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建筑硕士论文

绿色建筑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2 共7258字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2.1.1 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
  
  (1)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经验

  廖含文,康健(2008)在《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中指出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已由绿色建筑单体逐步向宏观的绿色建筑群发展,总结了英国推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经验[3]。

  李叶伟(2011)在《多伦多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中论述到,绿色建筑市场要想实现规模效应,形成一条成熟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是关键。任何技术在形成产业化之前都是高成本的,而且实现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利用绿色建筑的舒适度吸引高收入群体为其发展提供第一次助动力,是商家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的一种策略。作者还对加拿大多伦多的实践项目进行了研究,如多伦多的“改善建筑合作”项目,该项目将政府、开发商、材料商、建筑商、科研机构、院校等联合起来,构建交流平台,形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初步轮廓。另外“多伦多绿色生活”项目使绿色建筑的市场认可度得到很大提升[4]。

  (2)国外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组织与协会

  关瑞麟(Ruilin GUAN)(2007) 在《美国绿色建筑产业及其在克利夫兰的实践》中指出,在美国绿色建筑得到了对环境影响巨大的企业的关注,这使得绿色建筑普及加快,也使得绿色设计产业快速发展。该文章还指出,绿色建筑协会的运作极有力的推动了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发展。

  仇铭华(2008)在参加完第 20 届加拿大国际建筑论坛暨展览会后总结出 1995 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制定了《能源与环境设计导向》,将绿色建筑引申到市场经济体制。绿色建筑组织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传播到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极大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全球发展,改进了全球房地产市场。在美国相关组织机构开设了商业类课程,以市场经济驱动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这些都是绿色建筑产业全球发展的基础和趋势。

  (3)国外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袁镔,宋晔皓等在《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一文中写到澳大利亚的“绿色之星”正在改变着澳大利亚的房地产和建筑市场[5]。澳大利亚政府从减税、资金和技术支持、节能设备安装、资金补贴方面分别对既有建筑、商业建筑、学校、住宅和租赁建筑提供激励,带动绿色建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张明明(2011)在《新加坡绿色建筑》一文中论述了新加坡绿色建筑的沿革、政策法规、当代绿色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的奖励机制一节中,新加坡政府分别对设计、施工、用能管理业主和房地产开发商等给予了丰厚的奖励激励。另外,政府还对建筑垃圾处理商家给予了低租金待遇,对购买节能器具和高效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第一年给予100%折旧。新加坡政府从业主、开发商、建筑垃圾处理商、新环保设备使用商等角度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从多角度推动了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2.1.2 国内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研究

  (1)对绿色建筑产业现状的简单分析

  李遵白、吴贵生在《绿色建筑的演进与中国绿色建筑产业竞争力分析》一文中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的演进过程,在绿色建筑产业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竞争力[6]。

  刘光忱、孙磊(2011)等在《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一文中论述了改变建筑业粗放型增长的严峻形势,说明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从绿色意识、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管理等角度阐述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系统观点,从而带动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7]。

  2012 年 6 月 15 日在《建设科技》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报道中报道了,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产业规划说明会揭牌签字仪式在武进九州举行。2011 年 10 月武进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称号。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以低碳生态园区建设和绿色建筑产业投资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并构建形成了绿色建筑材料、环境设备和装备机械、绿色建筑制造业三大制造业板块和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总部经济、公共服务四大服务业板块的产业布局。

  (2)对绿色建筑产业未来发展的预测研究

  李遵白、吴贵生(2011)提出中国绿色建筑产业未来 5~10 年的演进方向是:以国外绿色建筑第二代评价体系为依据,借鉴其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他们还提出了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的几大特征,主要是:①绿色建筑产业是高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②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绿色建筑的定价权具有决定性意义;③绿色建筑的发展要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清洁能源的发展,④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路线图,分别从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关键技术、政策需求四个维度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的 2012 年,2015 年,2020 年的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目标[8]。

  新华社记者韩洁、杜宇、徐蕊在《绿色建筑产业全面提速:2020 年将占新建筑三成》报道中写到政府正在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争取到 2020 年使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 30%。由此可以推动绿色建筑材料、新技术、清洁能源、建筑废弃物回收等产业的发展,并且也会推动绿色住宅建筑产业化的发展[9]。杨德林,吴贵生预测了我国 2020 年的绿色建筑产业规模,他们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一个是,以理论计算为依据进行规模预测;另一个是,以问卷调查为依据进行规模预测,两个的预测结果都显示到 2020 年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总额会超过 1 万亿元。在其调查问卷中显示 57%的被调查者认为绿色建筑产业会相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如,咨询设计,产品研发,绿色建材,运营管理,垃圾清运等产业的产业值增值 2 倍以上。文章最后还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瓶颈是人才、技术、市场研发能力等[10]。

  2.2 国内外产业链研究现状
  
  2.2.1 国外产业链发展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链的研究始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产业链做了简单的最初表述,指出“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的链条”。

