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认识与体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3 共3761字
论文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本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类的创意。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学科是一门思维性、条理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人类教化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驿站。”传统历史教学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重教轻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轻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历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他们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能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知识面,具备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和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能跟上时代节拍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具体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阅读,积累知识。马克思曾经说,历史是唯一的科学。这就意味着历史是真正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历史是一切的曾经存在。因此读历史之书,从来就没有尽头。所以,作为一名以教历史为业的教师,应该把读书作为第一要务。而且历史又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教材的编写过程就是对历史真实取舍的过程,这取舍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历史也是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师要将历史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与当下的时事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其实也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意义。因此,读报订刊看新闻,乃是另一种备课。阅读的领域可以不必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而要读杂书,杂读书,树立大历史意识。

  书读多了,看历史的视界自然放宽了,大历史的意识也渐而形成。

  每天坚持看半小时的书,相信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每年都会订《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问题》这两本杂志,平时还会买些比较热门的书,如最近比较火的《历史小细节》、《历史深处误会》等书籍,上面有很多新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对我们实际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教材,构建框架。每年的高考题型现实性都很强,新情境、新史料层出不穷,不断体现了史学研究的新成就,国家意志的新要求,夹着旧教案走上新讲台,揣着旧认识解读新问题,谬误之处,似不可免。读懂教材,读透教材,不是仅仅就教材读教材即可以做到的。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我们读历史教材与参考书,就应反复研读,左右比对,仔细揣摩。通过对比、揣摩,将庞杂的知识网络化或结构化,整合有效的信息,引导学生去思考、辨别,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化,简单化,只有在学生头脑中有效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没有知识的构建,哪来的能力?情感?乃至于态度、价值观?“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但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教授过程不能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权威化,从而压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合理回答没有很好的加以引导,而是置之不理,甚至简单粗暴地否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问等形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融错“精神,要允许我们的学生犯错,只有允许我们的学生有错误,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例如,我在教必修四人物史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去收集这些伟人的相关材料,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把收集的信息整合起来,选出代表上台展示每组的成果,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去讲述,我都会微笑地点头,鼓励他们,但每组讲完后我会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顺着我的问题再度思考,把学生引入课标要求,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但在适当的引导下都有理有据。在这样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去灌输知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这种学习兴趣和学科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形成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做的。

  (一)运用艺术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听觉之美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效。诙谐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再配合适当的形体动作往往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再讲人物史《一代雄狮拿破仑》一课中,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是这样组织语言的: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崛起,为巩固法国大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号称一代雄狮,法国民众都很崇拜他,敬仰他,是他的忠实“粉丝”;但对法国王室来讲,他是个野心家,是个叛徒;对欧洲周边国家来讲,对他的评判也大相径庭。同学们,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呢?你是他的“粉丝”还是他的反对者?为什们每个人的评价都有所不同呢?请不要吝啬你的语言,让我们畅所欲言吧!话音刚落,只见教室里象炸开了锅,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理有据,在感受历史听觉之美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历史的视觉之美

  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必须要精心备课,在备课中,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理解课标要求,精准把握考试方向,更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通过适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图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使其走进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运用现代化手段时出现了误区,过分强调了图片的花哨,材料的丰富,教学手段的精益求精,出现了反客为主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只顾看图片和视频,而忽视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手段时我们一定要明确这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一般PPT一节课不超过20张,视频不超过5分钟,每个情境的再现都要精心设计,巧妙设疑,及时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通过情境解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由于对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缺乏空间想象,光靠教师语言描述很难使学生明白且记住。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当时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路线地图,在地图上把四位航海家的路线用四种不同颜色通过自定义动画一一为学生展示,边展示边讲解,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我还做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当场填写,见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通过这张表格让学生回忆刚才所看到的PPT上的四条航线,在填写表格的同时可以请两位学生到黑白上来填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又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也避免了黑板形同虚设,媒体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在开动脑筋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历史的视觉之美。

  (三)运用丰富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之美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亲自参与、体验。因此组织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历史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角色、实地参观等形式来进行。例如在讲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这课时,我把全班分成7个小组,分别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和无产阶级,通过7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享受到了历史的真实之美。每个小组都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上每个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先对自己所代表的阶层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派代表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观点,学生的创新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立足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鹏:《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神州(上旬刊)》2012年8期。
  [2]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3]金今丹:《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4期。
  [4]李爱霞:《构建创新历史课堂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07期。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