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设计中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3 共2320字
摘要

  当前,高中历史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 确定了课程目标、拓展了课程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建构起专题体系、体现新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新历史课程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 它不过分要求或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这无疑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不适应课改精神的某些传统教学方式, 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也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 必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可恰当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内在联系。 历史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设计中,根据专题式教学内容的特点, 要妥善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梳理整合知识要素

  新高中历史课程分为众多模块, 同一事件会以不同角度出现在不同模块之中。 每一具体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核心要素。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核心要素的梳理和把握。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将这件史事构成的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把握好,掌握了知识的整体架构, 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不同侧面来阐释这一史事。

  例如, 构成历史人物秦始皇的基本要素为: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采取系列巩固统一措施,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刑法严苛等。 梳理出上述要素后, 无论是在必修一或选修四模块的学习中,均可应对自如了。

  教师在对专题式的编排方式的知识核心要素进行梳理时,要特别注意对过程要素的梳理,必须将分散跳跃的核心内容串联起来。教学中,教师要将梳理后的核心要素及发展线索, 以学案或阅读材料的方式下发给学生, 供学生自主预习,又可作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材料。教师可将主要精力用于对重点内容的讲解。

  二、分析构建历史联系

  学习历史采用联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综合和整体记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也有利于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教材按照专题方式编排, 知识往往分散在各个模块里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是很鲜明和紧密。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认真分析并加以梳理,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如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实际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的联系。 一方面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会在政治、 经济与文化上都有所体现, 模块分割后就需要我们再将其组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也需要揭示出这种内在关联。 除此以外,各个模块之下的专题、课题之间的内容,也需要加以联系与沟通。

  历史的联系有许多种类, 诸如前后、内在、因果以及中外、古今联系等等。 在进行联系时,要全面系统考虑相关的历史事物,多角度地认识事物的作用, 尤其要注意史事联系发生的关键处。 学习历史尤其是复习时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系,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网络。 学生就会乘着联系的翅膀,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三、归纳提炼历史特征

  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都有着自身的特征。 新高中历史模块的内容涉及不同领域的历史发展, 内容上大都涉及历史制度、现象、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对历史事物的特征进行认识,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课标中多次提到特点的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等等,可见,特点的认识是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之一。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并加以归纳,以便带领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特点进行认识。归纳提炼历史事物特点的方法有多种, 其主要方法一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是分析事物各方面状况;三是把握事物新有的变化;四是对前后事物加以比较; 五是联系事物造成的影响。归纳概括历史特征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要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 还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 要多指导学生广泛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去分析,去阐述。

  四、深入探究历史意义
  
  认识历史的意义是专题式编排教材的一个重要意图, 也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高中学生探讨历史的问题,其要点便是认识历史的意义所在。 因此,要以大历史的视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的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

  如必修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部分内容是以往教学中很少涉及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入挖掘,重新学习和探讨。如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其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概括起来,一是政治上有助于加强大一统和君主集权政治,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由贵族、功臣把持的局面,知识分子得以参政,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是儒家学说被定为一尊,成为正统思想,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影响至深。 三是太学的创立,使国家有了培养人才的学校,也带动了民间的办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四是尊儒结束了学说争鸣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五是知识分子偏重钻研儒家经书,忽视对科学、技艺的探索,学术思想之路难以拓开发展。

  在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和意义时, 需要放宽视野,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尤其要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和评判。 无论是进行联系的构建、特点的归纳,还是对意义的发掘,所有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探究,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教学方式上应当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并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生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