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受众的审美需求及审美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8 共105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真人秀节目的审美价值与实现途径研究
【前言 第一章】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源起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真人”的审美意味与“秀”的审美传达
【第三章】真人秀中创作者的审美诉求
【第四章】受众的审美需求及审美作用
【结语/参考文献】电视真人秀的美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受众的审美需求及审美作用

  (一)受众审美心理及其演变历程。

  1.受众的审美心理。

  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决定了他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原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以便将其形成艺术品,供给受众欣赏。而观众的审美心理决定了作品面向社会后的受欢迎程度及价值的高低。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这种具备大众化、家庭化的节目,则更加注重观众的审美心理。那么,审美心理是如何定义的呢?

  一般来说,审美是指事物引起人们美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这是由感性向理性跨越的过程,这一过程统称为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感的心理形式,涉及到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方面的问题。

  纯粹的个体审美心理与纯粹的群体审美心理都是不存在的,这两者互相包含、渗透,共同发挥作用。

  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文化品位、地区差异等方面的不同,个体的审美心理也各不相同。而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经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他的审美心理也会发生着变化。同样地,群体审美心理也会受到时代、阶级、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比如,生活在唐代的人们是以胖为美;而到了宋朝则变为以瘦为美。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艺术美,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审美感受,表面上看是受节目的表现手法、人物行为语言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实际上,这种审美感受的背后蕴藏着多种因素:

  (1)生活经历及体验。例如,老年人在观看《夕阳红》、《最炫民族风》这类节目时,在欣赏过程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往事依稀重现,并因此感受到老当益壮的活力,进而引起共鸣,甚至痛哭流涕;年轻人则对过往年代背景比较陌生,对那时的心理状态不了解,观看时显得冷漠,不易真正动感情。

  (2)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人喜欢看亲子类节目,如《爸爸去哪儿》;有的人喜欢看闯关节目,如《星光大道》;有的人喜欢看职场节目,如《非你莫属》;有的人喜欢益智类节目,如《开心辞典》……当然,也有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愿意看很多类别的节目。

  (3)文化素养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文化素养高的人喜欢高雅之作,如职场节目、益智节目;文化素养低的人喜欢通俗之作,如《快乐大本营》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些学者、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后,会选择看一些相对放松、娱乐身心的真人秀节目。

  (4)生理、心理感受能力的差异。有的人十分感性,节目中的喜怒哀乐都能让其产生同感;有的人则比较理性,容易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不易对节目动情。比如,同样看待霍尊的《卷珠帘》这首歌,导师刘欢会激动不已,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但有些人就会觉得歌词太过华丽,不会产生认同。

  一般来说,欣赏事物应该由审美感知上升为审美意识。审美感知是一种被动的审美,处于审美的感性阶段,获得心理满足比较浅;而审美意识有着理性、判断的成分,是主动的让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因而能获得较深层次的心理满足。

  而若再往深挖掘,将会步入审美理论层次,在这一层次上,就可从一定的高度,用理论分析作品。这时,受众能够抓住审美对象的内涵,对其中蕴藏的深刻意味能够有直观而准确的理解。意味之于形式,恰如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花香,虽肉眼难辨,但心脾已然舒畅。但是,对于普通的受众来说,可以不必参与过多的理性,以防减弱欣赏中的感染力,很难愉悦身心。

  2.受众接受心理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就电视而言,逐渐由原来的教化工具转向娱乐工具,观众们的接受心理也发生了转变。

  (1)看故事。

  电视的首要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如何传播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电视连续剧和一些专题纪录片本身就是以故事见长,而真人秀节目也开始叙事起来。也讲究情节、悬念和相关背景,展示一种戏剧性的冲突。央视播出的纪实类真人秀节目《我是谁》邀请观众熟知的明星,通过走访查询的方式,牵引出明星的家族故事。叙事过程中悬念频出、意外接踵而至,明星在追述自己家族史的过程中流露出丰富的个人情感,使寻根历程拥有极强的故事性。

