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心理学论文

企业员工常见心理疾病与治疗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28 共8830字
标题

  中国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稳步提升到小康水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模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反观我们的内心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似乎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愉悦和幸福感。在我们的“心干线”心理关爱热线电话,每天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心理咨询电话,从职场压力、矛盾冲突、心理疾病、情绪困扰到恋爱家庭、亲子教育等,咨询的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好像人们被纷繁复杂的事务和情绪困扰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从精神层面给予人们更多的营养,似乎我们的内心已然甚至更加混乱和不安。在当前的职场中,“业绩、指标、转型、变革、成功、战略、目标”等词汇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生活中,“奔忙、压力、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矛盾、迷茫、无助、孤独”的感受也时时占据心头。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一个墨西哥的寓言:一群人在飞快地、匆匆地赶路,其实他们并不清楚终点在哪里,但是大家都拼命往前走,生怕掉队。突然其中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那个人笑笑说:我走得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我得等等它。这则寓言提示我们什么呢?

  请问职场中的您,忙吗?反观我们今天的生活,奔忙让许多职场人没有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没有了阅读和反省的时间,没有了静心、问心的时间。“忙”字,拆开后是“心”+“亡”,正如白岩松所说:“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我想他所说的“心死”,应该是指人们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忽略、对精神追求的迷失、片面追求物质的保障甚至奢华的概括吧。

  对于“80”“90”后的新生代员工,媒体上“高富帅、白富美”的世俗价值观不断侵袭他们的心灵,他们在工作意义的迷失中寻找自我,在盲目的自我意识增强状态下又再次迷失方向,情绪易波动,让很多一线管理者头痛不已,在重重考核和业绩指标下他们管理员工的压力陡增,上有老下有小的四面楚歌,令他们备受煎熬、身心疲惫。

  当我与有些大型国企的管理者和员工交流访谈时,常常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内心很多的困扰和痛苦,比如: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在职场和生活双重压力下的内心挣扎、对组织归属感下降而造成的孤独和无助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以及对狼性文化和军事化管理的排斥感等。这些内心的困扰常常造成心理问题,抑郁症目前是企业员工最容易产生也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员工个人、家庭、企业组织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们曾经对处于变革期的高压力、高竞争状态的某大型央企近万名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参见图1.

  数据显示,心理健康处于较差水平的员工人数为1 840人,所占比例为20.42%;心理健康处于不良水平的员工人数为1 873人,所占比例为20.79%;心理健康处于一般水平的员工为4 036人,所占比例为44.79%;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较好水平的员工为620人,所占比例为6.88%;心理健康水平处于非常好的员工为642人,所占比例为7.12%.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心理健康较差水平的员工比心理健康较好和非常好的员工之和还要多。近些年来,心融集团为50多个大型国企近100万员工提供EAP(员工援助计划的英文缩写)服务,通过心理健康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调查数据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随着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压力和身体健康问题导致的很多心理问题正在管理者和员工的内心不断积累,这种积累会伤害员工的身体健康、破坏家庭和谐,从而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管理,容易造成沟通问题、执行力问题、出勤率下降、客户满意度下降、管理成本增高等现象,对企业战略的实施造成障碍。

  当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的员工进行深入调研约谈时,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意识是淡薄的,不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关系,很多管理者既不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关注下属员工的情绪状态,不少人谈到心理健康就非常回避和自我防御,拒绝接受帮助,甚至拒绝必要的心理治疗。有些员工认为:

  “物质性的福利是真正的福利,而心理上的检测是领导想了解自己的隐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没有关联的。”而事实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个变革转型的时代,我们应该重视职场心理健康建设,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变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此,我们需要理清如下一些也许以往没有深入思考过的概念:

  生理健康是表象心理健康是根本

  如图2所示,在对一家央企员工心理健康调查中,我们加入了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内容,数据反馈表明,员工的身体健康状态也不理想,与心理健康数据所示的分布有类似之处。正如中医的“情志致病说”,情绪状态、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健康状态休戚相关,甚至心理因素是生理变化的前导和诱因。在欧美,近几十年来一门称为“心理生理学”的学科开始兴起,它把心理或者情绪当作自变量,把生理变化当作应变量加以实验和观察,利用大量医学和生物学的仪器设备检测人体的生理变化,开展学术研究,结果发现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有显着的因果联系。比如焦虑和恐惧情绪会导致血压、心率、呼吸、胃肠、肌肉、皮肤等剧烈的变化,而且发现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变化)对人体的脏腑器官有很大影响。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

  1.人类的疾病不仅是有机体的细胞、组织或者器官因为细菌感染、病毒侵袭或者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生理功能障碍的表现,也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功能的表现。

  2.思想、情绪、动机、意志、判断、行为等,都会影响人类的某种生理过程,如:内分泌、免疫系统、骨骼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的活动,从而影响人类机体内部的平衡以及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3.人类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必须调节各种内部器官的活动,从而作出生理性的和心理性的反应。

  如果环境刺激对人的要求超过了人所能够应付的限度,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高度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同时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障碍,比如出现头痛、失眠、心悸、胸闷、视觉模糊等生理反应。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心理亚健康状态会通过内分泌、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您可以仔细观察周边的人,如果他们一直处于高度焦虑担心状态,他们很容易出现疲劳感、感冒、失眠、头痛等症状,情绪易波动,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中国人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我们习惯于把很多问题外归因,而不愿意内观,或者不知道如何内观。其实我们很多的烦恼和痛苦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有关,当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时候带着很浓重的内心问题,把自己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当成了客观事实。因此,心理健康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在本文前面提到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员工,您可能认为他们都是精神疾病的患者,这种看法并不科学。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是指通过自陈式心理测评,得分比较低的人群,他们可能是明显的心理亚健康者(情绪状态较差、个性特征有明显偏差、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弱、内心严重压抑、身心健康状态不良),也可能是精神疾病患者。

  人的一生,心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了心理状态的变化,我们就不会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作出各种反应,那就成了植物人,因此,心理状态的波动是人类的正常现象,如同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愁是人之常态,不能认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就是有精神疾病。

  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心理问题,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比如:亲人过世带给我们的哀伤,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紧张恐惧,面临考试时的焦虑不安等。另一种是精神疾病,如:长期情绪低落引发的抑郁症,长期焦虑不安产生的焦虑症,甚至受到强烈精神刺激而产生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也有严格的时间周期。但是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变化发展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如果人们对自我的心理状态缺乏了解的时候,很容易耽误时间。心理问题如同人类的癌症,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到了精神疾病状态,往往需要药物甚至长期住院治疗。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谈到心理咨询,也是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用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调适心理状态、诊治精神疾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员工管理中,他们把它称为企业EAP项目(员工援助计划),通过调适员工的心理状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来辅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升组织归属感,激发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降低病事假发生率。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包括了心理关爱和心理治疗双重概念。在美国和欧洲,健康人接受心理咨询的比例大大超过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心理咨询涵盖的范围很广,除了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治疗)之外,家庭矛盾、婚姻恋爱、亲子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它都涉及了。在我们服务的近百万中国员工中,每年心融“心干线”心理咨询热线都要接到上万小时的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的内容以家庭婚恋和职场问题为主,而涉及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电话占比反而相对较少。因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心理咨询是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访谈,将心中长期压抑的情绪或者情感宣泄出来,或者将自己无法辨别清楚的、内心一直纠结的人、事、物通过咨询师的描述和反馈清晰地呈现出来,就像一个平面镜,把很多自己无法察觉的事物客观地、没有主观是非判别地呈现出来,只要看到了客观真实的东西,在不带有任何负面情绪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作出最好的、最合理的判断和决定,由此解除我们内心的困扰和纠结。心理咨询师有以下几大特征:

  1.平面镜功能。他们不会对您的思想、行为作任何是非的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让您看清所有的细节。而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也愿意听我们诉说,但是他们不客观,容易加入自己的价值和是非判断,强化和放大了看似对你有利的部分,忽视或缩小了看似对你不利的部分,这样会影响到你看清客观事实。

  2.高度的安全性。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并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获得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分为三个等级:最高是一级心理咨询师,目前还没有进行国家统一评审,所以中国没有一级心理咨询师。接下来是二级心理咨询师、三 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和教授如果没有经过国家资格评审考试获得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都不能开展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咨询是高度专业化的,同时心理咨询的内容是严格保密的,您和咨询师之间交流的内容是不会让任何第三者知道的,这项保密要求受到法律的制约,在没有得到接受咨询者同意的情况下,如果心理咨询师将咨询内容外泄,将承担法律责任。当涉及犯罪(杀人抢劫、恐怖袭击等)和自杀行为时法律容许心理咨询师打破保密原则,可以向有关机关和医疗机构紧急求助。

  3.工作生活的隔绝性。心理咨询师不能是您工作中的同事和上级,也不能是您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他们只是在您需要时出现,辅助您清理内心积累的情绪垃圾,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结束后,他们不再与您的生活有任何交集。

  图3是在心理健康调查中,加入了“员工职场发展”纬度的调研,在后期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青年员工对自己有一个职业发展的设想或者期待,这成为他们安于目前工作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的设想有很多盲区或不尽合理之处,原因在于他们自我觉察和对社会觉察还不够,表现在不了解自我的潜能和强项,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四大国有银行、百度、中国移动等EAP项目中,我们很惊喜地看到,年轻员工非常乐于主动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接受心理辅导和成长顾问,他们常常会问: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会事业成功吗?他们非常愿意探讨他们的未来,了解自己的潜能,希望发挥所长。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员工心态开放、聪明好学,虽然他们身上有不足和缺点,但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很强,充满潜力。我相信他们是未来阳光积极的中国新一代员工,也是能够让中国企业傲立全球的新一代员工。

  对职场常见心理疾病的自我觉察

  在职场中,身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普遍存在,尤其是处于变革时期的企业管理者们,承受着巨大压力,有的人选择直面这些问题,会主动想办法改善现状,也有些人不敢或者不愿面对,他们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或者羞于向他人求助,其实亚健康到病态常常是一墙之隔,一步之遥,因此,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做到自我发现,自我改善,及时求助。

  压力作为一种外界刺激,通过人的心理变化触发相应的生理变化,我们可以从身体上某些反应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大量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关爱活动中,最常见的压力反应是心理疲劳和情绪问题。心理疲劳是由于压力感导致的,也是很多心理疾病的起源,如果您出现了如下的身体反应,请务必引起重视:

  1.睡眠不良,比如:入睡困难、睡眠浅、失眠等;

    2.疲劳感难以消除,生理性疲劳容易恢复,比如:您运动之后会有疲劳感,但是通过休息和睡眠可以获得恢复,但是心理疲劳难以通过休息获得恢复,只要压力源存在,心理感受不变,疲劳就挥之不去,早上起来就会有疲劳感,不愿上班,或者满脑的思绪,难以清空;

    3.容易烦躁,总觉得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在职场中,另一个常见的心理疾病是抑郁症。我曾经在一个总裁进修班讲管理心理学的课,课余与班上学员聊天时,惊讶地发现50多名学员(企业高层管理者)中有十多位存在失眠问题,都自认为心理问题严重需要心理咨询,其中有四位已被确诊为抑郁症,正在服药治疗。抑郁症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1.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2.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感觉自己的思维速度开始下降,记忆减退;

    3.胃口不好,甚至有点厌食;

    4.睡眠不好;

    5.免疫力变弱,容易感冒;