  贝恩教授提出了产业组织 SCP 理论,SCP 理论主要针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为产业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11]。

  马歇尔(A Malsllall)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可以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1958 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之后 Houlihan(1988)认为产业链是一种物质的流动。史蒂文斯(Stevens,1989)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拓展了荷利汉的“物质流动”这一说法,认为产业链上还存在信息流。哈里森((Harriso,1993)认为产业链是一种功能网络,是一种价值增值过程[12]。1985 年迈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以管理学为视角提出了供应链理论,该理论后来被广泛的运用到产业链研究。同年,波特在研究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中以价值链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了公司并购、外包等。

  Franco Morgant 将价值链理论运用到电信行业,明确指出价值链是产业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之后,出现了食品供应链,服装业、食品业、零售业产业链等等。国外将产业链理论应用到具体行业和产业中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

  2.2.2 国内产业链发展的研究现状

  我国产业链的研究始于 1990-1993 年,傅国华在进行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研究时,总结经验首次提出了“产业链”这个名词。之后国内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就逐渐多起来,且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对产业链本身的初步研究,包括概念、意义、如何延伸、接通等;第二个是:对产业链的本质属性做研究,如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价值链、供应链等的区别与联系;第三个是:学者、专家将产业链的本身属性特质应用到某个产业来指导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产业链的初步研究龚勤林(2004)指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在文章中龚勤林还提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并不是构建产业链的终极目标,而是在接通或者延伸产业链时要以产业链为依托或纽带实现利益共享和规模经济,增强各产业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在接通或延伸产业链时带动新兴产业的产生,从而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等[13]。

  郁义鸿(2005)从微观方面依托于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对产业链进行定义,并依据产业链上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方式将产业链分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14]。

  吴金明,邵昶(2006)提出产业链是四个维度的概念,其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对产业链调控由三只“有形之手”,分别是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或行业间的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15]。

  卢中华,李岳云(2008)首次创建了产业链生命周期、产业链自生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概念,将产业链作为一个产品或者一种生物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剖析[16]。

  曹群,姜振寰(2008)从价值链、供应链、知识链三个维度和价值链维与供应链维的链接、价值链维与知识链维的链接、供应链维与知识链维的链接三种链接关系解释了产业链的内涵[17]。

  (2)产业链的本质属性研究刘贵富、赵英才(2006)提出了“产业链核心企业是产业链的链主,是产业链的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资金周转中心”对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做了简单研究[18]。

  吴金明, 邵昶(2006)指出产业链的四种表现形式: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指出产业链分析主要是用于分析产业间差异(不同行业或不同业务的价值差异),帮助企业找到具有价值与发展前景的具体业务。并且他们还在产业链的分析方法上做了研究,得出产业链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产业链利润大于利润的结构分析。

  苏景军,梁涛等(2006)从产业链视角讲述了如何提高高科技产业产业化水平,和如何使高科技产业从产业链发展延伸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的规模经济[19]。

  邵昶,李健(2007)认为人们对产业链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与该产业相关的企业链的研究,他们认为企业链条与产业链条要融合在一起研究,首次提出了产业链条和企业链条之间的关系就如波和粒子关系的观点[20]。

  刘福贵(2008)提出:“产业是企业的集合, 企业是产业的载体, 对产业的研究最终将落足于对企业的研究”的观点,并将产业链做了内部结构的剖析,他认为产业链由四部分组成:核心链、操作链、目标链和连接链[21]。刘富贵之后又论述了产业链与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产业链是经济学概念,供应链是管理学概念,形成产业链并不一定形成了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中一定包含几个完整的或者不完整的产业链[22]。

  (3)产业链理论在不同产业的应用状况
  
  1)产业链理论在农、林产业的应用状况于吉涛(2007)在深入分析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农业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竹产业链。郭承龙,郭伟伟(2009)分析了林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以蛛网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林产业链的价值实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郭静利(2010)界定了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对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做了深入研究,并对三个公司的农业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蒋颖(2010)分析了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现状,研究了其构建规律。

  2)产业链理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状况李巍、罗能生(2006)构建了煤炭产业链,对煤炭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23]。黄弘,熊伟等提出了:“矿山原料开采→原料加工→陶瓷生产→各级销售商的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建筑陶瓷产业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24]。李剑,杨明(2009),在基于产业链定义的前提下,构建了中药产业链,且对中药材产业链和中成药产业链做了分析,文章进一步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上出现的问题做了深度剖析,给中药产业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5]。赵涛,周志刚,尹晓红(2009)在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水泥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可行性。他们从环保理念的角度出发并且做了实证分析研究[26]。刘毅军(2010)运用产业链的基础理论解读了“气荒”形成原因,给予专家学者全新的解读“气荒”的角度和思维[27]。耿亚新(2011)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研究》中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光伏产业链的特征,研究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的动因、主要框架和构建模式。

