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数字视频业务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时间:2016-05-31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本文字数:47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型数字视频业务方案探究
  【第一章】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数字视频编码与新媒体技术基础
  【3.1 - 3.3】DVB架构的技术特点和原理
  【3.4】本文提出的DVB视频交互平台解决方案
  【第四章】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视频解决方案
  【结语/参考文献】数字视频业务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结束语
  
  5.1全文工作总结
  
  视频业务是各类新媒体应用中的热点,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建设一个可管、可控的新媒体视频业务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视频编码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业务平台的核心问题和基础要求,但是单纯的依靠视频编码技术和网络技术无法解决平台的管理、监控、安全等诸多问题,必须结合各类新技术和业务形态的应用,立足运营商网络基础和实际需求,才能建设一个符合未来业务发展和运营的业务系统。本文主要对基于广电的DVB系统和基于电信的互联网系统构建新媒体视频业务系统的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论文简要的介绍了数字视频技术的发展和主要技术标准,重点分析了基于新媒体业务下数字视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业务需求;
  
  (2) 论文分析讨论了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发展和主要业务,同时针对现在新媒体的主要技术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给出了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主要业务需求;
  
  (3) 根据对新媒体业务和数字视频技术的讨论,论文首先针对传统广电领域的数字视频业务系统如何构架新媒体交互业务平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基于DVB架构的视频业务平台实际需求,通过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的技术升级改造,采用分步建设、三级管理的网络架构,通过建立媒资管理、用户认证系统、终端设计规划等,完全结合陕西广电的实际网络结构和业务需求,给出一个基于DVB架构的高清交互电视系统设计实施方案,已经在陕西广电网络完成两期建设并且投入使用。
  
  (4) 针对互联网视频领域,结合陕西电信现有IPTV平台现状,论文深入探讨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视频业务,并且按照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信部有关互联网视频领域的政策和文件要求,设计了一个可管、可控、适用于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互联网融合视频业务平台,并且给出了平台的具体实施和建设规划,现在平台已经开始通过试运营为陕西电信IPTV用户提供视频内容和增值业务的服务。
  
  5.2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虽然论文已经给出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但是在互联网络技术、智能终端飞速发展的今天,针对新媒体平台的数字视频业务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将新媒体技术和视频业务进行融合还有许多研究工作,比如:
  
  (1) 如果解决在新媒体业务平台上视频业务在不同的个人智能终端之间的切换、共享和同步工作,这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还需要结合实际的运营状况和终端情况。
  
  (2) 基于超高清和裸眼3D的技术发展,需要将整个新媒体视频业务的产业链完全打通,这是数字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重点,毕竟依靠现有的信道编码技术无法解决这些需要大容量带宽的业务进行大规模推广。
  
  (3) 未来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网络平台之上如何同新媒体视频业务进行技术融合和业务整合是新媒体视频业务研究的重点。
  
  (4) 智能终端的数字视频封装格式依旧不统一,那么运营商需要更多的设备去适配不同的智能终端业务,如何统一封装格式或者采用兼容的视频封装格式是数字视频技术的研究重点。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徐其桓高工和王勇副教授在工作、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上对我孜孜不倦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位老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思路到最后的修改定稿,两位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并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谨向两位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衷心感谢郭新科高工、周建忠高工等老师在工作上的指导,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给我以指引,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我受益良多!
  
  衷心感谢刘刚、冯小峰、高宁等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在紧张的工作中能够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感谢我的妻子宁艳红和孩子温欣怡,是你们给了我坚持的动力和前进的勇气,让我有了坚持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最后向参加论文评审的各位专家教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参考文献
  
  [1]ETSI EN 300 421 V1.1.2,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11/12GHz satellite services, 1997.
  
  [2]ETSI  EN301 210 V1.1.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DSNG and other contribution applications bysatellite, 1999.
  
  [3]ETSI TR 102 376 V1.1.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User guidelines forthe second generation system for broadcasting, interactive services, news gatheringand other broad-band satellite applications (DVB-S2), 2005.
  
  [4]唐续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P220-235.
  
  [5]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P35-70.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Cukier)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Park J. W., Sunwoo M. H., Kim P. S., etc., An efficient data-aided initial frequencysynchronizer  for  DVB-S2,  In  Proc.  of  IEEE  Workshop  on  Signal  ProcessingSystems (Si PS 2007), Shanghai, China, 2007, pp. 645-650.
  
  [8]Park J. W., Yun H. J., Sunwoo M. H. etc., Efficient coarse frequency synchronizerusing serial correlator for DVB-S2, In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ircuits  and  Systems  (ISCAS  2008),  Seattle,  Washington,  USA,  2008,  pp.1520-1523.
  
  [9]Oh  J.  G., Tae  K.  J.,  An  alternative  carrier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scheme  forDVB-S2  systems,  In  Proc.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ACT 2010), Gangwon-Do, Korea (South), 2010, pp.529-533.
  
