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身培养现状认知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09 共6488字
论文摘要

  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攻读、培养对象为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2009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

  浙江大学农学院自2000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农业推广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环节设计和论文答辩流程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9年农学院作为浙江大学首批试点院系之一,开始招收和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过去,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完成学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全面深入地把握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学院内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并在问卷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1 调查与样本

  课题组对2009年、2010年、2011年3年招收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123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3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7%。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2009、2010、2011三个年级的反馈问卷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因此,本次问卷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年级和专业领域的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身培养现状认识和看法的真实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录取方式和入学动机

  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和学生来源看,2009年扩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是直接来自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调剂而来;2010年起,开始采用“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然而从硕士生报考情况看,在网上报名阶段即选择专业学位类型的考生仍为少数。调查结果表明,67.54%的研究生入学时是通过“被动调剂”攻读专业学位,“主动报考”的仅占32.46%;不同学科的主动报考率存在差异,作物、园艺和植物保护三个二级学科专业主动报考率分别为10.34%、38.10%和41.86%,作物专业的主动报考率最低(表1)。从2009年到2011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主动报考率从16.1%上升至44.8%(图1)。对于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主要目的,33.9%的研究生表示是为了“提高学位”,为了“充实自己”和“以后找工作需要”的分别占33%和28.4%,仅有4.6%的研究生选择了“想成为应用型人才”、“自己的兴趣所在”、“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等。调查结果显示主动报考专业学位虽未成为考研大军的主流,但随着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影响力和接受度逐年上升。需要指出的是:报考专业学位的初衷与教育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标完全相一致的研究生仅占少数,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三分之二是被调剂录取的而非主动报考,另一方面说明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明确其培养目标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2.2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在“高层次”和“应用型”两方面下功夫。虽然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最初是以“被动调剂”的方式入学,调查结果表明,93.3%的研究生已“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65.1%的研究生
  

  论文摘要

  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满意”或“基本满意”;79.9%的研究生对本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82.7%的研究生希望全日制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职业认证相衔接。就培养方式而言,半数以上参与调查的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其培养方式与科学学位型研究生没有差别,其中61.9%的园艺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其培养方式与科学硕士没有差别,作物和植物保护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作出相同评价的比例分别为 48.28%和44.19%(表2)。在培养目标方面,38.6%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生产实际“适应”或“基本适应”,认为“不适应”及“难以判断”的分别占30.7%和29.82%(表3);三个不同学科中,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本学科课程设置与生产实际“适应”的仅占33.33%,认为“不适应”或“难以判断”的共占66.67%,说明该学科有三分之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未体现出应用性,这与其对“培养方式与科学学位硕士是否相同”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论文摘要

  关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课程学习效果、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践课时不足”是影响课程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实际用途不大、针对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以及“教学内容陈旧、不丰富”。某院在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中,提出各学科必须开设一门基于学科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写入培养方案,并确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目前我院各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是以“灌输式”为主,辅以“案例式”和“研讨式”,“启发式”教学则普遍使用地较少(表4);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式”、“研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被认为更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院目前开设的农业推广各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深化基础”、“拓宽知识”、“结合工作实际”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课程内容“陈旧”、“反映最新成果”不足等问题(表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认为“通过案例分析,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走进实践课堂切身感受”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更合理,并希望教育教学管理者首先从“教学更多地结合实践” 以及“更新教学知识和改革学科体系”两方面对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进行改革。可见,目前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实践”和“应用”方面仍较一般。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对构建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3指导教师和论文选题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同样直接而重要。调查结果显示,92.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校内指导教师“满意”或“基本满意”;仅有40.2%的研究生表示是由双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由双导师指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校外导师“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7.1%。从与校内导师联系的频率来看,每周联系一次的占73.2%,每月联系一次的占24.7%,半年或更久联系一次的仅占2.0%,导师与研究生联系紧密,与研究生对校内导师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保持一致。说明学院导师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由于校内导师的密切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课题来源仍以“导师课题”为主,其中植物保护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81.8%来自导师课题,而作物和园艺专业有三分之一研究生的论文课题来自“实习单位课题”;无论哪个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类型中“研究型”的均占三分之二,“技术应用型”仅占五分之一(表6)。可见,在课题选择和论文研究方面,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点体现不充分。在对“哪些培养环节最需要导师指导”的问题调查显示(表7),“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最需要导师指导的培养环节;此外,植物保护学科的被调查者还希望在“论文研究与写作”方面得到导师的指导,园艺学科的被调查研究生则希望在“技能培训”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论文摘要

