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相关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1 共10201字
  第 2 章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相关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理论研究也较为成熟。本文分析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主要从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执行以及信息披露角度探讨相关影响的机理和影响路径,探讨内部控制的提升途径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升。因此,本章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内部控制的概念、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涵、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特征要素,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深入分析内部控制产生的根源。
  
  2.1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1 内部控制内涵
  
  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国内外相关机构的深入探讨,内部控制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内涵,较早对内部控制内涵进行界定的是美国 COSO 委员会,而后,我国根据自身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并结合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形成了我国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对于内部控制的内涵界定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见表 2-1:
  
  2.1.2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一个阶段是内部牵制阶段。受制于生产发展以及科技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仅仅体现为不同性质和责任分工岗位间的互相约束和制衡,防范由于企业中单人权利过大对会计盈余的操纵,通过工作的细分,保证各岗位权责明确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实现企业的经营效果。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本质体现,对内部控制具体活动的细分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效果加剧,管理者不断认识到加强企业全面性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制度需求刺激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进入了制度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主要致力于内部控制各项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效果的提升、保证所提供各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内部控制进行制度性的修正,制定了一系列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利于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推动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后,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自身的组织特点和层级设置,着重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机构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根本要求。
  
  1992 年,美国 COSO 建立了内部控制的具体框架。COSO 报告所规定的内部控制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该项报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框架设定的五个基本要素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各组成要素相辅相成,形成内部控制的系统影响效力。由此,形成了合理稳定的结构,内部控制理论取得了显着性的进展。
  
  2002 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促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自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之后,上市公司各管理层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逐步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之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的出台进一步充实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使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辅相成,充实了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管理融入了内部控制体系当中,要求企业全员共同监督企业风险事项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析和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框架实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机整合,推动内部控制进入了全新的局面,至此,内部控制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由内部牵制阶段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使内部控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从最初的注重资产管理过渡到企业风险管理,逐步建立了系统的制度,形成了控制体系。各个阶段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内部控制逐步趋于完善,形成当前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
  
  2.1.3 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COSO 报告中内部控制包括五大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效用的依托和基础。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组成元素,内部环境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哲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给出了前提。内部环境也涉及一些子要素,比如公司治理层级结构、企业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运作的整体框架,内部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对公司层级机构进行精简,使治理机制与公司整体发展目标相配套,保证内部控制组织的效力。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以社会责任的履行为前提,社会责任的履行彰显了企业承担经济人角色的同时也承担社会人角色,而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提升企业外部形象,传递企业经营能力。同时,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要保证企业能力的充分体现,人力资源政策的适当与否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通过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胜任力。企业文化是当前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凝聚力,使企业组织成员能够秉承统一的目标和使命,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识别出风险要素并加以应对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分为三种,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以及无关因素。对企业经营有利的因素即企业面临的机会,不利因素指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面临着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风险评估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三个部分。
  
  企业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对风险有及时的认识,针对所识别的风险对风险要素进行客观谨慎的分析,进而做出风险应对的策略,选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或接受风险。总之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具体形势作出合理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把风险引发的后果控制在最低的水平。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主要是通过控制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控制活动包括制度层面控制活动和业务层面控制活动。总体来说,制度层面控制活动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制度,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纲领,引导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的实施。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中,针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控制主要是为了形成岗位职务间的制衡作用,可以有效的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业务层面控制活动通过控制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从而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有序进行,包括会计活动控制、财务安全控制和预算管理控制等。会计控制活动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规范性,使会计业务活动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要求。财务安全控制是对企业财产物资的有效控制,对财产物资要通过清查管理并生成反馈机制,有效对财产物资进行调度和使用,提高业务运作效率。预算管理控制是对企业未来活动安排进行的预算活动,要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并在项目实行过程中把预算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其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决策有用性水平。
  
