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歇后语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14105字
  摘要

        一、引 言

  
  在日常生活中,谐音双关用语非常普遍。如广告语“抢鲜( 先) 一步”“请勿痘( 逗) 留”,网络流行语“神马( 什么) 都是浮云”“鸭梨( 压力) 山大”等,均使用谐音双关来表达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同时,谐音现象亦与时俱进,如“钱 ( 前) 途无量”“跌跌( 喋喋) 不休”“韩( 寒) 流”“海龟( 归)”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社会新现象、新思潮、新人物。谐音双关用语生动、形象、贴切地通过语音映射再现了语言的表意功能,在描述生活事件、丰富社会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语言始于语音。在每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字( 词)。语音相同或相近为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 提供了可能。Fónagy提出语音隐喻的概念,主要是指语音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象似性[1].李弘认为,隐喻基于Lakoff和Johnson所说的“跨域喻指”,Fónagy所指的“语音隐喻”更应该叫做“语音象似性”[2].而Vuletic认为,语音隐喻是不同意义通过各自能指的相似性或相近性进行的联想,它是一种从语音层面进行的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3].这里的能指即语音。语音所以能够在不同意义之间进行联想,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或相似成分。李弘依据语义单位和音位单位的关系将语音隐喻分为六类: (1) 音同形异义异类隐喻(homonym metaphor) ; (2) 歇后语和诗文对联; (3) 基于完全音同形同义异的语音双关( 如禁忌语) ; (4) 语音仿似(parody) ; (5) 押韵表达; (6) 民俗文化中的语音隐喻( 如委婉语)[2].谐音类语言的创作是语音隐喻的体现。魏万德和伊慧认为,汉语经常运用语音相似性来构建语音隐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语音隐喻形式,主要包括歇后语、传统乐府诗歌和网络流行语[4].语音隐喻在汉语语汇中的突出表现形式是谐音型歇后语。王寅调查了温端政主编的《歇后语大全》的B条目下收录的2560条歇后语,发现运用语音隐喻构成的歇后语达15.4%[5]436.
  
  歇后语属于语汇的一种,由前、后两个语节组成,前一语节通常是比喻,可视为能指; 后一语节67说明本义,可视为所指。依据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型和谐音型[6].谐音型歇后语采用谐音双关完成前、后语节的语义联系。语言使用受到先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隐喻图式的限制和激活[7].人类大脑由于经验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概念知识和结构,并以最佳范例或原型为中心组织起来。这些概念结构构成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概念隐喻构成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概念隐喻起着连接抽象域和具体域的桥梁作用。比喻性语言的理解经由概念隐喻范例或原型触发,与整词的比喻意义进行匹配,寻找比喻性表达的图式和概念映射,完成认知加工。不同研究者已经在行为层面、神经心理学层面和个体发育层面证实了概念隐喻的心理现实性[8].因此,语音隐喻实际上是“用一个象征单位( 一种 音 义 关 系) 来 喻 说 或 激 活 另 一 个 象 征 单位”[2],即用一个具体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抽象概念域,语音之间存在“映照性”关系。由于语义单位和音位单位不可分离,因此,语音隐喻不是简单的语音之间的转换,它实际上是通过“能指”达到“所指”即“语义”之间的跨域映射[9].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徐凤敏和赵艳驰认为,汉语谐音从形式上说,决定于汉语的语音结构; 从内容上看,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10].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有意义,与音节一一对应,这为谐音提供了便利。汉民族在思想上多以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讲究对称美,富于联想,因此,汉语中的谐音现象特别多。作为语音隐喻的一种,许多歇后语都是谐音的妙用,在一定条件下,用“借音指意”方式表达暗含的意思。谐音型歇后语运用后一语节的音同或音近关系来表达意思,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关现象,需要人们透过字面义,到另一个同音词那里去寻找解释。因此,理解谐音型歇后语,首先需要识别其中包含的同音字( 词)。从语言学角度看,谐音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容易产生歧义和语义不明确。那么,在即时条件下出现歇后语的前、后语节,在后一语节中出现同音线索是否有助于消除歧义,使语义明确,从而方便歇后语的理解呢?
  
  大量研究表明,熟悉度影响语言理解。Libben和Titone认为,在不同任务下影响惯用语理解的因素不同,但熟悉度是稳定的因素[11].当遇到熟悉的惯用语时,比喻意义将直接提取而不受成分单词和整词意义关系的影响。Balconi和Amenta对惯常( 熟悉) 隐喻和新异隐喻的研究发现,新异隐喻激发出更强的N400效应,加工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12].马利军和张积家对汉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研究发现,在延时判断中,熟悉度是影响惯用语和歇后语理解的主要因素,熟悉度高的语汇材料预测度较高。即熟悉度较高的歇后语,被试通过前一语节写出后一语节的比率较高[13-14].温端政对520多部文艺作品所用到的4 893条歇后语统计表明,后一语节“歇”去的仅有375条,不到1 /12.歇后语可以“歇后”的原因是前文中出现过或者歇后语的熟悉度较高[15]361.那么,熟悉的谐音型歇后语在同音字未呈现条件下是否反应更加快速和准确,可以不需要同音字线索的中介作用呢?
  
  关于歇后语的名称,语言学家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歇后语是半截子话,后一语节可以歇去不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歇后语的本质在于前、后语节之间的语音停顿,说出前一语节,给听者一些思考时间,即为“歇后”.温端政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歇后语既不是半截子话,也不是前、后语节语音的停顿[15]366.那么,“长时”歇后是否有助于歇后语加工? 本研究以谐音型歇后语为材料,考察熟悉度、同音线索和前、后语节呈现的时间间隔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揭示同音字在汉语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