  2.4综合素质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64.4%的被调查者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利于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有27.9%的研究生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适应部分无法考取科学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即“跳板作用”;被调查者中有29.3%的研究生将来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81.2%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基本认可”的;55.3%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学的领域与社会需要“很适应”或“基本适应”,认为“不适应”的研究生为18.4%,而另外26.2%的研究生表示“难以判断”;分别有60.6%和54.8%的研究生认为目前自身在与衔接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专业技能不够”和“缺乏就业指导”。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科的研究生都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其次重要的素质是“科技应用推广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奉献精神”;而“丰富的农村社会知识”被调查者认为最不重要,这可能是因为学院研究生大都来自农村,本身已具备一定的农村社会知识。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最大的收益首先是“综合素质的提高”,然后是“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社会关系及人际网络的拓宽”。这一结果与学院、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也较好地达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但是“应用型”特点仍然不够突出。

  3 对策与建议

  3.1选拔优质生源 创新管理机制

  拓宽生源渠道,增加生源数量,才能做到优中选优,提高生源质量。国家从2010年起,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在下达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列下达,明确招生单位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改革入学考试方式,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采取“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进行,按照“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和内容;从我们的调研结果看,这些措施的效果已经体现,主动报考人数显着增加。同时,推免生政策在专业学位硕士生选拔中实施,对专业学位吸引力和生源质量的提升也是一剂很好的助推力[3]。

  选拔优质生源,是否也可尝试通过改革专业学位入学考试选拔手段,如在复试工作中,引进行业人士参与,增加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行业发展了解程度的考查环节,重在测试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专家参与招生选拔,进行订单式和企业冠名班培养等途径。采用多种办法和手段吸引和鼓励有志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青年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真正为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优化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1)准确把握培养目标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2005 年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4]。根据这个培养目标,“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农业推广硕士有别于农学硕士的最大特点。因此,有关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应回归“农业推广”的内涵本位。

  课程设置应遵循“综合性与专业性相兼顾、一致性与个性化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为准绳,以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训练为内容,以农业为主干,以领域为方向,兼顾研究生自我发展,科学设置课程[5]。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应加大应用案例教学的力度, 编写增加新技术和案例分析内容的教材。 同时也可以聘请有实际推广经验的高级专家作为学校的任课教师,吸收有经验的企业家、生产技术人员、从事开发的科研人员、政府的管理人员等到课堂来授课。同时,应要求授课教师与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农业生产部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以便能从社会上及时“借用”实践经验到课堂上来。

  (2)校企共同参与全过程培养 保障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育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这一需要的实现,除了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外,还需社会、企业、行业、协会等外部资源的积极配合。另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方面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院校可以依托实践基地,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实践基地实习和实践教学,不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实践经验、了解与生产实践有关的政策法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了解需求,不仅为学生日后的发展确定方向,更可以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能力。

  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实际应用和推广能力。但是长期以来,院校主要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相关学术研究,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运转,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点。因此,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实行校企共同指导研究生的模式,应为当务之急。遴选聘请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具有高级职称、专业素养好、业务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行业专家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来自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长期在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的一线工作,了解农业推广等领域对高级人才的素质要求,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又能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果双方导师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而双方单位也积极配合,在政策、经费、待遇和设备等方面给予多方支持,共同努力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强化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导向。学位论文是检查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强化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导向,应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题中之议。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突出其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论文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推广项目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可以选聘企业导师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由校企双导师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可通过建立优秀应用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开展优秀专业学位论文评选活动等措施推进学位论文的实践导向。

  3.3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综合素质

  科技进步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已经使现代农业演变为一个包含生物技术,能源开发,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农产品贸易,农村社区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立体型产业。新型农药、肥料、饲料、果品、奶业等领域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涌现,急需一大批既拥有专业技术,又懂现代管理、经营和贸易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参与。而“十二五”期间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需求,更直接地依托在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上。

  因此,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自我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他们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研究生除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知识,使他们具有宽厚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前沿进展系列讲座,邀请行业内不同领域的资深研发企业代表、行政主管来校讲学,帮助研究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在开拓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将行业精神和文化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有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性、企业家敏锐性的行业中坚和领军人物。

  另外,建议设立“执业资格考试”,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联系起来,以利于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及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设计、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9)1号,2009-03-17.
  [2] 李冬梅,曲丽华,常丽萍等.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6:68-73 .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 号)[Z].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