  在企业的经营期内,企业面临多种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政策法规以及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内部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管理水平。为了发挥信息的有用性、保证企业各级员工各司其职,企业就要建立信息处理机制,拓宽信息收集渠道,筛选出企业有用的信息,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效率。要不断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保证信息系统时刻发挥效用,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率的信息资源。沟通是对信息进行传递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必要环节。企业要致力于沟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逐步开放决策民主化,使基层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具体环节,提升决策有效性水平。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贯穿企业经营各个环节,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相辅相成。内部监督是对整个体系是否正常运作进行的全面考察,贯穿整个控制过程,并对各类缺陷情况和整改进行反馈,同时督导内部控制人员履行职责。
  
  上述内部控制五个构成要素共同形成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每个构成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部环境是基础要素,风险评估是核心所在,控制活动主要对各风险事项进行反映,信息与沟通可以保证整体要素之间相互衔接,内部监督是对上述各要素发挥作用的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反馈,通过内部监督,能够切实反应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从而对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环节进行完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如图 2-1 所示:
  
  2.1.4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内容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反馈。美国萨班斯法案推动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深入研究。通过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便于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同时有益于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运行情况进行评估。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涵
  
  内部控制信息是上市公司重要的信息资源,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劣影响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企业经历两权分离之后,各利益相关者更深刻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必要性,那么,就需要通过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各企业相关者了解所需控制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至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得以确立。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巩固了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地位。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初见雏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董事会或管理者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组织以及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定期向企业外部相关者报出的行为。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通过自评报告以及审计报告来呈现。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标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除了是遵循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以外,也体现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履行。管理者受企业所有者的托付对各项业务事项进行监管,委托者就要对被委托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察,这一考察主要是通过明晰的信息披露来实现,这也是管理层受托责任解除的一种方式。同时,通过对外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可以保证外部利益相关者享有对企业的知情权,有益于外部投资者据此做出有效决策。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目标的实现要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信息披露的目的主要是传达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完成情况。
  
  ①揭示企业经营合法合规
  
  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首先就要遵守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的设计就要以保证企业对合法性要求的履行为目的,并要持续改善经营管理中的差错和漏洞,严格避免由于内部控制的不足造成企业各项违规事项的发生。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会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成本和期望效益进行考量。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企业自动传达了经营合法性的信号,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本身就使企业暴露在公众的监管之下,由此,这种监督效应就会对企业的合法经营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企业也会享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带来的企业形象提升效益。所以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本身就是企业对法律法规遵循的表现。通过这种披露形成的约束作用,企业可以充分揭示经营的合法合规性。对于投资者来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可以保证其对企业内部管理状况以及运营情况的掌握,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保护。
  
  ②显示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干。企业各相关者主要关注所提供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内部控制就是要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进行信息披露,可以形成一种制衡机制,约束管理层行为,促使企业管理层改善财务报告质量。
  
  所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传递一种积极信号,使企业各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时掌握企业所需求的信息,同时,也是管理层受托责任的解除,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由此可以得到有效的会计信息辅助投资决策。
  
  ③展现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改善
  
  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靠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改善来实现,通过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可以提升企业经济利益,吸引潜在的外部投资者。而这种经营前景向好的信号就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传达。不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投资者,关注的都是能否通过企业经营获得更多的收益,内部控制的建设也以经营效率和效果的保证为目标。企业管理者受托对企业进行管理,肩负着提升企业效益、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责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可以保证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效果的知悉,同时也会督促管理者自主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改善,使企业外部投资者获得更多收益。
  
  ④体现战略规划的可持续性
  
  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对未来经营管理进行一种预期,并通过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保证预期的实现。那么,企业就需要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可持续性。企业外部投资者同样对决策有一种规划,通过关注企业的现实经营情况,对企业进行未来发展预期,从而进行现实投资决策。因此,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和可持续成长力。那么,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构建时就要紧密结合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战略决策的规划。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也要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的形成条件、企业经营的现实状况以及战略规划的完成情况,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信息,引导其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更为可靠的预测。同时,企业做出战略规划也会促使其进行战略预警机制的构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向外界传递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吸引外部潜在投资者做出决策,并维护投资者利益。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标是一个体系。总体目标是维护投资者利益,通过对总体目标的践行,分别从经营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改善、战略规划的可持续性进行设定。合法合规性的践行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是经营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前提。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履行是核心内容,反映了企业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也是对外部关联方责任的践行。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改善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支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有效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目标的实现,只有企业经营效益提升,企业才会自愿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标层次分明,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披露真实客观有效的信息,践行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保护投资者利益。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法规
  
