军刚认为,胡锦涛环境保护思想主要体现在:"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海洋环境、构建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华启和总结了胡锦涛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倡导环境忧患意识,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创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建设'两型'社会".

  1.2.2.3 朱镕基及其思想研究。

  国内研究朱镕基及其经济、教育、廉政思想的论著不少,为研究朱镕基环保思想拓展了思路。

  对朱镕基思想的研究离不开朱镕基的人生经历、主要言论和施政方略。因此,《朱镕基传记》、《朱镕基讲话实录》和朱镕基的改革举措的相关文献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朱镕基传记主要描绘了朱镕基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从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发现其思想来源。传记方面目前有 3 份文献可供参考,一是南方周末的长篇报道《共和国总理朱镕基》,二是 2002 年美国人龙安志出版的《朱镕基传--朱镕基与现代中国的转型》。三是 1998 年加拿大明镜出版社的《朱镕基化解危机之道》。国内直接反映朱镕基思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以及《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这三套书中。相当一部分对朱镕基思想的研究都以此为基本素材。

  有的研究朱镕基经济思想。杨帆撰文对朱镕基经济思想的概述,主要包括:"控制通货膨胀;打击泡沫经济;加强中央经济权力;维护和改革国有经济。"彭必源、章书俊总结了朱镕基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论述的九个方面,包括:"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应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效益为前提;反对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缩小地区差距必须靠国家的宏观政策;防止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有的研究朱镕基教育思想。冯东总结了朱镕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等方面。他认为,教育是科技的基础;为学先为人,为学要严,为人要正;办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师资;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在经费投入;吸引留学人才归国关键靠政策;经济人才培养要注重英语教学等教育思想。

  有的研究朱镕基廉政思想。张大伟描述了朱镕基捍卫廉政建设的英雄气概,例如,朱镕基提出"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例举了朱镕基处理犯罪分子的举措,即"对大案要案的犯罪分子要抓起来,依法处理,该判刑的判刑,该枪毙的枪毙"等。

  有的研究朱镕基领导魅力。谢胜蓝总结了朱镕基六大领导特点,刚正不阿、恨做假账、铁腕治吏的"铁面总理";外刚内柔、信守承诺、爱护群众的"慈祥公仆";坦诚睿智、幽默风趣、活跃在政治舞台的"语言大师";刚毅果敢、大刀改革,临危受命的"经济沙皇";真实诚恳、敢说敢干、知人善用的"实干专家";直面净言、喜文爱诗、谦逊低调的"性情中人".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就"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主题来看,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是研究广度不够。目前能从期刊网上搜索到的与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相关的文章《共和国领导与环保(三)朱镕基:真抓实干》,也只是介绍了朱镕基狠抓上海黄浦江工业区的污染治理、抓苏州河污水的处理以及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等事件。对于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现实依据、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等少有涉及。

  二是研究的深度不够。以往相关研究大多研究"环境保护"和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环境保护思想,或从经济、政治、教育乃至人格魅力等方面研究朱镕基及其思想,对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深度也显得很不够。例如,少有从古今中外的视角审视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少有从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成因、主要对策等方面理析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少有从探讨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现实价值等。

  本选题意欲立足现有研究基础,进一步加强对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理析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概述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基本特征,探寻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现实启示,丰富和深化了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1.3.2 现实意义。

  系统研究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能为党和政府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上的新视角和实践上的新路径。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引领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不断迈向新的水平。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从界定"环境保护"的内涵出发,依据国外增长极限理论、环境伦理学以及生态学等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依据朱镕基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论述,分析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理析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概述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基本特征,阐述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现实启示。

  1.4.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主要有:

  ①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论著、学术期刊等收集资料,把握研究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相关学术动态,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信息支撑。

  ②跨学科研究法。本文将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进行研究。

  ③案例研究法。本文将对国内外环境保护的一些正反两面案例进行剖析,以为分析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探寻朱镕基环境保护思想的现实价值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