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对中国真人秀娱乐与文化失衡根源的探究

时间:2016-07-3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8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电视真人秀的娱乐与底线研究
【引言】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娱乐与文化尺度探究引言
【第一章】循名责实:对“真人秀”、“真人秀时代”的阐释
【第二章】对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娱乐与文化失衡问题的分析
【第三章】对中国真人秀娱乐与文化失衡根源的探究
【第四章】透过发展中的个案研究看真人秀娱乐与文化平衡的策略
【第五章】对现阶段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真人秀娱乐尺度的把握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由表及里:对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娱乐与文化失衡根源的探究

  涵化理论的创建人、美国宾州大学教授葛伯纳认为,"电视是一种文化武器,电视内容可以构建受众的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不能试图完全把电视节目变成一个神圣的教化场所,更不能把电视节目完全弄成一个游乐场。道理很简单,虽然媒介的竞争导致部分媒体拼命吸引公众的眼球,但是,媒介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除了经济利益的考量外,还要有社会效益的标准。

  "从葛伯纳的观点出发,电视真人秀节目除了给人以娱乐之外,还是应该担负起点责任的,这个责任可能就是稍微升华了一点的娱乐,这种升华需要我们将娱乐和文化恰当融合、理性平衡,需要我们不再单纯为了娱乐而娱乐,且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同时传递点文化的味道、价值的引领。遗憾的是,从诞生之日起,电视真人秀节目就以娱乐为己任,这一点无论在国外真人秀节目还是国内真人秀节目都是一致的。因而,在全球泛娱乐化的浪潮中,中外真人秀节目也均奉行娱乐本位、追逐娱乐至上。同样,在狂欢般的娱乐至上漩涡中,中外真人秀节目也都存在着一味追求娱乐和娱乐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节目本身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引导等重要责任,导致节目娱乐表达与文化传播失衡的现象。眼下,我们不能单单苛责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娱乐与文化间失衡的现象而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泛娱乐时代大众审美趣味的异化。

  今天我们正处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的一切话语都企图以肤浅的娱乐表现出来。"所谓泛娱乐化,是指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 以现代媒介(电视、喜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嘘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时下,以电视娱乐节目为主要内容的视听文化严重泛滥且明显地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泛娱乐化倾向是指传媒娱乐节目的媚俗化、低俗化,是以形式上的浮华炫目、手段上的嬉笑热闹、表现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费人文精神。

  "在泛化的娱乐的刺激下,大众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异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单的"移情"、"愉悦"和"升华",而开始遵循消费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商业逻辑,追逐浅层的感官享受和虚妄的欲望满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的这种审美情趣的异化又被重新"消费",并深深陷入了商业化的消费文化泥潭,而深谙大众审美情趣变迁的电视人则更趋向于用矫情、虚妄、浅浮等策略迎合大众,以致原本早已泛滥的视听文化的娱乐再次被放大、被异化,电视娱乐节目逐渐丧失了娱乐和文化间应有的理性平衡。

  也许,纵观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演变进程,我们能够更深入细致地洞悉电视娱乐节目娱乐表达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变更,从而加以调整和引导。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每种娱乐节目的盛行都与电视观众审美情趣的嬗变密不可分。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表演类综艺晚会时期,代表性节目为《正大综艺》、《综艺大观》。这一阶段,电视机前的观众还只能"遥远的欣赏",大众的审美内容相对也比较贫瘠,迫切渴望有不同类别的节目呈现荧屏,因此我们这一时期的娱乐节目在"明星+表演"的统一模式下几乎无所不包,相声、舞蹈、歌曲、杂技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后期的游戏娱乐时期,代表性节目《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这一时期,受益于娱乐节目与观众之间鸿沟的逐渐退化,我们的大众更像是娱乐节目背后的窥视者和评价者,不仅沉醉于"快乐"之中,而且开始从早期审美转向一种"审丑",深谙大众这一心理的电视娱乐节目也开始竭尽所能地在"明星+游戏+观众参与"娱乐模式的转变下更多呈现明星的"洋相"、"丑态".第三阶段,是"快乐"旋风之后的益智博彩时期,代表性节目为《幸运 52》、《开心辞典》。

  这一时期,"观众+游戏+巨奖"的娱乐模式将普通观众拉上电视荧屏,大众的审美开始体现全新的"平视"理念,因而之后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第四阶段,是 2003 年以后的真人秀时期,代表性节目为《超级女声》、《创智赢家》。这一时期,在全民选秀的娱乐喧嚣中,大众观看的趣味更倾向于被激化的"一夜成名"的虚假欲望和对被公开肆意消费的他人隐私的窥视欲望,自此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商业化和泛娱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综艺晚会时期到真人秀时期,不难发现,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一条不断契合大众审美情趣嬗变求新求变的道路。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是大众审美趣味的日益娱乐化、感官化、低俗化造成了目前真人秀节目娱乐表达与文化传播失衡的乱象,长久来说大众的审美总体还是不断提升的,但我们不能否认数字化时代大众审美趣味阶段性的滑坡,对当下真人秀节目娱乐表达和文化传播间的失衡问题还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