  为了实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标,我国财政部、证监会以及证券交易所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应当自主进行内控的自评并出具相关报告。上交所和深交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均对披露主体和评价主体义务进行规范,针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要求披露主体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由会计师进行复核,严格确保披露的质量水平并使企业利益关联方明确掌握内控情况。
  
  证监会、财政部、证券交易所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做出了要求,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分类, 由于这些制度的发展,推动我国内部控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披露规范的具体主体和内容如下表 2-2:
  
  2.2 会计信息理论概述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信息,通过特定的会计制度和程序可以把数据信息加工成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所用并据此作出经济决策。从目前来看,会计学界对会计信息概念虽有不同解释,但也逐步形成一致的认识。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微观经济实体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信息依照一定的会计制度进行处理而产生于会计系统的信息,会计信息也是对会计数据的一种解释。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管理层决策的有效性水平,因此,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会计信息相关质量特征进行明确阐述。
  
  2.2.1 会计信息质量内涵
  
  通常所说的质量指有形实体的质量,比如商品的质量可以用商品本身的特质来形容。而会计信息是一个无形的概念,会计信息质量无法用有形的特征来形容,这是会计信息区别于实物的特点。实物可以采用具体的特征来形容质量,比如原材料、色彩等,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就要依靠抽象的标准进行形容,比如相关、可靠、真实等,采用这些标准就可以很好地界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也是一种产品,就要遵循产品本来的属性,要以实现顾客满意度为基本准则。由此,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描述为企业各关联方对虚拟会计产品的满意程度。脱离产品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界定,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为决策有效性水平,如果根据会计信息做出的决策是有效的,那么可以认为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反之,则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欠缺。
  
  2.2.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基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对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品质要求。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有所区别,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不尽相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针对会计信息特别列出了框架体系,该框架中把“可靠性”特征、“相关性”特征作为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并认为“决策有用性”是最为重要的特征标准。IASB 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视为四项重要的基本特征,并对各项特征的详细内容进行详尽描述。ASB 把这种质量划分为三部分:与内容关联的部分要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与报表表述有关的部分要求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特征;与信息质量约束条件相关的部分要求效益性、及时性和质量标准的权衡特征。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并且各种体系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各有侧重,但是大体符合一致原则。我国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如下概述。
  
  (1)相关性
  
  相关性代表的是会计信息的提供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相符合的程度。相关性的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其对过去决策的反馈价值以及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预测价值代表的是会计信息的提供为使用者对未来预测所发挥的作用。
  
  当前会计信息的提供不能代表未来真实的会计信息,对未来的预测难免会由于特定环境出现偏差,但是当前信息一定与未来会计信息有密切的联系,预测价值也就可以通过两者的关联程度来代表。反馈价值是依据会计信息对过去决策进行证实和借鉴的价值。根据过去决策产生的结果可以使决策者比较期初决策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偏差,从而使过去决策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及时性是对使用者需求会计信息的时间约束,及时性特征要素就对会计信息的时效进行了时间上的约束,会计信息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被提供给信息需求者,该会计信息才具有效用。
  
  一旦信息没有及时传递,信息就会失去时效性而成为与信息使用者需求无关的信息。
  
  (2)可靠性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重要特征,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切实反映会计对象的运作和结果,即会计信息不能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而被篡改提供。会计信息要如实的反映经济现象,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要与所发生的经济现象相一致。可靠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反映,而非主观的臆断。可靠性特征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验证性以及公允性要求。完整性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全面完整的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貌,完整的会计信息能够使信息需求者全面掌握信息、经过权衡做出最为有效的决策。可验证性要求相同会计数据经过不同会计人员的加工或复核得出相同或者相近的会计信息,由此可以降低会计信息被任意篡改的可能性。公允性要求要遵循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建立的程序和准则,不存在偏私行为,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要在客观的条件下生成,不以各方意志为转移。
  
