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李白的诗相关论文范文4篇(5)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3 共15164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李白胸怀大志,且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气馁。幼年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铁杵磨针的意志,刻苦学习。二十岁在蜀中漫游,登峨嵋、青城诸名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士的推荐,有时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历时二十多年,直到天宝元年四十二岁时,李白才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其路途的崎岖险远,何异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李白不叫苦,不言累,反而声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上了青云,登了帝宫,真的得到玄宗重用,可以一展雄才吗?否,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李白“身没期不朽,荣名于麟阁”的希望只是一厢情愿,皇帝只把他看作文才出众的文人,常诏他进宫写诗以供歌唱娱乐而已。这荣宠的处境对李白而言实质是滑稽而可悲的,有诗为证:“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青蝇易相点 《白雪》 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诗人表面上写读书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暗示这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然而,即使如此,诗人还是表露了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本志:“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同上》) 说自己像严子陵那样不慕富贵,如谢灵运那样性爱山水。入世只是为了追求政治理想,一旦理想实现,大功告成,就会辞别世俗,归隐山林了。再者李白平交王侯、蔑视权贵的思想,不合俗流的心性,也必遭君王和权贵门的嫉恨。很快他就被玄宗“赐金放还”.这深深重创了诗人那一颗火热的心,使这位任性、洒脱、恣肆的酒仙,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极度的苦闷、深沉的忧怀,在 《梁园吟》 里有含蓄而强烈的表达:“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但他不会因此而沮丧,更不会消极颓废。因为心灵高洁,李白可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君不见朝歌屠嗖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近乎天真的强烈自信,来自于宽广的心灵和高远的视野,直到晚年李白被永王请出庐山,平定安史之乱,依然那样豪迈、乐观:“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 其二) 依然那样浪漫、俊逸:“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东巡歌》 其十一)。
  
  李白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憎分明,锋利的刀笔直指权贵小人。“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者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古风》 其二十四)。不仅痛斥了佞幸小人,而且扩大为放眼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充分表现了李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至于李白的隐逸思想和行为,有人以为是其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倾向,是其时代和阶级视野的限制,是其脱离实际的幻想,也是有失公允和偏颇的。诚然,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不可能不带着特定时代及其阶级的局限,成为超人,但他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与他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样,不过是其圣洁心灵的一个层面,一种表现而已。
  
  总之,李白的圣洁心灵,傲岸不屈的品格,与天地对话的精神境界,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人类健康精神的集中体现。李白这种享受人生、享受生命的精神境界,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人生,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物质供应的不断丰富,信息交流的自由快捷,人们独立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人们独立的灵魂栖所更是日渐萎缩。什么享受人生、享受生命,甚至理想功名都成了谋生的手段,物质财富的拥有成了功成名就的唯一标签。贪婪的人性正吞噬着人类健康积极的精神追求,贪污、腐败,不切实际地追逐奢华,甚至为一些社会名流所津津乐道。这难道是我们复兴民族伟大事业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吗?这是一种心理病态,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衰败,是振兴中华的大敌。我们要战胜这个大敌,首先就应从弘扬民族精神入手。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到鲁迅,无数伟大作家从各个层面彰显了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纯洁、仁爱、忠贞、坚定、智慧、勇武等一系列健康、愉快的精神追求和情韵趣味。这些丰富的精神大餐,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或一条通道,去填充国民空虚的灵魂,滋养国民干枯的心智。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