  "当娱乐一词的内涵随着时代变换而发生改变的时候,问题就不再是怎样娱乐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电视传播来说,它己经演变成娱乐和审美之间的轻重取舍的价值取向问题了。

  "在泛娱乐化背景下,日益丰富的电视娱乐节目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但一定程度上,过度娱乐化、泛滥化的电视娱乐节目也造成了大众审美趣味的低俗化、深层精神追求的衰退、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 因此,反过来,大众审美趣味的异化又进一步倒逼电视综艺节目娱乐的泛化和低俗化,以致影响了节目本身的文化承载和文化传播。

  时下,因本身具有草根文化与大众狂欢的内在审美特质,而受到广大观众普遍欢迎的真人秀节目,也同样难逃泛娱乐化的泥潭。为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向,越来越多真人秀节目推崇生理的快感体验与浅层次的欲望满足,试图使观众迷醉于其缔造的毫无深度、毫无意义而又充满感官刺激、隐私窥探、暴力倾向的视听狂欢之中。这种的媚俗迎合、浅层娱乐,使真人秀的娱乐表达日益变得更加空洞化、浅薄化、庸俗化,其本身应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减少、丧失,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不断被遮蔽、被弱化。

  (二)消费文化语境中娱乐功能的异化。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中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时间活动的重新组织。所以,影像的过量生产和现实中相应参照物的丧失就是消费文化中的内在固有趋势。因此,消费文化今后的趋势就是将文化推至社会生活的中心,不过它是片段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文化。

  "消费文化语境下,"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时间活动的重组"必然会掺杂金钱、物质、欲望和离奇的幻想,"影像的过量生产"必然注定着视听文化的泛滥,"现实中相应参照物的丧失"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娱乐的无度和异化。而以消费文化的勃兴为生长土壤的真人秀节目,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最终将走上娱乐的"歧途".同消费时代的其他媒介一样,电视真人秀善于用影像、符号、偶像、游戏等制造娱乐的梦幻场景,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和欲望释放。遗憾的是,这样满足只是低层次的、表征化满足,而这样浅层的娱乐却是带有"破坏性"的,它极大地张扬了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异化了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功能;它最大化地放大了真人秀节目娱乐的声音,却也最大化地遮蔽了真人秀节目除娱乐之外的声音。这种功能的异化、声音的遮蔽,必然导致真人秀娱乐表达与文化传播间的失衡。

  "娱乐己赢取我们这个时代"元"媒介的地位……可是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是电视上所有活动的超意识形态。

  "大众是需要娱乐的,但是大众需要的又不仅仅是娱乐。因此,深谙此道理的电视媒体自诞生就将娱乐作为其最为重要的标准,它不否定娱乐的文化内涵,不排斥稍带文化味的娱乐,同时它更懂得深挖文化的娱乐性元素,并极尽所能地消解娱乐与文化间的界限,"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毫无节制地放大娱乐的功能、消弭娱乐之外的声音。此外,身处消费社会,电视媒体早已被消费主义同化,并迅速演化出传媒的消费主义,其直接体现为电视媒体娱乐化、低俗化的盛行。这直接导致了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娱乐狂欢的进一步加剧。当消费主义渗入电视文化,越来越多类型的电视娱乐节目横空出世,常变常新的电视娱乐节目更趋向于竭尽全力吸收一切具有消费价值和娱乐潜能的资源,无条件地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娱乐需求和快感需求。当电视媒体"提供娱乐"的功能凌驾于"环境监测"、"社会协同"、"文化传承"等其他功能,电视娱乐节目自身的文化担当逐步消解、娱乐底线逐渐退失,娱乐与文化间的平衡最终被打破。然而,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信息和意义的承载体,电视媒体同样应该平衡其自身原本承担的各项功能,平衡电视娱乐和娱乐之外的声音与表达。

