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及其对电影电视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7 共5370字
摘要

  纪录片是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或电视艺术表现形式。从纪录片表现形式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人物传记、历史、人文地理、实事报道等形式。《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是由着名导演陈晓卿任总导演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共分为两部,其中第一部于2012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上映,包括《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等共7部,2012年7月和2012年9月分别在台湾和新加坡公映。上映后,央视的统计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0.48%的平均收视率和0.75%的最高收视率,其收视份额超过同时段电视剧的30%,创造了纪录片收视率的奇迹。正是由于巨大的市场成功,《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10月28日获得"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等一系列奖项,2014年4月,包括《时节》《脚步》等在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上映并获得了持续的关注和好评。

  一、我国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电影电视产业的特征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电视电影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不到100部提高到2010年的500多部,票房市场保持了30%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从产业特征的角度分析,电视电影产业的产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科技含量。电视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以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为例,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交互信息处理、无线电、数字音频和视频处理、自动化技术等技术的综合集成。第二,能源消耗低。能源消耗低是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电视和电影产业本身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该产业的主要特征在于低能耗和高附加值,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相比工业等传统产业而言,电影产业能耗水平显着较低,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具有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产业链条长。

  电视产业链的上游产业主要包括面板提供商、平板电视制造商,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内容服务商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视逐步实现智能化,智能电视进一步重构了电视产业链的参与者,电视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第四,经济增加值高。经济增加值高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增加值显着高于工业企业等其它产业的增加值水平,截至目前,在主板、创业板等各层次资本市场我国共有30余家文化类上市企业,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该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驱动能力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贡献能力。

  (二)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的角度分析,我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水平,按照着名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凸显,这就为我国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者需求市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市场基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需求的日益迫切,大力发展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支持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而夯实了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第三,城镇化进程的机遇。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进一步提供了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激励,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在实现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体系的同时,带来了人口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也进一步拓展了影视产业的市场需求。

  从挑战的角度分析,我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价值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电视纪录片本身属于更多地强调文化品格、艺术品位和社会学价值的艺术形式,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价值体系多元化甚至唯经济价值论的现实背景下,纪录片的受众市场难免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第二,新媒体形式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发展,对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构成严重挑战,而受众更容易接受新媒体以娱乐性为主的节目内容,从而进一步挤压了纪录片的生存空间。第三,缺乏有效市场化运作带来的挑战。由于纪录片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特征,以及收益本身的极大不确定性,加之纪录片的投资缺乏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模式,纪录片的投资更多的是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投入,亟需建设有效的市场化运作体系。第四,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纪录片行业总体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无序、同质化程度较高,行业总体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高品质3D拍摄等高端数字拍摄技术和装备方面依然需要借助国外的技术力量。

  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

  从传播视域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取得如此优良的市场绩效主要根植于以下原因:

  (一)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从传播视域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时机选择在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诟病的时代背景下,而该片向世人展示的是最原汁原味具有原生态的健康食品,从而得到了受众对其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从表现形式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国》大量应用了具象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价值观、审美等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将高度的内容具体化的目标,《舌尖上的中国》苗家姑娘龙毅幼年读书时母亲给她带满腌制好的腊肉和腊鱼目送她上学读书的场景将母爱清晰地通过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定格。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新型拍摄设备的应用拍出了大量浅景深镜头,为观众带来了高度的视觉冲击力。从音乐应用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国》共有19首原创歌曲,综合运用了双簧管、木管乐器等不同的乐器形式,保证了根据故事内容、画面的不同配备不同的背景音乐,提高了节目的渲染力。

  (二)贯穿始终的人本主义情感关怀。

  人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主旨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本主义的情感关怀贯穿于《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始终。《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传统美食的制造过程为对象,没有宏大的场景,却将最质朴的人文情感呈献给广大观众,接地气的拍摄和表现方法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片中圣武和茂荣兄弟二人在寒冷的湖水中采摘莲藕的场景,将中国劳动大众勤劳质朴的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片中丹真卓玛采摘松茸后迅速将松针埋好期待来年继续得到大自然慷慨的馈赠的场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实践证明,《舌尖上的中国》