  在竞赛型真人秀节目中,选手的去留同样充满了悬念,悬念的设置让节目夺人眼球。相关的背景介绍可以让真人秀节目更加丰满,如对竞赛者台前幕后的情况介绍,一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故事的鲜活生动比空洞的议论说理更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如何讲好故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形式上,可以通过一些技巧(配乐、蒙太奇等)去叙述,但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真人秀节目本身的内容。目前,有的真人秀节目为了耸人视听,忽视了自身的责任,无论故事好坏都搬到荧幕上。江苏卫视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密室疗伤》让嘉宾置身于四面都是屏幕墙的"密室"中,通过屏幕播放死去的亲人、男女偷情、蜘蛛影像等画面,来测试嘉宾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很多嘉宾在看到这些恐怖且有失道德准则的画面后情绪失控,出现嚎啕大哭甚至抽搐昏厥等状况。这档节目虽然赢得不俗的收视率,但是它一点点的摧残人的心理底线,并对一些丑闻夸大渲染,留给观众的只是偷窥的快感,没有揭露和反思,更没有审美可言。从此可以看出,讲故事并不难,但难的是讲好故事。

  (2)看明星。

  明星制度的发明来自于好莱坞,这项发明说明了明星可以培养观众的忠实度,对于票房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明星们在当代之所以受到广泛的追捧,一方面的原因是追星族们心智不成熟,需要一个心灵的依靠,明星正好可以作为依托,把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幻想到明星身上,以此来获取心灵的安慰;另一方面,媒体将明星们大肆渲染,表现出了超人的特性,带给受众的感觉是明星无所不能,几乎没有瑕疵。这两方面的结合,足以让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明星身上,但实际上,这样的"大众情人",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比如江苏卫视婚恋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节目中,某位特邀嘉宾本在社会上拥有很好的名声,是观众心目中的正面人物,但却被查出有吸毒劣迹,着实让观众大跌眼镜。

  "现在人们对影视名人的崇拜弥补了对个人权利、控制和成功的需要('阶级、种族和性别的创伤'),甚至使得这些需要相形失色了。现在图像是休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唾手可得使得人们把它们'和自由本身等同起来'."[6]社会转型造成了影视明星的流行,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人们通过明星崇拜,似乎找到了精神皈依。

  人们对明星的心理依恋,对媒体而言是经济效益。真人秀节目大量利用了明星效应增强可视性,而节目中插播的电视广告同样通过明星代言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收视率……在明星出场的真人秀节目中,电视台通过明星获取高的收视率,而明星反过来又通过节目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二者相互作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毋庸置疑的是,观众成为了这个利益共同体下心甘情愿的牺牲品。

  (3)看品味。

  真人秀节目在展示故事的同时,通过人物的装扮、言谈、生活方式等,同样能满足观众的身份塑造需要。

  生活方式直接和消费相关,可以说消费决定着人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人通过拥有物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人的差别变成了物的差别。而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商品符号价值的不同。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商品,但是受众消费真人秀节目不需要支付现金,而是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以此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身份具有社会性,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具有短暂性、即时性的特征。消费方式决定了个人的身份,人们通过外在的消费生活方式来确定自我。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的划分,但真人秀节目可以让受众暂时打破这种等级观念,忘却自己的财富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真人秀节目让所有人共同分享了节目中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完成了相对虚幻和易碎的自我身份建构。观众接受着相同的内容,感受到的是与世界统一的整体感,丰富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语言让观众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将自己假想性地代入节目,从而获得一种隐逸其中的感觉,暂时忘掉了身外之物,进入到了虚拟世界。

  由东方卫视全力打造的明星跨界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由"24 小时制衣+T 台走秀+竞拍"等环节组成,节目邀请顶级的服装设计团队,使节目触及时尚前沿,让观众对时尚有新的、正面的理解。同时该档节目采用了裸眼 3D以及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为观众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所有的观众在欣赏节目时都是平等的,平等的品味作品、品味时尚,平等的理解女神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品味。

  (二)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审美需求及满足方式。

  1. 观众对真人秀节目接受的动机。

  不同的观众对真人秀节目接受的动机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求知受教动机、游戏娱乐动机和审美动机。

