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

时间:2016-10-20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3501字
  本文将着重探讨《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回忆。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的电视纪录片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

  原标题:浅析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中国文化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堪称2012年最火的纪录片,为什么此片能够引起全民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内容贴近生活,直击观众内心的是在人与人冷漠隔阂的今天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本文将着重探讨《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回忆。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体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舌尖上的中国》让游子想起“妈妈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舌尖上的中国》让人陡然升起对家乡故土的怀念;《舌尖上的中国》甚至让观众感觉到中国软实力的增强……
  
  纵观《舌尖上的中国》全集,无不处处体现制作者的人文情怀。本片的编导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①这样一部在22:30这个非黄金时间播出的纪录片却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很多网友深夜垂涎于电视机前,片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让观众潸然泪下。《舌尖上的中国》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记录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承载亿万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形成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她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思想理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影像的方式传播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每一道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提出,是道家主要倡导的精神,“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和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认为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应与整个自然界圆融无间、共生共荣。②同时儒家精神中亦有“和谐”一说。“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认知与生存。
  
  以人为本即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天地之间,人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基调。人文关怀体现出对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思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真实的记录了每一种美食的产生,每种味道的调和,每一个厨师背后的故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关注人群,关注个体。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香格里拉的单珍卓玛和妈妈为了采松茸,要步行至30公里意外的原始森林,她们恪守山林的规矩,采完松茸后马上用松针把菌坑掩藏好,因为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下次还能在此长出新的松茸。查尔干湖的石把头和海南的林船长,一直沿袭千百年来传下来的古训“猎杀不绝”,即使失望而归也要延续生命,留下后路。江苏兴化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农民,他安然的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芋头、垛田和湖里的鱼虾。藏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望青节,祭祀祈祷粮食丰收;73岁的石把头虔诚的祭湖祭鱼;贵州山区的新米节等等,中国人总是这么知恩图报,虔诚的感谢来自自然的馈赠,祈祷来年的丰收。中国人相信“土地才是最忠实的朋友,回馈着人民的汗水”.
  
  《舌尖上的中国》全篇散发着人文主义气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把中国的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自强不息,以和为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而存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的积累,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伴随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中国人恪守“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中国人注重和谐,崇尚中庸之道,谦让宽容。朴实勤劳的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这个社会。《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各地饮食文化的表现,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如第六集《五味的调和》里所说,对于味道的感受,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于饮食,又超越饮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味”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五味里的“酸甜苦辣咸”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感官的感受,更是中国人在调和这些味道时经历的心情。
  
  潮州阿鸿做的糖葱,他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熬糖水、冷却、打糖这一道道工序,阿鸿希望他的传统手艺能给家庭带来富足。澳门的阿伦是一家海鲜店的主人,店里的招牌菜是陈皮鸭,陈皮是有苦味的,但是苦味过后满口生津,这就像阿伦的生活。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阿伦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来,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就像陈皮的味道,“苦尽甘来”.在自己的工作上兢兢业业,没有埋怨,只有期待,期待自己的通过努力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
  
  最能体现中国人“以和为贵”精神的是中国的豆腐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对于豆腐的吃法有多次的记录。云南红河地区的干豆腐粒,安徽南部的毛豆腐,还有浙江天台山古老寺庙中的素食豆腐。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是一种水与乳的交融。佛教全素的宴席,影响了近千年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懂得顺其自然。
  
  三、尊老爱幼,友好互助
  
  “孟子 梁惠王上”里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文化里也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这一美德;在钢筋混泥土的现代都市里,大家的守则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甚至发展到邻居间互不相识。这是社会的一种畸形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表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表现美食的同时,表现人性之美。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的拍摄家庭都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气质的家庭,三代、四代同堂,堂屋里挂着字画,摆着中国式的桌椅。通过这些符号,向观众传递中国味道。《主食的故事》里介绍浙江宁波水磨年糕的家庭,四世同堂,一家人围在一起制作年糕,泡米、磨粉、蒸粉、搡捣,78岁的老人到年仅5岁的小曾孙,《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向观众介绍浙江的美食,更是在传递一种家庭和谐,尊老爱幼的观念。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经常出现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场景。古老的护栏河畔,金顺姬的家乡,金顺姬第一次跟着父母学习制作泡菜。朝鲜族每家每户都会做可以吃一整个冬天的泡菜,每到做泡菜的日子,邻居们便会互相帮忙。红河边制作豆腐粒的妇女们也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做完自己手中的伙计,再帮助还未完成的邻居。《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淳朴,展现了中国人的善良。
  
  四、结语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国人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直到现代,大量农村人口离开故土来到城市开辟新生活,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中国大部分人有一种“寻根”的情怀,而《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极具人文气息的纪录片给了中国人寄托“乡愁”的载体。
  
  《舌尖上的中国》中记录了长居海外的扬州厨师居长龙,离开故乡25年后,受到淮扬菜博物馆的邀请回到家乡,回到熟悉的冶春茶社,再次品味熟悉的味道。居长龙来到年轻时熟悉的地方走走,25年对于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来说只是一瞬,然而对于居长龙,这25年承载了太浓的乡情,从居长龙的沧桑的面容上,能解读出太多动人的感情,只有离开家乡的人才能深刻的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意味。
  
  勤劳的中国人,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就像《时间的味道》中的腌鱼腊肉,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舌尖上的中国》里描述的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情、念旧、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参考文献:
  [1]范正伟。《<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人民日报,2012年5月21日,第009版。
  [2]程佳宏。《对纪录片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视,2004年9月。
    相近分类: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