    6.身体开始消瘦;

    7.自我评价降低,开始自我否定,感觉自己能力很差;

    8.喜欢独处、长时间发呆;

    9.容易情绪波动,易发火;

    10.早上起来情绪不佳,晚上情况会稍微好转一些;

    11.工作效率下降,内心很痛苦,但自己无法摆脱这样的状态;

    12.有自我伤害甚至轻生的念头。

  上述情况持续2周以上,很容易进入到抑郁症状态,应该高度重视。如果发现持续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作进一步诊断,也可以前往医院的精神科做心理健康测评。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反复发作,治愈率下降,其自杀率较高。除了抑郁症,比较常见的就是焦虑症,它有如下特点:

  1.内心总是充满焦虑和担心,自己难以控制;

    2.但是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固定的,比如一会儿担心自己的身体,一会儿担心未来的安全,一会儿担心家人,一会儿担心孩子的学习等;

    3 . 胸 闷 、气 急、心 悸 、易紧 张出汗;

    4.情绪波动性大,急躁不安;

    5.睡眠不良;

    6.焦虑的状态影响到了工作绩效,但是无能为力。

  焦虑症是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如果焦虑担忧的情绪超过半年,就容易演变成焦虑症。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焦虑情绪会常常伴随着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建议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比如:太极拳、瑜伽、体育运动、呼吸训练、坐禅静心等,都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

  企业中员工的“人格偏差”比较常见。所谓人格偏差,就是指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个偏执性人格障碍者,他的思维模式就是:我永远对,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他的行为模式是批评他人,强词夺理,与人争执,钻牛角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人格偏差,比如:冲动型人格障碍,总是与人冲突,情绪容易失控。

  人格障碍者的思维和行为偏差往往普遍存在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的最大特征是人际关系差,做他们的管理者会非常累。目前有些国有大企业的用人观值得商榷,强调员工的高学历,其实学历不能代表心理健康,更不能说明他们的人格完善,如果组织内进入了一个人格偏差者,那么组织氛围和凝聚力将大打折扣,组织绩效也一定会受到影响。人格偏差者,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弱,他们不清楚也不愿意知道别人眼中他们的形象,往往我行我素,不会反思自己,主动改变的欲望较低,成长比较困难。因此,我建议企业在新员工招募时进行心理测评和基础性筛查。

  心理亚健康的应对策略

  心理亚健康对个人、组织、家庭都存在负面影响,需要及时改善。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很多,在这里,我想整理一下应对心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供您参考。

  “人苦在观念里”,我们对人、事、物的评价很多是主观的,评价来自您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宗教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哪个更正确呢?观念转变是否可以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呢?以下几个观点仅供参考:

  1.地图不是疆域,“是非”本不存在,只是客观的一种状态。地图客观地反映了地球的状态,我们根据一些规则划定了自己的疆域,所以地图和疆域是不同的,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对于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进行是与非的评判,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这个想法会导致我们的各种情绪。如果放下这些评判,情绪也就没有了。

  2.二分法看人。从心理学角度看,简而言之,人主要由意识(理智)部分和潜意识(本能)构成,“本能(潜意识部分)一面较隐深,但冲动有力,理智一面较浅显,文静清明。如果强化理智而压制本能,那么内心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心理平衡会被打破,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如果我们能够每天让自己的大脑有半小时的清空时间,静心之后再进入工作状态,对心理健康将大有益处。

  3.完美主义是双刃剑。追求尽善尽美在职场中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但也是压力的放大器,更是自我焦虑的来源,可能还是他人压力的倍增器。如果您在工作中是一位完美主义者,您在家里也是吗?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吗?想想您完美的要求带给他人的是什么?带给您自己的又是什么呢?您一定会说 追求完美 错了吗?不是的,完美是辩证的,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当下适合的(力所能及的)就是完美,我把它称为”渐进式完美“,这种完美方式比较温和,容易达到心理平衡、人际和谐。

