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对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娱乐与文化失衡问题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68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电视真人秀的娱乐与底线研究
【引言】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娱乐与文化尺度探究引言
【第一章】循名责实:对“真人秀”、“真人秀时代”的阐释
【第二章】对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娱乐与文化失衡问题的分析
【第三章】对中国真人秀娱乐与文化失衡根源的探究
【第四章】透过发展中的个案研究看真人秀娱乐与文化平衡的策略
【第五章】对现阶段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真人秀娱乐尺度的把握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由此及彼:对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娱乐与文化失衡问题的分析

  纵观当下综艺荧屏,除电视剧和新闻类节目,各大省级卫视呈现最频繁最密集的电视节目便是真人秀,我们不得不承认真人秀时代已悄然到来,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是一个真人秀过度泛滥的时代。在"娱乐至上"世界性风潮的席卷下,当下我国扎堆式井喷涌现的真人秀节目也存在着作秀过浓、娱乐过度、媚俗过分而内涵不足、创新不足、价值不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当前这个视觉文化严重泛滥的全民娱乐时代,我国真人秀节目普遍存在着娱乐与文化间理性平衡缺失的现象。这种理性平衡的缺失,放大的是真人秀节目的娱乐效益,丧失的是电视媒介的文化本性。

  (一)恋上国外模式,缺少本土创新。

  作为舶来之品,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起初就是生硬地模仿借鉴、照抄照搬欧美模式,如早期的《生存大挑战》、《完美假期》、《开心辞典》等都是最早试水的"山寨货",《生存大挑战》克隆美国《幸存者》,《完美假期》翻版法国《阁楼故事》,《开心辞典》模仿英国《谁想成为百万富百万富翁》,而这似乎也注定了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必然以"歧路"为开端。试想,简单的复制移植而缺少本质上的改造,这些原本在西方已存在争议的节目在国内被克隆播出后难免"水土不服",因此诸如《完美假期》等"山寨货"的短命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早期我们对欧美真人秀节目的"山寨"之路并不顺利,但模仿借鉴欧美真人秀节目模式的路子已经引起国内电视人的注意,并注定将逐渐开启一个新潮流。

  2004 年,克隆《美国偶像》和《流行偶像》,借鉴其零距离、低门槛、全民参与等节目框架模式,《超级女声》应声而出并以其空前的成功和巨大的后续影响力,真正意义上吹响了中国真人秀节目向模仿克隆国外模式之路前行的集结号,之后一大批克隆国外模式的真人秀节目蜂拥而至。当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模仿欧美真人秀,当模仿欧美真人秀的本土产物又被不断复制、模仿,带来的必然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视觉疲劳。为"标新立异",2010 年初江苏卫视在借鉴并改造国外节目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热播至今的《非诚勿扰》,然而这一节目在最初热播之时便随即陷入抄袭风波。与以往不同,《非诚勿扰》爆红而后又受挫于"抄袭"的这一经历,为国内电视人敲响了模式引进过程中版权意识的警钟。这之后,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告别山寨和抄袭之路,开始大量引进和购买国外真人秀节目版权,真正进入正版时代。

  以东方卫视 2010 年购买《英国达人》制作版权推出《中国达人秀》为起点,近五年来,以引进、购买国外真人秀节目模式为主要方式,真人秀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迎来了全盛时期。2012 年,浙江卫视引进荷兰《The Voice》节目版权推出的《中国好声音》一路飙歌猛进,收视收益惊天,让国内电视业界见证了引进国外版权可带来的巨额利益。

  "好声音"余音未止,各大电视台便纷纷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加入到了版权模式引进的大潮中,自此借助国外模式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真正实现逆袭。在被媒体称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引进年的 2013 年中,单是上半年就有 30 多档引进国外模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登陆中国综艺荧屏,引进数量比 2012 年年翻了一倍。这也就是说,几乎各大有实力的上星卫视都推出了其引进制作的真人秀节目作为"台柱",例如东方卫视除原有王牌节目《中国达人秀》(源自英国的 Got Talent)外引进了《中国梦之声》(源自美国的American Idol)、《妈妈咪呀》(源自韩国的 Super Diva),后来居上的浙江卫视打造了"中国三部曲"《中国梦想秀》(源自英国的 Just Tonight)、《中国好声音》(源自荷兰的 The Voice)、《中国星跳跃》(源自荷兰的 Celebrity Splash),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最强音》(源自美国的 X Factor)、《我是歌手》(源自韩国的 I Am a Singer)、《爸爸去哪儿》(源自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江苏卫视推出了《星跳水立方》