  [10]Oh  J.  G.,  Tae  K.  J.,  A  simple  and  robust  carrier  frequency  recovery  scheme  forDVB-S2  systems,  In  Proc. of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umerElectronics (ISCE 2010), Braunschweig, Germany, 2010, pp. 1-4.
  
  [11]Casini E., Gaudenzi R. De, and Ginesi A., DVB-S2 modem algorithms design andperformance over typical satellite channels, Int. J. Satell. Commun. Network., 2004May-Jun. 22(3): 281-318.
  
  [12]A.  Morello  and  U.  Reimers.  DVB-S2:  the  second  generation  for  satellite  broad- band services. Int. J. Satell. Commun. Network., 2006, 94(1): 210-227.
  
  [13]Wang, H. et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ata-aided coarse carrier frequency recoveryin  DVB-S2,  In  Proc.  of  IEEE  71st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10-Spring), Taipei, Taiwan, 2010, pp.1-2.
  
  [14]Yang J. X., etc., DVB-S2 Inner Receiver Design for Broadcasting Mode, Journal ofZhejiang University. 2007. 8(1): 28-35.
  
  [15]Sun, F. W., Jiang Y. M., and Lee L. N., Frame synchronization and pilot structurefor DVB-S2, Int. J. of Satell. Commun. and Network, 2004, 22(3): 319-339.
  
  [16]Mengali  U.  and  Morelli  M.,  Data-Aided  Frequency  Estimation  for  Burst  DigitalTransmission. IEEE Trans. on Commun., 1997. 45(1): 23-25.
  
  [17]Luise M. and Reggiannini R., Carrier frequency recovery in all-digital modems forburst mode transmissions, IEEE Trans. on Commun., 1995, 43(4): 1169-1178.
  
  [18]Fitz M. P., Further results in the fast estimation of a single frequency, IEEE Trans.On Commun., 1994, 42(2):862-864.
  
  [19]Oh  J.  G.,  Son  S.  H.,  Kim  J.  T.,  Efficient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Algorithm for DVB-RCS Systems, in Proc. of IEE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Consumer Electronics (ISCE 2009), Kyoto, 2009, pp. 342-345.
  
  [20]Mengali U.,D'Andrea A. N.,Synchronizatio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Receivers.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7.
  
  [21]庞井军,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2]彭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研究。中国新通信,2008 (1), P 32-33.
  
  [23]李宇数字时代的电视:变革与超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87-95.
  
  [24]刘达、龚建荣。数字电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P15-89.
  
  [25]甘宁。国外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及启示。电视研究,2008 (5),P 6-7.
  
  [26]玛格赫丽塔·帕加尼着。多媒体与互动数字电视:把握数字融合所创造的机会。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7]韦乐平。三网融合的内涵与趋势。现代电信科技,2000 (12 ),P36-37.
  
  [28]廖晓葵。解读“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信息,2006 (5 ), P18-19.
  
  [29]北京格兰瑞智咨询有限公司。 2013中国OTT TV分析报告,2014.1.
  
  [30]辛欣。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新闻爱好者,2012(5)P23-24.
  
  [31]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前端系统,2012.
  
  [32]万晓榆、张洪、欧阳春等。 IPTV技术与运营,科学出版社,2010.
  
  [33]赫南·加尔伯瑞。数字电视与制度变迁。罗晓军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P132-154.
  
  [34]黄孝建、陶蒙华IPTV关键技术详解。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07.
  
  [35]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IPTV集成播控平台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6]辛普森等,郎为民译。 IPTV与网络视频:拓展广播电视的应用范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7]梁洁、陈戈、庄一嵘等。内容分发网络(CDN)关键技术、架构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8]杨传辉。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原理解析与架构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9]雷葆华、孙颖、王风等。 CDN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0]胡世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1]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2012-2013,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2]武娟、庞涛、刘晓军等新媒体游戏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3]谷虹,信息平台论: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平台的构建、运营、竞争与规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4]胡涛、李本乾。我国三网融合运营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5]杨炼。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建设方案(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6]卓力、张菁、李晓光。新一代高效视频编码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7]刘峰。视频图像编码技术及国际标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48]毕厚杰、王健。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9]王相海、宋传鸣。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科学出版社,2009
  
  [50]洪佐(Lajos  Hanzo)、谢里曼(Peter  Cherriman)等卓力视频压缩与通信(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1]许志祥。数字电视与图像通信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2]Daniel  Minoli,  IP  Multicast  with  Applications  to  IPTV  and  Mobile  DVB-HWiley-IEEE Press,2008.
  
  [5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发展现状与专项技术研究。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54]谭朝晖、付龙数字时代的交互电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5]方滨兴、曾剑秋网和天下:三网融合理论、实验与信息安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