  (1)求知受教动机:很多真人秀节目具有图文并茂、试听兼备、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活环境比较隐蔽的人来说,真人秀节目可能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不可替代的媒介。在东南卫视播出的健康养生益智节目《健康智慧》中,知名养生专家和养生达人为观众解答疑惑,消除观众健康误区。通过简单、准确、直观的阐述,传授给观众养生知识;央视播出的《家有妙招》节目,帮助大家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烦,还教授大家把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巧妙的变废为宝,如将废纸做成笔筒、用废纸盒和废丝袜做成鞋垫等等。为观众排忧解难的同时,让生活变得美妙而充满情趣。

  (2)游戏娱乐动机:现代都市中,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在工作、学习之余,电视成为很好的消遣工具。在娱乐心态下,人们通过真人秀节目获取精神的放松,同时调适自己的内心。四川卫视播出的户外真人秀节目《明星家族的2 天 1 夜》,邀请七位明星组成"明星家族",同时每期邀请一位神秘嘉宾参与,借以吸引观众眼球。节目以"家族"的概念畅游全国,同时节目中安排了大量的娱乐游戏,明星们的爆笑出演令观众捧腹大笑;安徽卫视推出的户外游戏真人秀《男生女生向前冲》,节目设立了重重炫酷刺激、富有观赏性的游戏关卡,针对男女性别差异设置双赛道,保证男女选手参赛过程中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看点和亮点,选手在充分享受比赛的同时,也为观众呈现笑料百出的视觉盛宴。这些栏目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们纯粹的娱乐需求。

  (3)审美动机:人与动物不同,人们有着向往自由,超越现实的欲望。而这种超越现实的欲望正是审美产生的心理动因。通过对真人秀节目美的领悟,可以丰富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旅游卫视播出的《鲁豫的礼物》节目,通过在海外取景纪实拍摄的方式,一方面呈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结合夫妻旅行的主题讲诉动人的情感故事,美中有情、情中有美。浙江卫视推出的《十二道锋味》在世界环游之旅中寻求美食,节目通过精良的拍摄手段,把制作美食的画面拍摄的唯美动人,将下厨这种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也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此外,有的观众打开电视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而不是出于这三种动机。这类观众不停的换台,但只要被一档栏目吸引,就会放下手中的遥控器,此时一定是被这三个动机所左右。那么,无动机也就转换成了有动机。

  这三个动机对观众来说并非独立,它们有时会共同发挥作用。同样,真人秀节目也不仅仅停留于满足观众的某一个动机,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不同需要。常言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他们观看真人秀节目时,第一需求是为了娱乐,然后是求知,最后才可能上升为审美。

  2. 真人秀节目中的受众心理期待与满足。

  (1)真人秀节目审美中的日常心理特性。

  在当代社会中,看电视是人们日常闲暇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尤其在周末,往往伴随着我们做家务、接电话等活动同时进行。真人秀节目已然成为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每天都为人们呈现各种信息,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带给观众不同的精神食粮,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大餐。

  这种日常欣赏的心理有时甚至能影响节目题材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内容选题越来越多的向日常生活靠近,也印证了这一点。以江西卫视播出的室内谈话类真人秀节目《金牌调解》为例,节目旨在正确、合理解决生活中人们相处之间的一些矛盾纠纷,以此告诉观众面对纠纷时应具有的心理状态,并传授解决纠纷的方法。该档节目并没有明星参与,节目内容也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琐碎之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受到观众的喜爱。这说明了即使是平淡的生活,观众也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需要。

  再如央视经济频道 2005 年创办,至今活跃在荧屏上的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交换空间》,节目主题贴近观众生活,倡导主动动手、节俭装修的节目理念,在保证观赏性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家庭装修的小窍门,提升了观众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真人秀节目在展现家庭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同时,引导观众树立积极健康、充满智慧的生活理念,符合观众日常生活的心理需求。

