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歇后语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14105字
  二、实验1前、后语节短暂“歇后”对歇后语的理解(ISI= 500s)
  
  ( 一) 实验目的
  
  探讨在短暂“歇后”条件下有、无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 二) 研究方法
  
  1.被试:50名汉族大学生,男20人,平均年龄21.3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设计:2( 熟悉度高、低)× 2( 有、无同音线索)混合设计。熟悉度是被试内变量,有无同音线索是被试间变量。
  
  3.材料: 从《中国歇后语大辞典》[16]《歇后语9000条》[17]选取谐音型歇后语200条,80名大学生对歇后语的熟悉度和预测性进行语义评定。熟悉度采用7点评定,预测度指被试依据前一语节写出后一语节的内容比率。从评定材料中选取谐音型歇后语56条,高、低熟悉的歇后语各28条。熟悉度差异显着,F(1,54)= 298.29,p<0匹配歇后语的预测度、总长度、后一语节长度及笔画数,t检验表明,差异均不显着,p>0.05,见表1.另选取42条歇后语,对后部分交叉匹配和自编后一语节,作为填充材料。如“卖虾米不拿秤---动( 冻)了心”[抓瞎( 虾) ],“书店失火---不关我事”[自然( 字燃) ].
  
  熟悉度不同的两类歇后语语义材料匹配表
  
  4.程序: 采用E - prime 软件编程,材料随机在计算机上呈现。在实验中,屏幕中央首先呈现红色注视点“+”500ms,接着呈现歇后语的前一语节。由于歇后语的前一语节的字数不同,为保证被试能够理解,呈现时间按照“前一语节的字数×150ms”变化,间隔500ms后呈现歇后语的后一语节。后一语节依据有无同音线索分为两种,有同音线索的形式如“有言( 盐) 在先”,无同音线索的形式如“有言在先”.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前、后语节的语义是否一致: 如一致,就按下F键; 如不一致,就按下J键,按键反应在被试间平衡。后一语节呈现反应完毕,缓冲1 000ms,进入下一个trail.在正式实验前,有24个练习。正式实验包含98个trail,实验中途可休息一次,最多2分钟。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判断的反应时和反应的正误。计时单位为ms,误差为± 1ms.采用SPSS 11.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三) 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数据分析时剔除错误反应和M±2.5SD以外的数据,占20.1%.结果见表2.
  
  语义一致性判断的平均反应时(ms) 和平均错误率(%)
  
  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度的主效应显着,F1(1,48)= 49. 85,F2(1,108)= 14. 80,p <0. 001.高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时显着短于低熟悉歇后语。有、无同音线索的主效应不显着,F1(1,48)= 0. 48,p>0. 05,F2(1,108)= 0. 08,p>0. 05.熟悉度与有无同音线索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着,F1(1,48)=16. 91,p < 0. 001,项目分析不显着,F2(1,108)=1. 22,p>0. 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低熟悉歇后语,有无同音线索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p>0. 05,说明同音线索不影响对低熟悉歇后语的理解; 对高熟悉歇后语,有同音线索时的反应时比没有同音线索时的反应时显着短,说明同音线索易化了高熟悉的歇后语的通达速度,p<0. 001.
  
  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度的主效应显着,F1(1,48)= 54. 58,p<0. 001,F2(1,108)= 4. 12,p<0. 05.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更高。有、无同音线索的主 效 应 显 着,F1(1,48)= 209. 25,p< 0. 001,F2(1,108)= 40. 14,p<0. 001.同音线索显着降低了错误率。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着,F1(1,48)= 10. 52,p<0. 01,项目分析不显着,F2(1,108)= 1. 08,p> 0. 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无同音线索时,高、低熟悉的歇后语的错误率差异显着,p<0. 001,差异为11. 88 %; 在有同音线索时,高、低熟悉的歇后语的错误率差异显着,p = 0. 001,差异为4. 40%,同音线索降低了两者之间的错误率差异。低熟悉歇后语在两种条件下的错误率之差为21. 96%,高熟悉歇后语在两种条件下的错误率之差为14. 48%.与高熟悉歇后语比,同音线索对低熟悉歇后语的正确率影响更加显着。
  
