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史记》比较句的全面考察(5)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11834字
  四、《史记》的较比句
  
  章新传首提“较比句”的概念[13].本文采用左凌娇关于“较比句”的界定,认为《史记》的较比句包括“泛比句”和疑比句两类[14],共42例。
  
  (一)较比句的结构形式
  
  1.泛比句
  
  黄晓惠首提“泛比句”的概念[8].“泛比句”大致相当于一个假设复句(或假设紧缩复句),前一分句由比较主体、比较词和比较基准构成,单纯地表示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进行比较,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比较的结果。《史记》的泛比句有下列结构形式:
  
  (1)X+与+Y+度/絜/比/量+W
  
  此式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2.4%.
  
  例109: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1]1965
  
  式中的“度”“絜”“比”“量”都是动词,是“比较”的意思。
  
  (2)X+比+于+Y+W
  
  此式乃紧缩假设复句的结构形式,全书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2.4 %.
  
  例110: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1]2662
  
  2.疑比句
  
  疑比句也叫问比句,往往由问话与答话两部分构成,其中问话部分表示对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高下的询问,答话部分表示比较的结果。有下列结构形式:
  
  (1)X+与+Y+孰+AP/VP+?+W
  
  此式全书1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26%.
  
  例111:秦昭 王 谓 左 右 曰:“今 时 韩、魏 与 始 孰强?”对曰:“不如始强”.[1]1854
  
  例112: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1]2195
  
  4.1.2.2X+孰与/何如+Y+?+W
  
  此式全书29例(其中“孰与”句28例,“何如”句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69%.
  
  例113: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1]2698
  
  例114:参免 冠 谢 曰:“陛 下 自 察 圣 武 孰 与 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1]2030
  
  例115:(括母)对曰:“……王以为(括)何如其父?……”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1]2447
  
  (二)较比句结构形式的特点
  
  1.较比句结构形式的总体特点
  
  极比句、平比句、差比 句 三类 比 较 句 的 比 较 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与结论项一般都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单句,而较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与结论项相对独立,前者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或疑比句的问话部分,后者则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疑比句的答话部分。
  
  2.较比句的比较主体X
  
  能充当较比句之泛比句比较主体X的是体词或体词 短 语,如 例109的“山 东 之 国”、例110的“梁”;而能充当较比句之疑比句比较主体X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111的“今时韩、魏”、例112的“汝”、例115的“(括)”,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113的我(贤)例114的“陛下圣武”.
  
  比较主体X往往以完全式出现,个别例句才以简略式出现,如例113的“我(贤)”.
  
  3.较比句的比较基准Y
  
  能充当较比句之泛比句比较基准Y的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109的“陈涉”、例110的“秦”;能充当较比句之疑比句比较基准Y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 短 语,如 例111的“始(韩、魏)”、例113的“回”、例115的“其父”,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113的“萧何、曹参、韩信贤”、例114的“高帝(圣武)”.
  
  比较基准Y如果与比较主体X在形式上有部分相同,则相同部分可以省略,如例114.
  
  4.较比句的比较词较
  
  比句之泛比句比较词是“度”“挈”“比”“量”,均有“比较”之义;较比句之疑比句比较词是“孰与”“何如”,或者“与……孰”意思是“X与Y相比较,谁怎么样”.
  
  5.较比句的结论项
  
  较比句的结论项相对独立(见前),且均由谓词短语充当,因为可以承前省略,所以往往以简略式出现,如例109的“(山东之 国)则 不 可同年而语”、例110的“(韩、魏)不如始强”,余类推。
  
  五、结语
  
  (一)《史记》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史记》比较句有极比句、差比句、平比句、较比句四大类。每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极比句又可分为肯定极比句(包括“最”字极比句、“至”字极比句、“极”字极比句、“第一”/“冠”字极比句)、否定极比句(如“莫/无”字极比句)和反问极比句(如“孰”字极比句);差比句又可以分为肯定差比句和否定差比句;平比句又有表示比照、比拟、比喻、等同等小类;较比句又分为泛比句和疑比句两类。
  
  (二)《史记》比较句的结构特点
  
  《史记》极比句的比较基准Y因语境自明往往不出现;差比句的比较主体X、比较词、比较基准Y和结论项W基本俱现;平比句的比较词兼有结论项的功能;较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或疑比句的问话部分,而结论项则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疑比句的答话部分。
  
  (三)《史记》比较句的汉语史价值
  
  1.极比句结论项的新发现
  
  据胥譞璇的考察,先秦极比句的结论项W均由AP或VP充当[15].而《史记》极 比 句 的 结 论 项W还可以由NP来充当,如例10-14、例20、21、26等。
  
  2.差比句结论项的新类型
  
  据胡斌彬的考察,先秦差比句的结论项W主要由AP、VP充当[16].而《史记》的差比句结论项还可以由NUMP来充当,如例57-59.
  
  3.泛比句比较词“比”的新功能
  
  平比句中的“比”含有“齐等”“类同”之类的意思,是等比动词,兼具比较词兼结论项的功能,我们称之为“比1”;泛比句中的“比”含有“比较”的意思,是一般动词,只是单纯地连接比较主体X和比较基准Y,比较结果必须见于下文,我们称之为“比2”;差比句中的“比”是介词,引进比较基准Y,我们称之为“比3”.尽管《史记》中含“比”的泛比句仅见区区数例,但汉语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比2是比1向比3过渡的桥梁。由比1到比2过渡的路径是词义的引申,而由比2到比3过渡的路径是语法顺裁。余志鸿先生说:“任何语言,在同一复合句子里出现重复成分时,其中之一可以省略,这就形成了语法裁减现象。当两个重复的成分一前一后出现在同一复句中时,裁减(或叫省略)的是后一成分,称为顺裁结构;裁减的是后一成分,称为逆裁结构”.[17]据此,我们设想,例110中的“梁之比于秦若仆邪?”应该是由“梁比秦,梁若仆”演化发展而来。具体演化过程是这样 的:A.“梁 比 秦,梁 若 仆”;B.“梁 比 秦,()若仆”;C.“梁比秦若仆”.句A与句B均为泛比句,其中的“比”是“比2”;句C为差比句,其中的“比”为“比3”.由句A到句C经过了“语法的顺裁”,句A中重出的 成 分“梁”,在 句B中 就 被 裁 减(省 略)掉了。
  
  由句A而句C主要是缘于其中的“比”由动词弱化介词,弱化的过程详见章新传《<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13],此不赘述。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郭锡良。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C].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J].古汉语研究,1994(3):1-4,86.
  [4]章新传。《史记》含“於”的比较句考察[J].上饶师专学报,1995(4):67-70.
  [5]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44-47.
  [6]章新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字句[J].上饶师专学报,1998(1):49-51.
  [7]赵良剑。《史记》比较句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1.
  [8]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句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213-224.
  [9]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6):456-461.
  [10]李勇娜。《宋书》比较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张贻惠。古汉语语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2]璧邻生。谈比动用法与等比句[J].临沂师专学报,1984(3):65-67.
  [13]章新传。《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J].上饶师专学报,1991(4):36-42.
  [14]左凌娇。《世说新语》比较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7.
  [15]胥譞璇。先秦汉语极比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6]胡斌彬。先秦“于”字比较句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2010(2):74-76,87.
  [17]余志鸿。论古代汉语补语的移位[J].语言研究,1984(1):104-113.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