  (源自德国的 Stars In Danger:High diving)、《全能星战》(源自美国的 The UltimateEntertainer)等等。而在经历了 2013 年 30 多档引进海外版权的真人秀节目混战乱象后,2014 年中国综艺荧屏又以加强版模式增加了近 20 档引进国外模式的真人秀节目,引进国外模式的真人秀节目真正在中国实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从简单的模仿克隆到引进版权并加以改造,从主要借鉴欧美真人秀节目模式到引进荷兰、韩国等多国真人秀节目模式在国内遍地开花,真人秀节目在中国星火发展数年之后终于掀起了燎原之势。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模仿,一直在借鉴,却一直缺少本土化的原创,缺少中国化的表达。在全球娱乐化浪潮的影响下,真人秀节目在中国本土扎根生长是必然,我们不排斥这一节目形态对中国电视娱乐生态格局的改变,我们也不排斥当下电视业界对国外模式的引进热,但我们要理性看待当下真人秀节目过度依赖国外模式发展的事实。应该来说,就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的十几年间,对国外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模仿借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处于主流位置的。对国内真人秀节目制作来说,这种奉行拿来主义的方式无疑是条捷径,不仅大大减少了对新节目及其模式研发的成本,而且短时间内对加快推动真人秀在中国发展和壮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只注重"拿来"的引进方式如同一把双刃剑,利弊均存,且从长远来看,弊明显是大于利的。简单的移植和复制国外成功模式,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引进效果只能成功一时;过度依赖"洋模式"而缺少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势必也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长期过度依仗对国外模式的克隆模仿,缺少本土文化的融合和表达,逐渐就会丧失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当然,要想起跑线上先人一步,挑对的模式引进拨得头筹,是有利于中国版真人秀节目成功的。但引进国外模式毕竟只是第一步,并非一劳永逸之举,如何在尊重"洋模式"的基础上,深挖原版模式的可取价值,并迈过不同文化背景的这道坎,因地制宜做好本土化的恰当融合,使中国版节目更多体出中国味、原创性,从而实现外来模式本土化的"稳着陆"、"接地气",真正赢得具有不同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的本国观众的喜爱,是当前我们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亟需思考和破解的问题。眼下,以国内真人秀节目为代表的这种大规模的国外模式、国外版权引进,对于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来说不失为一个良好契机,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国外模式长期成为支柱的现状并止步于此,不能对国外模式引进产生过度的依赖而削减本土的创新能力及动力。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品,缺乏融合本土文化的融合,只有当国外模式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新,我们的真人秀节目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追逐娱乐狂欢,缺少文化承载。

  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狂欢时代,我们所有的媒介呈现只有沾上娱乐的边,才能吸引大量受众、赢得巨额利益,因此,在泛娱乐化的热潮中,我们的媒介,从传统的报刊、电视,到新兴的网络、手机,无不打着"娱乐至上"的口号。也正是因此,在各种电视娱乐节目蔚然成风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新的节目样态,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必然奉行娱乐本位,将娱乐作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媒介呈现,最大可能的生产娱乐并追逐娱乐效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追逐不仅体现在节目数量上,而且体现在娱乐元素的内容呈现上。

  身处消费社会,必然遵循市场逻辑的指挥,当真人秀节目有利可图,我们就盲目引进,大批量生产,这一点从近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的井喷涌现便可知。当平民选秀成为热潮,我们便一股脑都去"造星"、去"选秀",单是 2006 年在"超女旋风"的后续影响力下就有 30 多档同类型的全民选秀节目,而这种类型的才艺选秀节目直到今天仍依然层出不穷;当婚恋交友类真人秀节目赚得大量观众眼球,各大上星卫视便纷纷推出男女交友类节目,你说"非诚勿扰",我来"完美邂逅"、"百里挑一";当明星歌唱竞技类节目高歌猛进,你飙"中国好声音",我唱"中国最强音",你标榜"我是歌手",我大吼"我为歌狂";当职场类节目秀出别样精彩,你这边开"超级面试"、"职来职往",我这边秀"藏龙卧虎"、"非你莫属"、"步步为赢";当亲子互动节目赚得人气财气,你高喊"爸爸去哪儿",我应答"爸爸回来了",你直言"老爸老妈看我的",我呛声"我老爸最棒";当明星户外真人秀受追捧,你带着"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我"带着爸妈去旅行"、陪着"花样姐姐""花样爷爷""花儿与少年"远走异国他乡;当美食类节目引得观众流口水,你请"顶级厨师"、来"星厨大战",我邀"美味星婆媳"、上"十二道峰味".总之,什么类型的节目能娱乐观众,我们就推出什么类型的节目。正是这样的盲目引进、模仿抄袭、无序竞争和过度娱乐化、同质化,造成当下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普遍存在只注重模式、不注重内涵的问题。

