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鲁绣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0 共47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鲁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探究
  【第一章】鲁绣传统艺术的传承分析绪论
  【第二章】鲁绣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3.1】鲁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3.2】齐鲁民间刺绣艺术的图案造型分类
  【3.3  3.4】齐鲁民间刺绣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现
  【第四章】齐鲁民间刺绣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鲁绣本土化品牌推广及设计应用
  【结论/参考文献】齐鲁地区鲁绣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鲁绣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2.1 鲁绣的形成

  山东,古称齐鲁,简称“鲁”.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区域之一,形成了在当时颇具特色、颇有影响的齐鲁经济文化形态。秦统一全国后,齐、鲁两国地域融合共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鲁绣也因其独特的风格与传播地域之广成为北方刺绣的代表。朱新予在《中国丝绸史》通论中提到,殷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的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齐、鲁之地自春秋时期起已是中国蚕织业中心之一。齐鲁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如此优良的地理环境也铸造了当地纺织业的兴盛。如图 2 所见,齐鲁地区的临淄、定陶(今菏泽)、亢父(今济宁)是汉代三大纺织手工业中心。汉代的统治者在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地区有“服官”的设置,在临淄设有齐三服官。这是史书中关于地方刺绣最早的记载,足以表明刺绣在汉代已相当普及。此后即沿袭有“鲁绣”之称。魏晋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政策和隋唐时期的全国大一统,以及宋代多国鼎立的混乱局面;我国北方战乱,桑地及刺绣生产都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织绣工人迁徙南方。经历几次民族的大变迁后,南方刺绣逐渐兴盛,也促进了鲁绣与其他绣派的融合。在大迁移中人们带去了鲁绣独特的工艺风格,使其融入了南方的刺绣中,鲁绣也融合了苏绣、粤绣、湘绣等艺术之长,绣工更胜。京杭大运河的建成使得南北方的刺绣技艺普遍传播并在鲁地交汇,鲁绣也渐渐确定了“浑厚秀挺”的地域特点。

  1975 年,在邹县发现一座元至正十年(1350 年)李裕庵的墓葬。墓中出土了绣裙、袖边、鞋面等几件元代刺绣品,资料显示刺绣品均具有典型的鲁绣特点。这些刺绣品的绣工技法熟练,采用了齐鲁地区传统的双丝捻线的衣线绣制,图案花纹苍劲雄健,质地坚实牢固,这是研究鲁绣服饰品最早最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明代,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鲁绣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而闻名于世。这一时期的鲁绣存世品资料中,有曲阜市孔府旧藏平金龙纹蓝罗袍、绣双凤补赭红缎长袍等服饰,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瑶池集庆图》、《芙蓉双鸭图》等等立轴数幅,用色鲜明,针线较粗,具有民间朴实健美的风格,也不失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怀。

  见图 3《荷花鸳鸯图》、图 4《山市晴岚图》、图 5《文昌出行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社会生活相对而言较为安定,刺绣在民间是每一妇女的必修功业,一生不辍,代相传习。这样的条件,遂造成了一个品类万千、百花争妍的崭新局面,使民间刺绣工艺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潍坊在古代属于齐国,此地社会风尚自古以来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也正是这样,老潍县城清朝商贸发达,手工业兴盛,成为闻名遐迩的鲁东商业重镇。山东潍县这一时期的刺绣作坊就有三十多家,绣工之多遍及潍城四乡,在《潍县区志》中,有关于老潍县城刺绣业繁荣兴盛的记载:“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潍绣发展为商品后,广大妇女以绣花作为一种家庭副业,精工制作。因而,潍县绣成为这一时期鲁绣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济南鲁绣相继完成了《六朝松》、《百蝶图》、《百菊图》以及毛泽东主席手书等巨幅手绣作品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山东厅陈列,受到周恩来的大力赞扬。图 7是 1964 年绣制的作品,《采桑子·重阳》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陈列时受到周总理满怀深情地赞扬,图 8 是 1965 年的刺绣作品《六亿神州尽舜尧》,据悉此作品是 32 名绣工耗时 6000小时集体绣制完成,是鲁绣史上参与人员最多、使用针法最齐全、内容最复杂的作品,油画本身的凝重感、立体感通过鲁绣工艺得以完美彰显,然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鲁绣”中的传统图案形式已消失,被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的一派欣欣向荣的题材取代。将鲁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鲁绣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刺绣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种是观赏性刺绣,另一种是实用性刺绣。观赏性刺绣是从宗教性的装饰向模仿名人书画方向发展,其特点是注重写实,追摹书画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及风采气韵;实用性刺绣则以人们生活中不同使用场合、生活方式需要为准则,倾向于装饰性的形象表现。传统民间鲁绣,近代以前都是以实用性为主,观赏性为辅。鲁绣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是随着时代对审美追求而发生改变。

