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探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改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19-11-08 共3395字
历史教改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四篇:探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改建议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教改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历史; 教改;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新课标理念下,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 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和操作存在一些误区, 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容, 教师主体地位发挥不够等问题, 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 做好初中历史教改作以下探析。

历史教育

  一、践行新课标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的几个误区

  1. 重视自主学习的形式而轻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其重点是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 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 自主确立历史科目的学习目标,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觉调控学习状态, 并作出有效自我评价。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育引导作用, 把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 以学生要求为主导, 学生喜欢听什么, 要求讲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讲什么, 这样做表面上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实则导致整个历史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2. 重视探究学习的形式而轻探究学习的内容和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当前历史教材中的探究性学习都是在介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探究实验或活动。由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实验或活动就是探究学习, 从而出现了一些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了解、搜集家乡历史典故, 参观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 把这些活动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全部内容, 而不管这些内容是否与教材或教学有联系, 割裂了探究性学习与课程学习的关联性。其实探究性学习不应局限于上述这些活动, 它应该是贯彻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3. 重视课堂组织形式和课堂气氛而轻课堂教学内容。新课标提倡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些教师对此理解流于表面, 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于是把课堂变成了舞台, 把教案变成剧本, 把学生变成了演员及观众, 把历史课堂变成了舞台剧演出。这样部分优秀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了"主角"的地位, 表面看来课堂是以学生主体, 课堂气氛确实也活跃和热闹起来, 但实则是大多普通学生成了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和观众。还有一些课堂教学倡导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缺少课前的准备, 课堂上临时分组, 再由老师布置学习任务, 等分完组, 布置完学习任务, 真正的合作学习尚未开始, 课堂的时间已经花去了一半以上。由于过分强调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形式编排上, 对课本的解读、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就少了, 只能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 这不利于初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如何践行新课标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 创新历史教学理念, 树立课程改革精神。历史是一本浩瀚的发展全书, 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人类及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作回顾和认识, 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指导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 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机械记忆为理解把握, 教会学生"会学", 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 首先要对老师和学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角, 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坚持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的主角, 由单主体教学向双主体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不再单向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灌输, 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启迪学生, 依靠学生自主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及发掘现象之后的本质与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体现。其次, 在教学目标上要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的不同, 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深度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这样的差异性, 制定出差异性教学目标, 确保教学目标定位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相一致, 避免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年龄尚小, 注意力不容易稳定集中, 意志力仍比较薄弱, 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 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学好历史的首要环节。首先, 在导入新课时, 设置"悬念"的历史故事。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以, 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 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其次, 质疑设问, 引发兴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新航路开辟"一课, 笔者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 再播放组合媒体, 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 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笔者不是立即作答, 而是指导学生看书并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 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巧设疑问,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 联系教学实际,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近年来,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是课改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需要。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亮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 作为教师不能为探究而搞探究, 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内容, 要提高探究性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要注意做到三个联系实际, 即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教材实际和联系课堂实际。为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 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设计, 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活动, 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做好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 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知识点, 培养探究意识;二是课堂上要重视历史情景再现, 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三是设计好课后作业, 课后要设计好能激发学生兴趣, 具有探究意义的作业或者任务。

  4. 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 并影响着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现在的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内容时, 笔者有意穿插一些成语典故,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 并与"活动探究"的内容结合起来。此外, 笔者常向学生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优秀课外阅读书目。而学生又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在新课标理念下,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既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 积极推进教改, 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又要避免走进重形式而轻内容, 为形式而搞形式的误区, 要树立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双主体地位, 并发挥其不同的主体作用, 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蕾。浅谈初中历史教改[J].出国与就业, 2011 (14) .
  [2] 宋文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学园, 2010 (9) .

点击查看>>历史教改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相关标签:初中历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