  如果说国外模式引进长期占主流是当下真人秀节目发展"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缺少本土文化融合和文化承载,进而文化内涵彰显不足,这样的客观原因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在开放的国外节目模式下,毫无节制地扩大娱乐元素,毫不满足地追逐娱乐效益,导致娱乐元素泛滥,娱乐传播与文化坚守间失衡,那这就是国内电视人的主观偏执了。

  例如,在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中,我们不仅让选手们比拼才艺,还要比谁的身世惨、谁的经历坎坷、谁的故事感人;选手落选、哭泣能给观众带来快感,我们就积极利用并夸大这个环节,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选手背后的故事、经历能博得观众同情,我们就毫无保留地展示选手的隐私,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选手之间的互动能够吸引观众注意,我们就让选手去暧昧、去恋爱、去勾心斗角,满足观众对八卦话题的娱乐需求。再比如,在定位大型生活服务类的某相亲节目中,原本应本着真实展示男女嘉宾促成好事的初衷,倡导和追求高尚的婚恋观、价值观,结果节目却刻意塑造了一批"拜金女"、"炫富男",过多地呈现参与嘉宾出格过火的言论、赤裸裸的金钱观、严重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负面效应。这样的负面影响也提醒我们此类相亲节目其高雅度、真实性、文化引领、价值引导等要素的缺失。再比如,在近期热播的各类明星户外真人秀中,我们让从未跳过水的明星去跳水,让从未下过农村的明星去喂猪种田,让从未接触戏曲文化的明星去唱京剧,让衣着鲜亮的明星在泥潭里滚爬,让天真无邪的萌娃去作秀恶搞,让没有任何交集的明星去表演恋爱,让个性鲜明的明星去勾心斗角……当明星在荧屏上展现不为人知的一面,不管是真情流露还是矫情作秀,观众争议好好、声讨也罢,这些节目借助娱乐元素的放大,达到了想要娱乐效果,实现快感满足的增值。但这些看似轻松娱乐的娱乐元素呈现,无形中削平了深度价值和理性价值,让原本就只注重浅层娱乐的真人秀节目更显人文承载的缺失。

  我们不否定真人秀节目的娱乐价值,作为电视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人秀节目不仅满足了消费文化簇拥下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和娱乐需求,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得到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放松,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给电视娱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气象。但是,作为为十几亿观众奉献娱乐的真人秀节目,应该考虑节目本身所含养分的多少,应该让人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受到启迪、学到东西。假使我们的真人秀节目未明确其内在立意,只注重在节目的外在上下功夫,纵使外在再华丽而内容却十分空洞,观众是不会买张的,而缺乏深层内容的支撑,我们粗制滥造的节目也很难长期发展。如果始终固执地认为大众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过分放大真人秀的娱乐功能而缺少文化承载和内涵提升,导致真人秀节目本身应有文化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认知功能被削弱、被遮蔽,真人秀娱乐最终走入"娱乐至死"的怪圈也只能是必然了。也正是因此,当下我们必须正视真人秀节目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

