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私法论文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现状与越南妇女权益保护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6 共13343字
摘要

  进入 20 世纪末期以来,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相关问题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及研究,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了田野调查及实例分析的方法对中越跨国婚姻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该现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有的学者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着手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跨国婚姻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1]; 有的学者专门研究了跨国婚姻的婚姻模式,认为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现有的事实婚姻[2]; 有的学者以制度模式为视角,研究影响边境跨国婚姻的正式及非正式制度[3]; 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婚姻面临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4].总体而言,已有的关于边民跨国婚姻的研究集中于“现状-问题-对策”的探讨,同时强调社会环境结构,即区位、人口变迁、社会稳定形势、经济等客体性因素对跨国婚姻行为的影响,学者们就应当承认当前生活在中国的跨国婚姻中的越南妇女们的事实婚姻并应当给予她们相应的制度保障的问题已达成基本共识。但当前的研究缺乏对基于跨疆界传统小社会影响跨国婚姻的非正式制度的关注不够,比如对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文化等研究不够深入。而学者们针对当前跨国婚姻中越南妇女权益的困境所提出的一些对策往往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可操作性,缺乏更深层次上的运用法律原理来分析造成跨国婚姻中越南妇女的原因,个别对策往往体现在建议修改法律和行政规章等,但由于修法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在现实实践中确是个难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法治国家的进程及户籍改革制度的推进,对跨国婚姻中越南妇女的权益给予法律保护已经成为一项不可避免的紧急任务,其应当成为当前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对她们进行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分条件、分步骤、分阶段来实现。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国婚姻现象也会更加普遍。本文以位于中越边境、同时存在有大量跨国婚姻现象的宁明县爱店镇为研究视角,以第二作者张书增曾经发表的一篇名为“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三非’妇女权益的行政法保护---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5]的论文为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搜索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共同完成了文章的写作。

  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现状

  宁明县爱店镇位于中越陆地边界公母山下,与越南峙马县相对。往南距越南绿平县 17 千米,谅山省34 千米,海防市 200 千米,越南首都河内 180 千米,边境线长 25. 5 千米。全镇下辖 3 个行政村( 社区) ,20个自然屯,户籍人口8912 人。根据笔者对该镇的调研发现,截止到2010 年11 月21 日,爱店镇共存在中越边民通婚人数196 人( 仅指越南女方嫁入中国的情形) ,占全镇人口的 2. 20%,其中经过合法登记结婚 1人,其余195 人均属于非婚同居,占总数的99.5%.以3 个行政村之一的堪爱村为例,该村共存在 64 对跨国婚姻,女方全部来自越南,占全镇跨国婚姻人数的 32. 7%,且全部未进行婚姻登记,均属于非法越境、非婚同居。其中丈鸡屯作为瑶族聚居地,与位于越南公母山下的瑶族族人由于作为同一族群,血缘相近,且经常互相交流,该屯共有30 户家庭,其中20 户都存在跨国婚姻现象,占该屯人数的 66. 7%.可以预测,随着爱店镇在2015 年被国家升格为双边性常年开发公路客货运运输口岸即国家一级口岸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位置的提升,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广西的地理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这些因素必将会吸引更多的越南妇女们嫁入到中国,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

  二、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产生的原因

  ( 一) 边境地理位置特殊

  宁明县爱店镇位于中越陆地边界公母山下,与越南峙马县遥遥相对。用“山水相依”一词来比喻中越两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如大新县德天瀑布所在的中国板约村与越南高平省的里板村,其界河归春河的水是相“依偎”在一起的; 在东兴,中越两国的界河---北仑河,河宽仅10 多米①。但特殊的地理因素也加大了两国对边民管理的难度,对于这些非法入境的越南妇女,我国政府管理部门曾一度采取遣返的措施,但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就出现了上午遣返回越南,下午她们又从山林小道返回中国的现象。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以爱店镇爱店社区为例,全村共存在 69 对跨国婚姻,其中 1 对经过合法登记,68 对属于非法的跨国婚姻,且曾被遣返过的有 65 对,占其中的 95. 6%.

