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研究

时间:2018-09-19 来源:教育现代化 作者:钱萍 本文字数:3471字

  摘要:本文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分为晚晴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来考察。提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不是发端于封建传统教育, 而是跟随世界近代发展潮流, 是在外在力量的强大压力下, 被动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近代; 高等教育; 发展;
 

高等教育

  第一阶段

  1840年, 外国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 中国无法绝缘于世界之外, 被裹挟到世界近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在历史巨变之中, 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已然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发生了重大变革。

  60年代, 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封建地主阶级中以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实用性更强、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学校。如, 第一个语言学校设立于1862年, 名京师同文馆, 第一个军事学校设立于1867年, 名福建船政学堂, 第一个技术学校是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这些学堂的共同点是:颠覆传统的教学内容, 由封建儒家经典教育向以实用技能和近代自然科学转变, 增加了外国语言和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在授课模式上,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 摒弃了私塾教学模式。这些改变是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这一大背景下在教育方面的直接反映, 中国教育开始第一次与世界接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由此发端[1]。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建议是:建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高等学堂, 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翻译外国书籍, 派人出国留学等。然而, 由于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 以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维新运动如昙花一现仅仅维持了103天即夭亡。在所有的变法主张中, 仅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1898年12月, 正式开学上课。课程设置包括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普通学科设有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专门学科设有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每个学生必须学习普通学科, 在专门学科中任选一门或两门。另外, 20岁以下学生必须从英、法、俄、德、日五门语言中选择一门。从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上看, 不仅大大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更对之前洋务运动时期的课程设置有所突破和超越[2]。从职能上看, 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国立最高学府, 也是清朝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后来清政府颁布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第一次由政府对我国大学的性质、管理体制、任务做出系统规定。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加剧, 面对内忧外困, 清政府实行新政。1901年, 清政府下令“各省所有书院, 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于是, 官办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1902年, 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山西大学堂建立。到1911年, 全国各省共设立高等学堂达27所, 包括由岳麓书院改成的湖南大学堂、浙江求是书院改成的浙江大学堂、贵州贵山书院改成的贵州大学堂等。

  1902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史称“壬寅学制”, 首次确立了全国性的系统教育制度。《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 大学堂分为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 附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大学专门分科课程仿效日本分为七科: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术科。壬寅学制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 实际上并未执行。然而, 其所倡导的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系统, 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高等教育分三级, 一级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二级为大学堂或分科大学, 三级为通儒院, 即研究院, 设在京师大学堂内, 以5年为限, 标志着大学兼备教学与科研两项功能。根据大学堂分科的需要, 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升入大学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做准备;第二类为升入大学格致、工科、农科做准备;第三类为升入大学医科做准备。此外, 大学堂还分设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包括湖北自强学堂、天津北洋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广东时敏学堂等。癸卯学制借鉴了日本明治学制, 体现了与时俱变, 男女平等, 师生自治等理念, 为后世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1905年8月, 清政府宣布从明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在中国沿袭了千年的八股取士制度寿终正寝。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深远, 它大大动摇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文化基础, 传统的知识分子开始纷纷寻找新的出路, 或出国留学, 或参加新军, 或进入新式学堂, 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以上三次高等教育的革新都包含于清朝中后期重大的社会变革中, 从背景上看, 都是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 为王朝自救所进行的调整;从指导思想上看, 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教育仍然为封建王朝服务, 培养忠君顺从的奴才;从学习对象上看, 晚晴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借鉴日本经验;从改革效果看, 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摆脱封建传统束缚, 呈现出近代化的特点。

  第二阶段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但是, 国家被北洋军阀掌控, 连年混战, 兵荒马乱的时局反而使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到1927年, 全国公立大学达34所。

  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主义、国民教育辅之, 更心美感教育, 完成道德教育”[3]。1912年, 北洋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令》, 1913年, 颁布了《公立私立学校规程》, 使高等教育彻底取消了大学经学学科, 彻底否定了尊孔读经传统, 将大学学科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种。这是清政府被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终结在教育上的直接体现。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 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 率先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科、理科、法科研究所, 为其他大学所效仿。在教学管理上, 主张教授治校。在学术理念上, 提出“无论为何种学派, 苟其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 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 虽彼此相反, 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汇集了当时国内各专业的名重大铝。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中华民族现代意识觉醒。1919-1921.7, 美国实用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杜威访华, 他的足迹深入奉天、直隶、江苏等14个省市, 演讲200多次, 使实用主义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4]。1922年, 民国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 又称壬戌学制, 提出七大标准: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求个性发展, 注重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壬戌学制表明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 尤其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 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在照顾个性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其移植美国“六三三”制的主体框架延续至今, 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建立。

  第三阶段

  1927年,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次年底, 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服从国民政府, 改易旗帜”, 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建立统治。1928-1949年间, 国民政府加强对全国教育的控制, 实行“党化教育”, 这是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政治体制在教育领域的深刻体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 1937年8月27日, 国民政府颁布了《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 并着手为抗日战争培训青年, 掩护沦陷区高校向西南迁移, 使高校承担研究战争装备、武器的任务。为了加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师资, 从1939年到1945年, 国民政府相继新建了十多个国立师范学校。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并没有放松对学校的控制, 相反, 在学校中建立训导制度, 统一规定学校教学科目和教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敌后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圣地延安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抗大”) 、鲁迅艺术学院 (简称“鲁艺”) , 培养了大量知识分子。1940年, 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专门机构。

  纵观1840-1949年一个多世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 虽然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但它时代特征显著, 充分体现出教育与政治之间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人才培养来看, 不同历史时期, 由于历史使命与政治需要不同, 教育必然担负不同的历史责任[5]。

  参考文献
  [1]刘敬坤, 徐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上)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4, (01) :114-119+125.
  [2]刘敬坤, 徐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下)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115-121+128.
  [3]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第191页。
  [4]徐振岐, 李晔晔.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动因考论[J].北方论丛, 2013, (01) :91-94.
  [5]付燕鸿.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考试与招生, 2010, (03) :57-59

    钱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26):113-11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