  无处不在的人本主义情感关怀经受住了观众情感和感官的双重检验。

  (三)网络化营销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影视产品作为一种商业产品,成功的营销运作对于其获得消费者市场的认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了影视产品的营销模式和市场深度。《舌尖上的中国》在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营销带来的便利性。以微博在《舌尖上的中国》网络营销中的作用为例:

  一方面,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中拥有超过17万人的粉丝,陈晓卿利用微博在节目开播前贴出节目的开播时间、内容预告、播放地址等信息,极大地吸引了粉丝的眼球;另一方面,利用微博作为平台,编导团队积极通过微话题和微访谈等形式与观众进行交流和讨论,极大增加了观众群体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关注度。

  三、《舌尖上的中国》对我国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舌尖上的中国》对我国电影电视产业的启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说明应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营造良好的影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1. 加强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强调资本和劳动的密集投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受到以持续的创新能力提升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击,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越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引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体,具有较高经济增加值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

  影视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利用低、产业链条长、经济增加值高等产业特征,大力发展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和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基本国情。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广电总局出台的《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促进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电视电影产业在运作中表现出的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示范效应等再次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因此,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角度应进一步支持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 营造良好的影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充足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物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也离不开良好的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有效支撑。根据影视产业的特征,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1)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应进一步降低电影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行政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干预程度,特别在有条件的细分产业放宽外资参与电影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通过市场进入壁垒的减少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通过市场竞争充分性的提高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并通过外资的参与提高电影产业的国际化水平。(2)鼓励企业积极创新。纪录片等影视产业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决定了持续的创新在提升影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积极鼓励电影企业的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行为,鼓励企业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影视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及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化体系的融合,利用财政、税收等工具形成影视企业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3)加强影视产业金融支持。纪录片等影视产业投入较大,通常在投资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多方参与,这就体现出金融支持在影视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影视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应积极实施贷款贴息、直接支持等政府财政对影视企业的支持力度,应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丰富影视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本和管理支持相结合的金融支持模式。

  (二)《舌尖上的中国》对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提供了坚持纪录片制作的人文关怀、加强纪录片制作的国际创作和传播,以及提高了纪录片产品的产业化运作等启示:

  1. 坚持纪录片制作的人文关怀。与新闻报道单纯性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而尽可能不掺杂报道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纪录片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主创者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以及镜头的介入,描述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思考。相比拍摄的人物和故事选材、拍摄技巧而言,影片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内涵对于发挥影片的影响力和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的作用更加重要,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2. 加强纪录片制作的国际创作和传播。一方面,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在拍摄的过程中积极借鉴BBC、DISCOVERY等在优秀纪录片拍摄中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另一方面,包含丰富中国元素的纪录片通过国际化的传播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舌尖上的中国》在戛纳电影节上的国际化传播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所有参展作品中,《舌尖上的中国》的问询量位居第二位,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电视台纷纷表示了购买其版权的强烈意愿,这一实践充分说明了通过纪录片的拍摄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提高纪录片产品的产业化运作。

  作为商业产品,实现纪录片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其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的巨大成功的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在其拍摄环节的版权预售过程中单集的价格即超过4万美元。在纪录片的产业化运作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应用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另一方面应积极通过加强与国际纪录片市场合作的形式加强国产纪录片的国际推介工作。

  参考文献:
  ① 王丹彦。迎接最好机遇期 继往开来谱新篇--关于中国特色纪录片发展之路的思考[J].中国电视(记录),2013(01):7-11
  ② 耿新歌,张渤。一部热播纪录片带来的受众解读思考[J].今传媒,2012(12):86-87
  ③ 欧阳宏生。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纪录片评奖综述及思考[J].电视研究,2002(10):52-54
  ④陆丹。用人文精神提升主流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看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策略[J].中国报业,2014(02):62-63
  ⑤ 时天骑,卢晓云。纪录片创作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现代视听,2013(10):19-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