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牡丹亭》的修辞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杜老师
发布于:2021-12-16 共3466字

  内容摘要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牡丹亭》堪称其中的压轴之作,在“临川四梦”中成就最高,奠定了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地位。前人对《牡丹亭》的研究由来已久,章诒和认为汤显祖能够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描绘笔下人物的思想和灵魂,不愧为语言师。唱词和曲调是昆曲的灵魂,从修辞角度入手,通过材料、意境、词语、章句、语音等方面与修辞上的分析,系统地研究《牡丹亭》的语言特色,探讨修辞在《牡丹亭》语言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辞趣效果,这对戏曲语言、现代语言以及修辞学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   牡丹亭 修辞 语言。

  Abstract

  Kunqu Opera was originated from Kun Shan in Yuan Dynasty that has exsited for nearly 600years. And the Peony Pavilion is specially the most important masterpiece among the other three operas ofTang Xianzu: The legends of Purple Hairpin, a dream under the Southern Bough, the Adventure in Han Dan.

  And the four consisted of the “Lin Chuan Si Meng” which meant the four great works in Lin Chuancounty(Tang’s birthplace). Peony Pavilion has made Tang the priority among the other excellent opera writers.

  Through hundred years, many people have studied Peony Pavilion for a long time; among them, one calledZhang Yihe thinks that Tang is a linguistic master who could convey the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spirits bynumerous rhetorical skills. It is known that the lyrics and tunes are the critical factors in Kunqu Opera. In theperspective of rhetoric, we can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linguistic style and discuss the great function andeffect in building the language style of the Peony Pavilion,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opera’s language and therhetoric study.

  Key Words :    Peony Pavilion; Rhetorical; Linguistics.

  《牡丹亭》的修辞研究

  一、引言

  戏曲又称传奇,故事的传奇性是戏曲文学的本质特征和鲜明标志之一。《牡丹亭》作为昆曲中的名剧,体现着我国的古典戏曲文化,几百年来依然鲜活生动,语言艳丽华浓,意境深远,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细腻鲜明,为我们留下了发掘研究的空间。

1.png

  (一)戏曲语言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戏曲是东方戏剧的代表,她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于一身,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在诸多构成因素之中,文学因素至关重要,剧本是戏剧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乃一剧之本。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说白)和科介,曲词、说白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戏曲语言与其他文学语言有很大区别,它要求语言具有个性化、音乐感、画面感等。《牡丹亭》作为戏曲,其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她既注重口语,又将大量修辞融于其中,在一定形式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

  (二)《牡丹亭》的价值和影响。

  《牡丹亭》是一部悲喜交集的剧作。汤显祖在开场和结尾用了“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唱尽新词欢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这两组诗句,可见其在创作中倾注的无限伤心之情。她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执着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堪称明代传奇戏剧的突出之作,是中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学中的瑰宝。汤显祖自评曰:“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当年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其巨大影响和良好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三)前人对《牡丹亭》语言的研究。

  昆曲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学者关注。第一位评点《牡丹亭》的王思任说过:“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这几句评点,可谓言浅旨深,切中肯綮。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其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在收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不少人开始有了一些专业的研究。关于《牡丹亭》的语言,虽然受到清代李渔的批评,认为不符合舞台通俗易懂的标准,偏于典雅,但今天依然以称赞之词居多。吴松青在《再读〈牡丹亭〉》中将其语言风格定位为既本色又华丽。

  于汀《试论〈牡丹亭〉的语言》评价《牡丹亭》的曲文绚烂多彩,说白通俗流畅,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虽然也存在某些词句以至片段晦涩难懂,有些典故过于冷僻等问题,但就剧作的整体而言,是瑕不掩瑜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中认为,《牡丹亭》语言呈现整体诗性,追求语言的节奏感,体现了雅正的风格。高建中称赞其语言“妙能点化,自出机杼”,“华美俊丽”。崔大庆认为其语言“比喻生动,抒情气息浓重,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王忠禄《试论〈牡丹亭〉与古典诗词》指出《牡丹亭》所引用的古典诗词种类多,时代跨度长,以唐代最多,涉及的诗人也较广,引用诗作最多的诗人是杜甫。

  【由于本篇文章为本科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四)修辞语言的研究.

  (五)修辞语言的研究价值和目的

  二、《牡丹亭》材料上的修辞分析

  (一)引用.

  1.明引(直接引用)

  2.暗引(间接引用)

  (二)譬喻.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双关

  1.谐音双关

  2.语义双关

  三、《牡丹亭》意境上的修辞分

  (一)夸张

  (二)比拟

  (三)设问

  (四)感叹.

  四、《牡丹亭》词语上的修辞分析.

  (一)复叠

  1.量词的重叠

  2.形容词的重叠

  3.名词的重叠

  4.动词的重叠

  (二)镶嵌

  (三)衬字.

  五、《牡丹亭》章句上的修辞分.

  (一)反复

  1.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

  (二)排比

  1.单句排比

  2,复句排比

  (三)层递

  1.递升.

  2.递降

  (四)整句与散句.

  1.整句.

  2.散句.

  六、《牡丹亭》语音上的修辞分析.

  (一)象声词

  (二)方言词

  (三)韵脚.

  (四)平

  七、《牡丹亭》中修辞运用所形成的辞趣.

  (一)辞的意味.

  (二)辞的音调.

  (三)辞的形貌

  (四)绚烂的辞体风格

  八、结语

  昆曲是我国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了所有昆曲爱好者的努力。它的保护和流传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人以伟大的民族文化为荣、以悠久的昆曲为荣、以能够欣赏到高雅艺术的昆曲为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昆曲真正成为人类舞台艺术上久开不败的奇迹,让它那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传承中得以永恒!

  我生在充满艺术魅力和文化特色的昆曲发源地——小镇千灯,从小接受着关于昆曲的教育,如今我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更为深刻的认识到昆曲,深入接触昆曲,把它呈现给大家看,希望能让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到昆曲的现世意义、存在的价值。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尚有不成熟、不全面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2]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俞为民:《昆曲格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陈鸣华:《画说昆曲》,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年版。

  [5]胡忌,刘致中:《昆曲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 年版。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8]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9]吉灵娟:《〈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 年第 2 期。

  [10]吴松青:《再读〈牡丹亭〉》,《新余学院学报》2012 年第 1 期。

  [11]于汀:《试论〈牡丹亭〉的语言》,《惠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2 期。

  [12]杨深林:《〈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2 年第 29 卷第 4 期。

  [13]王忠禄:《试论〈牡丹亭〉与古典诗词》,《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 年第4 期。

  [14]樊绿珍:《汉语辞格的分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32 卷第 2 期。

  [15]胡习之:《论修辞与修辞的本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1 期。

  [16]段婷:《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剑南文学》2012 年第 4 期。

  [17]刘惠:《王骥德〈曲律〉的戏曲修辞理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 年第 2 期。

  [18]吴家珍:《修辞理论研究与汉语修辞实践——当代汉语修辞研究的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

  [19]龙金顺:《修辞理论与社会功能研究》,《山东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28 卷第 3 期。

  [20]徐军,谢纪茹:《汉语拟声词的构成及其修辞作用》,《时代文学》2008 年第 7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