  (2)真人秀节目审美中的消遣心理特性。

  艺术审美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们提供消遣娱乐。紧张繁忙的工作过后,人们很想放松下身心,通常都会以消遣的心理观看电视节目,并从这种消遣中收获一定的知识。因此,真人秀节目就发挥了自身的价值所在。通俗易懂、耗时较短、轻松娱乐的真人秀节目比剧情较长、反复曲折的连续剧更受欢迎。正如前文所述的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喜乐街》,节目每期都有一个故事,每期的故事情节曲曲折折,观众无法预料,演员在节目中本色出演、即兴发挥,经常戳中观众的笑点。因此,与剧情缺乏创新、演技成分较多的电视剧相比,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真人秀节目营造的虚拟世界,超越了家庭环境的束缚,让观众身体不动的同时,精神上却获得了极度的自由。一些户外真人秀壮美的景色,可以让观众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从而达到心灵与肉体的自由结合,进而获得审美愉悦。由优酷网联合"极限情侣"张昕宇、梁红打造的户外真人秀节目《侣行》,通过主人公亲身体验旅程,带领观众经历了奥伊米亚康零下 52 摄氏度的露营、穿越了马鲁姆火山壮观的地狱之门……将真实、美丽、浩瀚的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震撼观众视听的同时,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许多真人秀节目也适应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具有游戏性。例如江苏卫视的公益游戏闯关节目《芝麻开门》、黑龙江卫视的游戏类节目《真的假不了》、广东卫视的户外竞技游戏节目《活力大冲关》等,均由游戏环节组成,以此来增强节目趣味性,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

  (3)真人秀节目审美中的待证心理特性。

  待证心理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及结果发生好奇时所产生的等待,期盼求证结果的一种心理。随着受众对自我主体地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十分看重自身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感和影响力,期盼在节目中感受到自己对于节目的主导影响作用。他们有意无意地寻找自己与节目内容或节目参与者的相似之处,这种普遍性的身份认同心理驱使着受众对节目的持续关注。

  目前很多竞赛性质的真人秀节目具有很大的悬念感和偶然性,紧张刺激的经过和不可预知的结果让受众很想看看到底谁能坚持到最后。很多节目通过"淘汰""PK""观众投票"等一系列环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得受众的待证心理不断增强,以此促使观众持续观看的欲望。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着自己的预测,从而满足待证的心理状态。

  这种特证心理在有明星参与的比赛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明星歌唱 PK 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中,七名知名歌手同台演绎,投票权掌握在现场的五百位观众手中,由他们决定歌手的去留。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必然会对明星们的表现进行比较并在心里排出名次,以此来对照比赛的结果,满足待证心理。

  (三)观众在真人秀节目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1. 被动的观众和主动的观众。

  对于观众,可将其分为被动的观众与主动的观众两种。被动的观众是意识形态灌输的对象;而主动的观众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文本"的建设与分析。在传播学当中,受众观的演变过程是:从完全被动论到部分被动论再到主动论。

  (1)被动的观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观赏类娱乐节目,这类节目的模式将明星与表演相结合,节目主持人操纵着整个局面,因而收视率的高低完全在于明星的表演力。舞台上明星们的表演是那么的光鲜,在聚光灯下是那么的完美,带给受众是一种神奇之感,只能深深地沉醉于其中。

  2000 年 6 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开播,这是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从全国 500 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要求他们每人在6个月的时间里只带一个背囊、一双运动鞋、一些药品及地图、指南针、水壶、帐篷和 4000 元旅资,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 3、8 万公里边境地带的旅途,整个过程历时 195 天。该档栏目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摄制组不能在经济上、交通上提供任何帮助。因而,人性中的喜悦、焦急、苦恼、愤懑等情绪充满在荧幕之中,旅途上一幕幕的艰辛与曲折、对白与画面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充满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魅力十足的节目主持人,无不吸引着受众的注意,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以答题的形式来挑战参与者的知识界限的《幸运 52》、《开心辞典》等益智类真人秀节目,由于融入娱乐节目的知识比较混杂,很难科学、正确地评估参与者的智力水平,带给参与者的是很强的心理负担。所谓的传播知识又很难让观众记住,都是一带而过,节目的受众就像被牵着走的小羔羊,无比顺从地跟随着节目的脚步。