  3)产业链理论在信息服务业的应用状况胥悦红,段晓兵分析了如何构建创意产业链,并且对创意产业链带来的意义做了分析研究[28]。吴国荣,王微,冷晨曦在《我国服装企业创新发展与创意产业链构建》一文中构建了服装业创意产业链,并提出了我国产业链正在沿着“制造,信息,知识,文化”的链条进行转移[29]。林洁(2005)在网络电视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产业链,并对我国网络产业链的构建模式、各环节企业经营思想、产业价值整合进行了研究。邹凯(2007)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对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的组成结构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了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构建原则、模式选择、稳定性探究、构建策略。戴晓林(2008)对我国动画产业链的构建动因、构建路径进行分析,并从政府政策、动画衍生品市场等角度分析了构建动画产业链的可行性。萧璿(2011)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快递产业技术发展,并对快递产业链中纵链和横链的不协同、产业链分割严重、资源与业务不匹配等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产业链做了层层深入的研究,先从概念、基本论,到本质属性和产业链相关的理论的研究,再到将产业链的理论应用到具体某个产业领域。国内的产业链研究正逐步深入化、应用化。
  
  2.3 绿色建筑产业链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研究很少。本文总结了一下国内的绿色建筑产业链和与之紧密相关的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梁俊强,梁浩等(2012)在《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中提出了绿色建筑产业的定义,具体为 “绿色建筑产业涵盖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和与生产有关的所有服务内容,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检测、认证、研发、建筑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的生产、建筑施工与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与服务,是一个产业体系层面的范畴”。并对该概念进行了深层解释,指出:“绿色建筑产业包括:上游——绿色建筑科技服务业,中游——绿色建筑制造业,下游——建筑运行管理、建筑能源服务、建筑环境管理、智能建筑、建筑信息化以及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商贸服务业和会展金融业等配套服务业”。并以绿色建筑产业链为横轴,附加值为竖轴描绘了绿色建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30]。

  郑世刚,张兆旺等(2012)根据我国绿色建筑从起步较晚发展到现如火如荼的现状,从价值链角度入手构建了绿色建筑基本价值链,提出了绿色建筑环境价值链和市场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基础,为实现绿色建筑价值链的各环节利益做了分析,同时对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的开发商、政府、供应商、施工单位、回收商等之间进行了简单的博弈分析,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31]。

  金汐,魏景姝等(2012)在我国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大背景下,指出了我国既有节能改造产业中,各产业部门相互孤立,关联性不高的问题,在产业链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产业链,并且分析了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各个相关产业,进一步提出了产业节点的子产业内涵链[32]。

  张涛,贺昌政(2008)定义了建筑业上游项目概念。“根据建筑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关系, 将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指规划、勘察设计、投融资等前期环节, 中游主要指建筑施工环节, 下游是指项目销售、使用维护等环节”。上游环节是产业链的高端产业, 附加价值高, 在产业链利润库中的份额占有绝对比例[33]。

  张静,于茜薇等(2012)在《建筑产业链的信息化新方向》中以建筑产业信息化产业链为基础,引入以 Object Rank 算法为核心的数据库和搜索模式,解决了该产业链上对开发商、施工单位、建筑产品等对象的搜索排序问题,从而简化了人们在海量信息中找寻与自己配套信息的过程。

  苏小波(2008)在《赣州市房地产产业链及区域经济相关研究》中定义了房地产产业链,认为:“房地产产业链是指围绕房地产商品,从土地获得到市场流通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之间的连接关系”。他还指出房地产产业链涉及市场研究、定位、土地、规划设计、金融融资、施工、销售、物业管理等各个行业。从房地产运营角度和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投入、销路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产业链的结构。通过建立灰色评定模型,对赣州市房地产产业链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34]。

  韩选江,陆海阳(2011)针对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提出了建筑垃圾产业化的内涵,总结出建筑垃圾处理要先靠政府进行政策强制推行,逐步形成产业链,再进入市场化阶段的经验。文章还提出从建筑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构建建筑垃圾产业链的构思,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开辟了广阔路径[35]。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兵在中华建筑报记者的采访中(2011)强调建筑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基于建筑业对资源消耗巨大,建筑垃圾与日俱增的现状,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合作比任何行业都更加迫切和重要,尤其是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业,如果与后期的施工、销售、物业运营、建筑垃圾回收环节衔接好将会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6]。

  2.4 本章小结
  
  本章节概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详细梳理了产业链理论的初步研究、本质属性研究及其应用现状。最后归纳总结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和与之相关的产业链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业、建筑垃圾、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筑产业等进行了产业链构建,同时国内也有学者对建筑产业的价值链和绿色建筑的价值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没有深入到产业链的视角,研究不够全面,仅对绿色建筑产业链这个词进行了简单提出但是没有进行具体的定义,而我国绿色建筑已经从绿色建筑单体的研究转化到绿色建筑群、100%绿色建筑生态城的探讨,并且国家从 2010 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绿色建筑正在向逐步产业化的方面发展,但是我国针对绿色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理论、技术支撑还不够,关于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的探究几乎没有。因此,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