  她们几乎都是白天被遣返,晚上偷偷地从山路小道回来。笔者更有机会亲自采访了瑶族村落的赵有林组长,他说: “我每次去越南岳母家都是走小路的,因为走小路不需要办理任何的手续,当天就可以到达。”可见,边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既方便了跨国婚姻逃避法律的规制又为两国边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因此其是跨国婚姻产生的重要原因。

  ( 二) 两国公民通婚历史渊源深厚

  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似,语言相通,致使中越边民的跨国婚姻自古以来就存在。自 1940 年以来,越南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50 年代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解放越南北方,中越之间是“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据笔者从一位丈鸡屯的村民口中了解到,他的母亲就是那个时候嫁到中国的,在当时中国是承认她们的身份的,政府允许她们上户,发给她们身份证,在当地享受和中国公民同等的待遇,并由政府划分了一定的山林土地,他母亲现在仍然保留着她的第一代身份证。从 60 年代末至 70年代中期,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现象依然较多,主要表现是跨国婚姻中的女方由中国嫁入越南。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由于中越两国关系恶化,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曾一度停滞。等到了 80 年代后期,两国的关系慢慢好转,中国随之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开放程度,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也开始恢复。再加上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越南国内呈现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多男少的现象,许多越南妇女就进入中国境内结婚。据笔者的调研发现,从 1984 年至 2010 年爱店社区总共的 69 对跨国婚姻中,其中 1984、1985两年内未有一名跨国婚姻出现,1986、1987、1988 三年平均每年有 2 对,到了 1989 年就骤然上升到了 16对,1990、1991、1992 三年平均每年 7 对出现。在爱店镇的丈鸡屯,由于是瑶族聚居地,与公母山下的越南瑶族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几乎 100%的家庭都与越方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

  ( 三) 边境地区经济交往活跃

  随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中越两国分别进行“改革开放”和“革新开放”以来,两国在边境地区都增设了用于经济发展的口岸,爱店镇就是最早的一批获得国家二级口岸资格的边境地区。在这里,双方边民可以进行日常的交易活动,比如越南人经常在爱店镇卖她们当地的芒果、香蕉、龙眼等特产。

  这样的经济活动不仅加快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更是促进了边民间的相互交流。据笔者从调研中了解,当地的一些年轻人就是通过这种经济交往活动才认识了越南女方,之后经过谈恋爱,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中国更是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是吸引越南妇女嫁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广西是与越南接壤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地理优势,其享受着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以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爱店镇为例,其作为国家一级口岸,截止到2013 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7168 元,其边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比越南边民的生活水平高。从爱店镇政府工作人员处获悉,当前位于公母山下的越南人的生活水平大概相当于爱店镇居民上世纪 80 年代的标准,这也是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四) 边境地区民族文化相融合

  总体上看,在中越跨国边境线上生活的具有相同民族的边民众多,主要有苗族、瑶族、汉族、京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而在爱店镇,瑶族村落的跨国婚姻现象十分典型。赵有林组长告诉我们,他的爷爷、爸爸以及叔叔都娶了越南妇女作为妻子,他们使用同样的语言---瑶语,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都不成问题。在瑶族村民眼里,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灵通,缺乏相应的知识,其对国家及法律的认可远低于对族群及其习惯的认可程度,因此他们并不认为结婚需要进行登记,只要在男方的家里宴请亲友,同时请来师公①做见证人,这样婚姻关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自然就算是正式婚姻。同时,受瑶族的风俗习惯影响,本族的男性不能娶异族的女性为妻,这就大大缩小了瑶族男子配偶的选择范围,所以迎娶生活在越南一方的瑶族女子为妻成为大多数瑶族男子的选择。爱店镇丈鸡屯是一个纯瑶族的村落,全屯有将近 70%的男性都娶了越南的女子为妻。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如果他们通过边境关口到越南省亲,只要穿着瑶族的服装,越南的守边士兵便让她们快速的通过,不会强制对她们的身份进行审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融合,交往不断加深,使得这些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国家意识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同一族群的人和亲属在感情上往往超过其他观念和意识,因此跨国婚姻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