  4.抛弃成王败寇的思维。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时,很多领导强调结果,不考虑过程,于是下属没有了苦劳,只有功劳,成王败寇。但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互联网时代,几乎五年一个创新周期,这一轮赶不上,并不意味着下一轮赶不上,同样,这轮您赶上了,未必下一轮您还在。苹果、三星、诺基亚手机的轮番较量可见此间的规律。合理的目标,长期的积淀,积极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成为未来企业制胜的法宝,也是降低管理者焦虑的良方。

  5.看人之大,和谐共赢。我在与很多企业管理者交流时,发现他们胸怀远大目标,敬业执着,但是焦虑、疲惫不堪,说到下属处处不满,说到体制满腹牢骚,说到自己忙个不停,说到孩子两眼泪光。看人之大,就是总是发现他人的强项和优势,并提供平台让其充分发挥,而不是揪住他们的弱点不断鞭策,逼迫他们改善。在工作中看人之大,您的心情好,员工的心情好,多好!在生活中看人之大,您的爱人开心,孩子成长快乐,您和家人一起感受幸福,都好!

  6.活在当下,过好人生的每一天。世界一直在变,不是变好了,就是变差了,谁都左右不了,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您担忧也是这样,您不担忧还是这样。比如:地球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我们在白天的阳光下快乐生活,在黑夜里我们还能幸福地安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环境适应“.世界在变,我们只能顺应其变,以防应变,则防不胜防,想要掌控未来,焦虑和恐惧就伴随我们了,心理学建议我们”活在当下,过好人生的每一天“.

  7.别轻易否定自己。做得有效的,继续做,做得无效的,换一种方式试试,别轻易否定自己。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可控的变量太多,无法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是正常的,达到了预期目标是智慧+努力+运气,任何您认为的挫折和失败,都是各种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成败在天,完全归因于自己是不公平的。抑郁情绪往往由于这种不公平的思维开始引发。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但永远是在发现自然规律,从来没有发明或创造过新的自然规律,做得有效了,证明您找到了规律,如果做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再换种方式试试,再找找其中的规律。

  遵循心理学规律 重视人文理性

    心理学犹如一个浩瀚的海洋,中国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却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的情感,按照心理规律去推进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这是时代的需要。学习心理学后,我一直对人们说,心理学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打个比喻,妈妈生育我们的时候,不仅生育了我自己知道的这个人,还生育了一个我不知道、也永远无法见面的内在兄弟--我的潜意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思维,但是我的潜意识兄弟却控制了我的情感、信念、潜力、能量、记忆、内脏器官,如果我与他关系处得不好,我就会丧失信心、自我否定、全身乏力、疾病缠身、焦虑抑郁,一事无成。如果我与他相处好了,他就会常常帮我,给我带来信念的支撑、阳光的心态、强壮的身体、快乐幸福的感觉。今天,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他们的潜意识兄弟,在物质化的比较中、在职场的忙碌中迷失自己,这是人生很多痛苦的来源。我们从小一直接受逻辑思维的训练,认为自然逻辑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把它称为”自然理性“,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有”人文理性“,它常常被”自然理性主义者“描述为非理性。比如:一个漂亮姑娘爱上了一个贫穷的流浪汉,这属于完全非理性行为,于是父母反对,朋友阻拦。再比如:女性喜欢无目的地逛街购物,在很多男性看来这是非理性的,因为不合乎逻辑,感觉没有意义,其实背后都有心理规律,商家都非常清楚其中的特点,所以大型综合性商场一楼都卖女性用品,因为女性是以情绪性消费为主导的人群。当看到美丽的叶塞尼亚与丑陋的卡西莫多相拥着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中。爱情,是无法用数学模型构建的一种客观存在,她完美地体现了人文理性的内涵,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今天,中国进入了一个人文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心理学将会担当起重要的历史角色。(图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