  ( 四) 讨论
  
  实验1表明,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均影响歇后语的理解。与低熟悉歇后语比,高熟悉歇后语在两种87条件下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表明语言经历易化了概念隐喻和语音隐喻映射。与无同音线索条件比,在有同音线索时,高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既快速又准确,低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更加准确。歇后语的认知基础是概念隐喻。熟悉度的高、低意味着隐喻映射(mapping) 的难、易。高熟悉歇后语的隐喻映射容易,低熟悉歇后语的隐喻映射困难。谐音型歇后语的前、后语节的意义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意义联接需要以同音词的通达为中介,在无同音线索时,被试理解困难。如歇后语“老牛拉车---灾祸( 载货)”,“老牛拉车”和“灾祸”之间并无必然的语义联系,需要通过“载货”通达“灾祸”.由于语音识别存在滞后的趋势[18],被试对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需要在前、后语节意义通达后再激活语音,认识到语音的中介作用,造成在无同音线索时对前、后语节语义连接加工困难,错误率上升。
  
  熟悉度的作用受有无同音线索影响。高熟悉歇后语的前、后语节的概念联系强,语音映射能力强,同音线索更多地有利于前、后语节的语音映射和概念语义映射,降低了反应时和错误率。同音线索为低熟悉歇后语前、后语节的语义一致判断提供了参照,保证语音映射的顺利完成,降低了错误率,但由于前、后语节的概念语义映射相对困难,未能显着地缩短反应时。实验1证实了熟悉性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那么,如果增加前、后语节呈现的间隔时间( 即增加“歇后”时间) ,给被试更多的思考时间,被试的反应是否会有所变化? 实验2将ISI延长到1 000ms来探讨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过程。
  
  三、实验2前、后语节长时“歇后”时的歇后语理解(ISI= 1s)
  
  ( 一) 实验目的
  
  探讨在较长时间“歇后”条件下有、无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 二) 研究方法
  
  1.被试:50名汉族大学生,男26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未参加实验1.
  
  2.材料、设计与程序: 同实验1.只是前一语节呈现后,空屏1 000ms,呈现后一语节。
  
  ( 三) 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数据分析时剔除错误反应和M±2.5SD之外的数据,占19.2%,结果见表3.
  
  语义一致性判断的平均反应时(ms)和平均错误率(%)
  
  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度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着,F1, (1, 48 ) = 21. 93 } p < 0. 001,项目分析边缘显着,F2(1,108)=3.47, p=0.06.高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更快。有、无同音线索的主效应不显着,F1,(1,48)=0. 02,F2(1,108=0.20, p>0.05.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着,F1, (1, 48) = 10. 77, p<0. O1,项目分析不显着,F2(1, 108) = 1.72, p>0. O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无同音线索时,高、低熟悉的歇后语的理解速度并无显着差异,p > 0. O5;有同音线索时,高熟悉歇后语比低熟悉歇后语反应更快,p < 0. 001.
  
  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度的主效应显着,F1,(1,48)=33. 73,p<0. 001,F2(1,108=7. 51, p<0. O1.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更高。有、无同音线索的主效应显着,F1, (1, 48 ) = 95. 34 ,F2 (1,108) = 46. 68 } p < 0. 001.有同音线索时错误率低。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边缘显着,F1, (1, 48) = 3. 77, p=0. 06,项目分析不显着,F2(1, 108) = 0.96, p>0. O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无同音线索条件下,高、低熟悉的歇后语的错误率差异显着,p < 0. 001,差异为9. 40%;在有同音线索条件下,高、低熟悉的歇后语的错误率差异显着,p < 0. 001,差异为4. 60%.同音线索显着降低了两者一之间的错误率的差异。低熟悉歇后语在两种条件下的错误率之差为19. 72%,高熟悉歇后语在两种条件下的错误率之差为14. 92%.与高熟悉歇后语比,同音线索对低熟悉歇后语的正确率影响显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