  (三)退失娱乐底线,缺少价值引领。

  电视真人秀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对隐私和性的张杨、对人暴力欲和物欲的坦露、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而广遭非议。也正是因此,真人秀在搬上中国综艺荧屏时,已经由电视业界"把关人"筛选和改良,以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核心文化观和伦理道德观。然而,即使仿佛带上无形的枷锁,真人秀在国内电视娱乐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下,为迎合泛娱乐化图景下广大电视观众的娱乐取向,为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巨额的经济效益,还是难以避免陷入狂欢般的"娱乐至死"怪圈,甚至忽略了本身应该承担的媒体责任、应该保有的价值追求。过度放大娱乐功能,产出大量肤浅低俗的内容;肆意消费个人隐私,猎奇无底线;赤裸裸展示女性身体,以大尺度画面博取关注等,都是电视真人秀娱乐在当下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这个泛娱乐化的真人秀时代里,打开电视、切换频道,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梦之声》,从《非诚勿扰》到《真爱在囧途》,从《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从《中国星跳跃》到《星跳水立方》,从《两天一夜》到《明星到我家》,从《花样姐姐》到《花儿与少年》,从《奔跑吧兄弟》到《极速前进》,无不在娱乐狂欢的集体浪潮中一次次打破娱乐底线、触及道德底线。比如,在《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节目中,原本应该尽力呈现参赛选手阳光积极的一面,尽多展示参赛选手才艺比拼的竞技,但这些节目为了寻求"买点"、营造"话题",在镜头中过多深挖参赛选手真实的故事和隐私,甚至故意把隐私、端测等拿到台面上议论。随着节目的热播,电视前的大众"窥私"现象也愈来愈严重,有观众在网上疯狂爆料选手隐私、节目黑幕,甚至对参赛选手、导师和节目进行攻击、谩骂等。而为了迎合受众、炒作热度,这些节目很多时候竟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致使集体的"窥私"狂欢愈演愈烈。在《爸爸去哪儿》播出期间,节目组有意无意通过节目剪辑在镜头前突出萌娃王诗龄的"大牌"、"公主病"与其爸爸王岳伦的"特殊待遇",此举引发舆论热议。在节目收官前夕,更有自称该节目摄像师的网友爆料王诗龄的"公主病"行径,掀起网络轩然大波,一度演绎成王诗龄被黑事件。随之,网友发起王诗龄滚出该节目的言论热议,部分网友甚至对其他节目参与者掀起人肉、扒皮和人身攻击。这场由节目组与网友联合引发的疯狂"窥私"令人汗颜。遗憾的是,该节目并未吸取教训、有所收敛,在《爸爸去哪儿 2》中萌娃"多多"、"贝儿"、"Joe"同样也因节目预告的"有意"剪辑而难逃被黑。同样是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却因参与明星吴尊和贾乃亮为赤裸身体的女儿洗澡的镜头被播而更显"重口味".不过,和前段时间热播的明星跳水节目相比,这样的"重口味"就大巫见小巫了。这类明星跳水节目为博人眼球频频出现充斥"腥味"的场面,如男星大秀人鱼线、女星紧身泳衣秀爆乳等,而为了迎合观众的感观刺激和视觉刺激,此类节目还推波助澜有意无意炒作明星整容、走光、跳水丑态等低俗话题。不得不说,此类节目如此大尺度、无底限的奇招迭出,早已突破了应有的娱乐底线。而最近井喷出现、扎堆热播的户外明星真人秀依然遵循着制造感官刺激和满足窥私欲望的逻辑绑架明星、炒作话题、消费隐私,如在天津卫视社交类真人秀《百万粉丝》开启"楚门的世界"模式 24小时无死角监视暴露选手生活,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因节目剪辑凸显参与嘉宾许晴的不合群而致网络掀起起底许晴"小三"情史、私生活的大揭秘,《极速前进》、《明星到我家》等节目则故意加量放松明星间的不合、冲突和恶搞以引发观众对参与明星的人身攻击,如此等等无不警示我们当下真人秀娱乐的尺度之大、底线之低、手段之劣。

  上述种种,只不过是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娱乐至死"乱象的冰山一角。杨滨先生在《评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倾向》一文中说:"目前所谓电视娱乐节目,已是艺术之树上的病枝,享乐的麻醉剂,刺激收视以谋取金钱的商品。他们垄断着荧屏,逐斥着真正的艺术,它们以娱乐以偏概全的冒充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多元化功能与性质……丰满鲜活的艺术传统正在枯萎。尸骸标本式的艺术将成为我们后代子孙的精神粮食。

  "眼下,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综艺荧屏上的竞争正愈演愈烈,在盲目跟风、复制模仿、无序竞争、趋向庸俗等问题的裹挟下,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不断接近娱乐底线、挑战娱乐底线。这就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此类电视娱乐节目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问题。当然,我们不单纯肯定真人秀节目过度放大娱乐功能的做法,我们也不单独强调真人秀节目的社会责任,主观忽视其娱乐性是片面的,客观强调其社会性和公共性也是不可取的。如何在突出娱乐本位和娱乐效益的同时,平衡真人秀节目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现对大众价值观念的积极引导,这是当下国内真人秀节目应有的价值趋向和生存策略。

  恋上国外模式,缺少本土创新;追逐娱乐狂欢,缺少文化内涵;退失娱乐底线,缺少价值引领。当前,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迅速占领综艺荧屏,激烈的竞争让真人秀节目制作者奇招迭出,盲目迎合观众低层次的需求,在收视率和商业效益大获成功的同时,真人秀节目娱乐表达严重大于文化传播的现象也成为热点话题,娱乐与文化间的失衡让真人秀节目面临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质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