  2.2 齐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体现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结合的产物,但齐文化和鲁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如齐文化开放,鲁文化持重;也是由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关系而创造的。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与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决定了齐鲁人民的精神生活与民间造物的文化内涵。

  2.2.1 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

  刺绣,是遍布于我国齐鲁民间社会的民俗文化形式。是中国“男耕女织”社会结构的产物,它附着于自家耕织的物品,传达的也是自然经济下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自古以来,齐鲁西部平原地区土地平旷,适宜耕织,是典型的农业耕作区。

  齐鲁民间刺绣艺术侧重于民间女性生活习俗的艺术创造,刺绣品的语言特征是感性的、表象的、情感化的,这一个特征即是民俗文化中的艺术本质所构成的一个方面,又是女性心灵情感寄托于手下的针线而产生的。刺绣也许只是一种闺房里的活计,女性的细腻情怀却抒发尽致;刺绣也许只是一种传统的沿袭,日复一日的丝线却缠绕了她们的一生;刺绣也许只是一种身心感受的表达形式,她们以针当做笔,以丝线为彩墨,绘制出一幅幅心思缜密的画作,无一不精美、无一不独特。刺绣品无论从穿戴还是装饰,供为己用或是赠与他人,都可谓是传情达意的佳作。

  2.2.2 齐鲁民间造物的和谐思想

  中国人对造物的理解,强调人与物的同构效应,把造物的概念视为一种从自然到人工的过程和结果,是特定文化观念物化的产物。这与齐鲁人最初的造物意识是完全一致的,既满足了人的实用功利为目的物质文化,又满足人的以审美为标准精神文化。在齐鲁民间刺绣中体现出的造物观念,显示了齐鲁人民的审美思想和功利意识,即追求造物的自然性和情感性。齐鲁民间刺绣造物不只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工造物,它依附于平实的生产和生活,每个时代的产物都蕴藏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质。各个时期的鲁绣风格,作为一种千百年传习下来的习俗惯制和生活经验,来源于劳动群众最现实的人生态度和观念的“合理性”作为传承依据。齐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齐鲁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与自身的和谐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2.3.丰富的民俗文化生活

  在民俗文化世代传承演变中,往往是最现实、最基本的人生需求,才正是中国民众千百年来为之劳作的生命信仰,也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鲁绣艺术长盛不衰的永恒主题。情与美,是民间美术的灵魂,有人把民间刺绣比喻成母亲的艺术,每件作品都渗透着母亲的真挚情感。在这里,实用与审美都旨在表现女性的用情至深。民俗是民间用来自我教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有民间创造并世代传习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在民俗方面,绣制的内容更为繁多,满月与周岁,是家族添丁加口的喜事。已婚妇女们可谓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的活计的品类就更加丰富了起来。旧时老辈人要给孩子做些老虎帽、狮子帽、莲花帽、红兜肚、围嘴、斗蓬、披肩、虎头鞋等,上面多是祈福避邪的图案,表达对孩子的希望和祝福。亲朋们会在周岁礼上馈赠各种小衣服,恭贺贵子临门,子嗣兴旺。图 9 是“麒麟送子”绣有寓意的儿童马甲,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故麒麟送子”,意指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乃经世良材、辅国贤臣。

