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研究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赵芸
发布于:2019-09-05 共2875字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第八篇
  
  摘要: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对汉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非汉语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量,也为中国汉语言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简述了非汉语词汇的内涵,通过分析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的必要性,进一步对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研究进行浅析,旨在为后续相关语言学研究提供参照。
  
  关键词:古代汉语; 非汉语词汇; 融合;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与汉族融合交往非常密切。近年来,语言学家对此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讨论的话题,希望以此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汉语言进一步发展。
  
  一、非汉语词汇概述
  
  词汇按来源来分,一般包括本族词与外来词。非汉语词指源自中国境内汉语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亦包括其他国外语言中借用的词语。本文中所谓的“非汉语词”主要是指中国境内汉语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非汉语词汇是历史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具有语言符号、社会符号以及文化符号的三种身份。非汉语词汇对古代汉字发展影响很大,它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汉语的词汇,促进了古汉语中多音节词语的有效发展,强化了众多新的语音和词性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团结发展,有利推动了中国音韵学、民族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的必要性
  
  (一) 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民族众多,语言语种更是多之又多。我国在世界上也属于语言资源大国,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我国有56个民族,语言种类高达100多种,这些语言使用者人数不一,当然汉语使用人数最多,遍布全国各地。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是赫哲语,人数超不过百人。再如独龙、基诺等语言,只在少数地区使用,但像蒙古语、维吾尔等语言,使用范围相当广,使用人数也非常多。由于我国各民族分布较为分散,又属于小聚居的特点,其自然交流较为困难,但在长期的历史融合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流沟通,使得各自语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因此,想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其有效沟通,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发展关系,找寻汉语和其它非汉语之间的结合关系,这将有力推动我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 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各个学科交叉渗透,对于语言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单一角度或者固定模式上,而是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这样会使对语言的认识研究更加接近沟通交流实际。从科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狂到细致、从单一到多元的方向发展。对于语言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研究内容也不一样,比如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划分。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语言研究,更要分析其特点和语言发展形式,甚至对非汉语词汇的汇总分析也是研究的方向。对汉语发展的研究,既要符合本族自身的特点,又要与汉语发展的整体模式相结合,同时将本民族方言和普通话融合研究,这些都是科学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是科学进步、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浅析
  
  (一)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词源分析

  
  第一,在上古时期就有了文字记载,大约可追溯四千年的历史。虽然准确的时间无法确定,但是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一些非汉语词汇的些许踪迹。因为汉族自古就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密切而又频繁的交流。在《礼记》里也记载有专门的官员去记录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明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语言文化交流。有些非汉语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比如宝剑的“剑”,原本中原并没有这种武器,它是西北地区的武器,所以它属于外来词汇。上古时期,很多外来词汇来源于匈奴。比如“胡”字,它是匈奴人的自我称谓,其大概意思就是“人”的意思。
  
  第二,在中古时期,佛教盛行,非汉语词汇受其影响较大,这一时期,非汉语词汇增加很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虽然佛教不是中国本土宗教,但是中华文明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佛经中的很多故事丰富了汉语词汇,比如常见的“刹那”“六度”“境界”等,这些佛教词汇丰富了古代汉语构成。再如“菩提”汉字,虽然很少使用,但是它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些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构成了古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如汉语词语“苏幕遮”,让现代人第一感觉反应是词牌名,实际它是一种帽子饰物,在唐代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中原。
  
  第三,在近古时期,民族交流更加频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掌握了统治权,比如我们熟悉的契丹、满族、女真等等,这些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因此这些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词汇自然融入到了汉语语言中,彼此相互交流学习。当然,由于汉语自身的主导性,汉化的文化在不少少数民族中流行,使得汉语词汇量进一步增加。比如,契丹语中的“可汗”,它是契丹族的领袖。再如“阿妈”“额娘”等等,都属于满族语言文化,现在成为汉语文化语言交流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词语。
  
  (二)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类型研究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类型包括形式、产生和语义类型。其中,形式类型分为音译、意译和音意兼译,产生方法有借用、交流等等,从语义上进行语义类型分析。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单纯记录一些非汉语发音的词语逐步被音译词代替,如“茉莉”之前是由梵语音译过来的,原本有末丽、末利、摩利等词语,但唯一流传使用至今的是“茉莉”.对于意译来说,表示有相关意义类属,它是根据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来记录非汉语的意思。音意兼译词较早就有了,如“禅师”“佛门”“刹那”等等,类似非汉语词语融入祖国文化,构成了古代汉语的一部分。这些非汉语词语融入古代汉语中,是多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其语义结合了双方的文化内涵,演绎出众多词汇类型,共同推动了汉语语言文化的长久发展。
  
  (三)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文化融合浅析
  

  汉语与非汉语中间的融合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中国各族人民在交流当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非汉语词汇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特色,在融合交流过程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在内容方面,它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紧密性,比如“萨其马”,原本是满族的语言,现在指一种糕点,且流传至今。原本汉语中并没有这些词语,但是随着民族交流和融合,逐渐产生了相应的词语,音译加上汉语习惯,终于构成汉语语言的一部分。再如形式方面,不同语系和发音方式,使得很多词汇无法直接交流融合,需要进行音调转化调整,将原有的非汉语词语音调形式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转化,以达到汉语交流的效果。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文化融合发展,为汉语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的宝贵基础。
  
  四、结语
  
  总之,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间的融合,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对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进行研究,有利于汉语语言学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进一步沟通融合,对这个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闫慧颖2017《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汉语教学》,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姚舟2018《试论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8期。  
  王春磊2009《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研究》,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 点击查看>>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相关标签:词汇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