  如此被动的受众正契合了传播学中的 "皮下注射论","子弹论","魔弹论","靶子论"等观点。他们认为:人们对环境的反应是千篇一律的;先天固有的本性和彼此隔绝的社会状况,使人们以同一方式接受和解释传媒信息;因此,传媒信息就像"魔弹"一样,以相同的方式袭击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相同的、直接的强大影响。

  人的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社会,任何人都无法完全脱离繁杂的人际关系而独立存在,因此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孤立的状态,会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以此来增强安全感。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便个人意见与环境相违背,个人也会迫于环境压力而选择"沉默",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沉默的螺旋",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个体加入其中。

  真人秀节目的从众心理通常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2005 年的《超级女声》

  火爆全国,"超女"成为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无数陌生人因为追星走到了一起,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都充斥着"超女"的字眼,如此巨大的意见环境让一个个民众不得不关注它。如果有人提到"超女",你却说自己没有看过,那么你恐怕就要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为了使自己没有这种孤立感,从众心理的驱使会让你关注该节目。有位大学生曾经这样表述她观看《超女》的起因:"本来我对这节目一点都不了解,也没打算去观看,但是周围的人总是说这个节目怎么怎么好看,今天淘汰谁明天淘汰谁的,还说什么'贝壳'、'笔笔'、'凉粉','盒饭''玉米',我都听不懂,她们还笑我老土。后来索性看了一期,还真的不错。之后我就可以和她们共同讨论了,也有了谈话的资本。"(2)主动的观众。

  2005 年的《超级女声》可以说将我国真人秀节目掀起一股浪潮,收到了极大的反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定争议,"超女、超男是对艺术的玷污……它宣传的是一夜暴富的思想、一夜成名的思想……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参加超女的被害了,看这个节目的也被害了。"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演出家协会主席、前文化部部长刘忠德突然发话,将批评矛头直指"超级女声",称其低俗、宣扬一夜暴富,毒害青少年,并建议对其进行干预。2005 年 8 月中央电视台的一期《焦点访谈》曾以"抵制低俗"为主题,不点名地批评了"超级女声".一时间,对超女节目内容的道德评价在网络上蔓延成一场大讨论。

  湖南经视的《完美假期》节目同样引起了社会激烈的争论,参与者为了免遭淘汰,在节目中拉帮结派、搞小社会、虚伪爱情也跟着出现……各种勾心斗角展现出一部人生丑剧。因此,由于节目尺度问题被广电部门"叫停".随后,关于人性道德方面的争议便经常出现在真人秀节目的争议之中,由此看来,大众媒介的操控能力是有限的,观众在媒介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启发下,美国传播学者发展了一套"使用-满足"理论,如 D·麦奎尔于 60 年代对电视节目进行了调查,总结出观众对于电视的需求心理包括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7]此理论注意到了受众的"能动性",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节目主办方们越来越重视收视率,有了收视率的鞭策,受众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再加上很多媒介平台的轮番登场,参与节目的互动就变得十分容易。一方面借助节目官方网络、官方博客、论坛社区、百度贴吧等各大网络媒介传播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进行网络口碑的传达,受众变得越来越主动了。

  a.观众的支持票数能够左右选手的星路历程。

  在大型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的决战之夜时,霍尊的《卷珠帘》

  与莫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进行终极对决,现场 100 名大众评审直接上台进行投票,投票伊始莫西子诗票数一路领先,直到最后 40 余票的时候,霍尊才拉平票数并反超,最终以 52 票的优势击败莫西子诗 48 票,成为《中国好歌曲》年度总冠军。在替莫西子诗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出大众评审的重要性。

  b.观众的喜爱能够影响明星的人气。

  曾在《还珠格格》中扮演尔康的周杰,在一次驾驶奔驰的过程中遇到路障并和保安发生了冲突,随后将保安踢伤,驾车将两名保安顶开,连闯三道关卡试图离开,但最终被保安拦下。为什么曾经大红大紫的周杰,外表挺帅气,演技也不错,但人气却越来越低呢?逐渐"过气"的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暴力事件……酒吧伤人、片场骂女演员等等。这都是性格问题,素质不高所致。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如此素质,粉丝们也离他越来越远了。

  由此看出,受众的地位受到了重视,已经渐渐地从"被动的接收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节目的决策者".