  (3)其他质量特征
  
  可比性要求不同会计主体或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相似特征,并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对不同主体的经营状况或相同主体不同期间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便于调整公司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重要性要求要根据经济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分别核算,针对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事项有所侧重,使被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所关注的会计信息凸显出来。可理解性是基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或使用术语要能够被信息使用者理解,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在满足会计确认和处理的一般规则外,以便于使用者理解的形式对外披露。实质重于形式性要求打破会计信息的框架模式,形成的会计信息要切实反映经济内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2.3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理论概述
  
  会计信息成因多种多样,内部控制主要是从会计数据产生的根源施加作用力,通过内部控制视角进行研究是基础性的研究思路。本章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影响理论分析着眼于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而后再从内部控制各构成要素具体分析影响成因,并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探讨影响的机理,为后文进行实证检验奠定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之后,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企业所有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托付给管理层,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基于经济人假设,委托人更多的关注公司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作为代理人,其不是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代理人接受企业薪酬对企业行使责任,因此,代理人更为重视的是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所获得的报酬,力图使自身效益趋于更大化。因此,就会形成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矛盾。由于关注的焦点不一样,企业所有者比较倾向于公司稳妥的进展,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长远效益,而代理人很可能由于自身利益选择激进的发展措施和管理手段,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夸大或粉饰,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虚假处理,甚至不惜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短期来看会给自己的业绩加分,并给自身创造更为优厚的报酬,这种“道德风险”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把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细化并层层分工,在这层委托代理关系之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员工更多的关注如何使自身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员工也会由于自身利益作出有损企业的行为,而内部控制正是对这层代理关系的一种补充,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监督管理者行为,管理者也可以对企业各级员工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内部控制的一系列制度和具体活动,可以防范企业管理者对利润操纵的行为,可以控制企业员工的道德风险,从而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形成良性的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制衡协调机制。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企业的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企业的所有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就难以更充分的掌握信息资源,导致信息不完全的状况。由于趋利行为的存在,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告知所有者,并且不会把经营活动置于完全透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持有者对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同就会致使拥有更多信息量的管理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况的发生。而内部控制就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通过建立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平衡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约束管理者通过信息优势进行的会计操控行为,通过建立更加透明的沟通和监督机制,可以约束管理层权限,限制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从而使企业员工各司其职,最大限度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频率。
  
  2.3.3 不完全契约理论
  
  现代企业制度下存在着各种契约关系,通过契约关系的建立,才出现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企业各层员工的分工。契约关系的产生是为了约束契约的双方履行责任和义务,从而满足契约各方的需求。然而,由于契约是不完备的,导致契约的各方都会由于自身需求的考虑破坏契约的要求,损害契约对方的利益。
  
  在显性契约下还存在着隐性契约关系,隐性契约的存在更加大了管理者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管理者和员工都会出于自身利益和需求的考虑,虚构财务信息,粉饰经营效益,这有助于管理者隐性契约的实现,通过传递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使自身暂时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会严重损害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内部控制是管理层进行管理的必要手段,应用内部控制手段就能够改善契约不完善造成的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大所有者与管理者交流,能够使所有者了解管理者需求,满足其心理契约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在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达到需求的平衡,降低其操控会计信息的动机,有效的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2.3.4 信号传递理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企业自身经营者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而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量相对匮乏,为了吸引更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可以把自身拥有的信息传递出去,向外部发送一种信号,表明企业具有经营优势或良好的效益水平。相比较来说,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管理者更愿意发挥信号传递的效果,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降低筹资成本,而经营状况差的企业不愿意披露企业信息,由此就会形成企业间的对比,使得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这种信号传递效果一旦发挥作用,就会促使发出信号的企业更加努力构建自身的组织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维护企业建立的良好形象。
  
  2.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内容,分别对两要素内涵进行界定,并对两者构成内容加以详细介绍。主要概述了内部控制各构成要素特征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次体系,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制度,充实了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相关内容。同时,引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内部控制的产生机理,建立两个研究主体的理论联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