  齐鲁民间妇女把自己的孩子比作麒麟儿。图 10 把小孩所穿的鞋绣成猪脸的造型,有“肥猪进宝”的美好祝愿外,在鞋子的后面绣上一撮红线,除了祈福辟邪外另有用意在于使孩子们脚底有根。齐鲁民间刺绣这一民俗艺术所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造型纹样的观念由来十分久远,以今天的常人眼光来看,甚至有些神秘或不可理解。然而,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民俗事象的考察与探究,便可追寻到表象下的深刻内涵,那就是对人类的生殖与生命的热烈歌颂和礼赞。齐鲁文化虽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逐渐消失,与其他区域文化一起融汇于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形态洪流之中,但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却在漫长的波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2.3 儒学思想对齐鲁民间刺绣的影响

  齐鲁民间绣女把丰富且细腻的内心情感寄托于一针一线,凭借在服饰上运用手工刺绣艺术语言和工艺技巧,结合大自然的生态现象进行刺绣意义的表达。

  2.3.1 子嗣思想对民间刺绣的教化

  中国的儒学思想就是发端于生殖崇拜文化,其种种言论随着历史的脚步使民间的生育信仰观念愈来愈普遍而逐渐走向习俗化。我们在民俗美术画廊所看到的祈子美术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多在表达祈嗣观念的日常刺绣用品中被保存了下来。儒家生殖思想是民间美术因子聚合的诱因,儒学诞生两千余年,进入二十世纪已经苍老不堪;但它在民俗美术园地却居然犹如雨露,滋润了灿烂的繁花流传至今。这一可观文化长链的形成,是在儒学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财富和民间劳动妇女智慧的集萃,深深的影响于后世。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教化手段逐步实施的,民间刺绣品作为有着最广泛受众的媒介,全面反映了生殖教化作为儒学教化的内容。凡是原始社会的图画,都有其明确的功能指向,不想现代人一样用于自娱性的消遣。在民俗文化园地的繁衍与演变中,鲁绣艺术集中体现了鲁地人民对生活所表现出的吉祥瑞庆、福禄寿喜、消灾辟邪等内容的无限追求。

  2.3.2 伦理思想对民间刺绣的宣教

  在儒学经典中,礼的涵义可以说是“大含元气,细人无间。”于是,礼仪制度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中的突出特征。中国古代服饰是一套完整的儒家礼仪文化外在表现。

  孔子曰:“见人不可以不饰”.受儒家“倡礼教、成教化、助人伦”等思想的影响,带有和谐的思想内涵的刺绣作品在传统鲁绣中比比皆是。齐鲁民间女性的刺绣活计更是通过服饰品中把儒家思想教化展现的淋漓尽致,鲁绣中的大量主题图案也旨在延传民俗信仰和风俗,表现出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的地域特征,这是由齐鲁的文化根源、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民间刺绣中的性爱和生殖内容显示了丰厚的积淀,但它与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文化紧密相连,因而必须通过对浩繁的古代典籍的研读,分辨出究竟是哪一家学说思想与这种古老文化相衔接,而且能做到理论认知和学术阐发,进而引以为教化的题目。

  我国古代的婚姻习俗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婚姻六礼所用的刺绣品不尽繁缛和复杂。

  齐鲁地区的传统民俗事项和浩如烟海的民俗刺绣品,给社会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丰厚的研究基地。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有所发现,有所认知,然后通过剖析它们的文化内涵对儒学文化的折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些宣传儒家伦理道德的民俗刺绣品,作为空壳性的展示,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教化的力量,有些内容也相左于现代人际关系的实质,反而铸成排斥现代文化信息的屏障。所以,看待民俗刺绣品要讲求客观存在,现代人也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运用它们。可以肯定的是,刺绣已不容许号称“半边天”的中国女性继续在这种劳动中过多的损耗青春。然而,以此为爱好和职业的人员除外,创造经济效益者也另当别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