  2. 真人秀节目文本的阐释与期待。

  (1)真人秀节目文本的阐释。

  其实,关于观众是主动的或者是被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二者在观众身上是并存的,绝对的主动或被动都不成立。但是,不同观众对同一文本,或者同一观众对不同文本的解读有主动或被动倾向。

  正是因为人的差异性,造成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非透明性,也就是编码和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在媒体环境下,信息经过了两次转换。第一次是原始现实到媒介之间的转换,这一阶段中,原始现实是编码者,而媒介是译码者,媒介对原始现实进行了个人化的解读。此时媒体展现的现实已经不同于原始现实,信息完成了第一次转换。那么信息第二次转换存在于媒体和受众之间,受众在解读媒体的过程中,掺杂着个人理解,导致了心理和媒体现实的不一致。由于受众的接受观念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想要完全客观的再现原始现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读的多样性是无可厚非的,大家熟悉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无法从整体上断言受众是主动的或者是被动,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受众的主动或者被动倾向我们还是可以掌握的。

  a.从年龄角度来说,青少年一般大多是学生,涉世不深,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独立反思能力不高,很少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电视。他们生理、心理上都遭遇着重重压力,因而需要放松身心。真人秀节目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搞笑夸张的氛围中去,但是他们真的得到放松了吗?当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后,还要遭受电视的轰击,无论是眼睛还是疲惫的身体,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无论是《非诚勿扰》中"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纯粹拜金主义,还是众多娱乐节目雷同化带来的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想,还有一些电视节目言论粗俗、缺乏文化精神,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篡改了电视文化的教育作用。电视节目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影响,都会让青少年们走入误区,误入歧途。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学者反对低俗、媚俗的真人秀节目。

  b.从教育程度角度来说,一般教育程度越高,对电视的解读越积极,教育程度低的人,反倒容易被电视观点左右。教育程度越高,说明受众的知识面比较广,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强,从文本意义的接受者转变为生产者比较容易;而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受众,由于知识体系欠缺,和传者信息不对等,极有可能成为文本的俘虏,同时也容易对文本产生误读。

  c.观众自己的经历会影响电视的接受。观众在观看节目前会有一个既定的心理图式,如果节目所展现的人物、场景、事件等恰巧和自己的心理图式相关,就会带动观众的积极参与,认可也好,批判也罢。反之,如果节目所展示的内容对观众来说十分陌生的话,那么观众就先要对媒介现实进行接受。

  初级的观众往往具有被动倾向。他们对影像不熟悉,极有可能导致解码的失败。观众的主动或被动倾向因人而异、因节目而异,甚至同一个观众在观看同一档节目时,有时是被动,有时是主动。另外,电视台、栏目、主持人形象等也是影响观众接受倾向的因素。

  (2)真人秀节目文本的期待。

  观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都有既定的心理图式。这种心理图式说明,观众即将看到的内容有他希望看到的元素。影响观众文本期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的年龄、身份、民族、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还包括文本的类型、语言、风格等。在真人秀节目中,观众希望看到炫丽的画面,听到干净利落的主持,期待声音和画面碰撞的共鸣。

  不仅节目的样式,节目的标题、LOGO、片花、预告片、主持人、演员,甚至播出频道等都能影响观众的期待。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其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可以看出该节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因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心理自然变得严肃起来。湖南卫视的"快乐中国"标语,让"娱乐"二字成为了湖南卫视的核心,甚至连新闻节目也活跃起来,主持人一改板脸读新闻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说新闻。随着《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的播出,"芒果台"娱乐频道的形象根深蒂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