  遗憾的是,作为消费主义和和大众媒体联姻的典型文本,当下,我们的真人秀节目同其他电视娱乐节目一样,奉行"娱乐至上"的娱乐本位、"娱乐至死"的文化取向,试图进一步模糊娱乐和文化间的界限、打破娱乐与文化间的平衡,单纯地将"为娱乐而娱乐"进行到底。眼下,通过对消费文化的话语实践,通过被大众传媒的精心包装,电视真人秀节目善于以信息轰炸、造星神话和媒介事件等生产手段为受众炮制一场场娱乐的盛宴。毫无疑问,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电视真人秀善于从事欲望生产,善于追逐"快感消费",善于缔造消费奇观。一方面,它极尽迎合的电视观众潜在的窥伺欲望和生理欲望,将身体、隐私、情感、梦想、偶像等能消费和不能消费的快感意义资源都纳入"快感消费"范畴,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消费快感;另一方面,它又无比的现实和功利,试图以模式化的批量生产,将所有的大众日常行为和大众文化经典符号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不惜以同质化、低俗化的方式异化娱乐表达,以实现对娱乐的最大化追求。但是,它忽视了节目本真应该具有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当电视真人秀固执地认为大众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当电视真人秀节目娱乐的声音掩盖了娱乐之外的其他声音,真人秀节目本身应有文化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认知功能被遮蔽了,真人秀节目原本应有的娱乐与文化间的理性平衡、恰当融合被消解了。

  (三)现实利益驱使下娱乐生产的异化。

  "娱乐文化是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

  " 任何一种娱乐都是要盈利的。换句话说,娱乐本身是一种商品,它遵循消费文化的文化逻辑和商品逻辑,带有明显的消费文化倾向和特征。同理,真人秀娱乐也是如此。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消费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娱乐性电视节目的模式化,形成观众群体,可以批量生产,进入影像品市场;二是功利和审美并存,既强调电视节目的美感,又要追求物质的利益;三是众人狂欢,不需要个性化的娱乐,而要大众化的快感;四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节目中出现的都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却要在节目中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今天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包括真人秀节目,依然已经转变为现代工业快感文化中可大批量生产和快速复制的模式化产品。然而,模式化,易于复制,可大批量生产,必然导致电视娱乐节目阶段性的"同质化"、"类型化";面向普通大众销售,功利与审美并存,追逐大众化快感,将日常审美以娱乐方式出来,注定无条件"取悦"大众的电视娱乐节目阶段性的"低俗化"、"媚俗化".如此,电视娱乐文化必然屈从于于商业文化和商业逻辑,必然受制于经济效益和收视率,电视娱乐节目包括真人秀的"变质"、"异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一个消费社会里,娱乐性节目的风行,一方面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市场化条件下,中国的电视文化从宣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变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媒体竞争及特定历史状态中的电视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增加的反映;另一方面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结合的时候,娱乐节目很可能因为其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而成为一种新的霸权文化。

  "电视娱乐文化的产业特性,决定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而一旦电视娱乐节目逐渐产业化、市场化,它就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不断追逐受众口味和经济效益。在这种霸权文化的影响下,电视娱乐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迫于在中国起步晚、创意不足而又急于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急于赢得市场占有受众的现实,必然会奉行"拿来主义",不断抄袭、模仿、引进国外模式,以致节目"同质化"、"类型化"严重。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我们在不断切换频道时看到的不是不同类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而是同种类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不同表现方式的重要原因。"快乐很快就僵化为无聊,因为快乐是伴随着文化工业每天都被供应的单调重复。

  "在工业快感文化的模式化复制、大批量生产中,这种同质化现象既造成了观众审美的疲劳,也滞后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当然,"同质化"、"类型化"严重的真人秀娱乐是不足以谈文化内涵、文化创新和文化担当的。

  不仅如此,在如今这个视听文化泛滥的娱乐时代,在这个快餐消费盛行的文化时代,受制于市场环境和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的真人秀节目片面地追求收视率、追逐经济效益,只能一味地迎合大众审美取向的转向,不断变换各种"名目"吸引受众眼球,不断激发受众心底的窥伺欲望,不断将"明星"、"身体"、"隐私""性"变成消费品、搬上荧屏,变成集体狂欢中共同娱乐的消费对象。这种毫无底线的"迎合"、"媚俗"将大众带到了一个由消费、娱乐和信息组成的新的拟态环境中,在这种拟态环境里,电视真人秀节目俨然成了大众实现欲望诉求的镜像。但是这样一味的"迎合"和"媚俗"也遮蔽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承载和价值引领,破坏了电视文化合理的生态建构。尹鸿教授认为媚俗"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文化。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这种专制的结果,不仅意味着大众中的许多成员的文化诉求被否决,而且也意味着文化的多元格局被破坏。文化失去了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我们也只有一种宣泄性的、游戏性的娱乐文化,而我们认识现实,把握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需求,我们以文化中获得知识、智慧、思想的精神需求,我们体验那些永恒的审美经验的精神需求都有将被忽视和否定。

  "在这种"异化"的娱乐生产中,真人秀节目的文化教化功能逐渐淡化为娱乐消遣功能。我们身在其间,当然可选择分享与市场合作后的甘甜杯羹,却也必然将逐渐沦为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的人".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