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4 共14786字
题目: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详见正文)

  关键词

  英文摘要 、关键词

  1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1.2.1按级别分类

  1.2.2按表现形式分类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3.1传承性

  1.3.2活态性

  1.3.3无形性

  1.3.4 地域性

  1.3.5多元性

  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1.1按级别分类

  2.1.2按表现形式划分

  2.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2.2.1空间数量分布

  2.2.2空间类别分类

  2.3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2.3.1 种类繁多,品味较高

  2.3.2 参与性强,体现空间较大

  2.3.3 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

  2.3.4 地域特色明显,文化价值极高

  3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3.1.1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石家庄旅游业的发展选择

  3.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

  3.2.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3.2.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类型选择

  4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及问题

  4.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4.2石家庄市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5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5.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 原生性和特色性原则

  5.3 参与性与趣味性原则

  5.4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6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6.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构想

  6.1.1 观赏性旅游产品

  6.1.2 商品型旅游产品

  6.1.3 辅助型旅游产品

  6.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6.2.1 政府

  6.2.2 企业

  6.2.3 当地居民

  6.2.4 学者

  7 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增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过程中,人们很好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拉动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科学适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大对地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有着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应用到旅游业中,使得地区的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很好的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发展了地区间的经济.因此笔者就以石家庄市作为一个地区间的代表来阐述这一理论观点.

  关键词: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the researches on it have been increased in our courtry. Pe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 very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 high tourism brand, art, aesthetics, experience, values, in shap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regional tourism image, stimula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promotion of tourism and entertainment and shopping development in tourism has great potential,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tourism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have reason to believe, increase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 very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is basis, the same tim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applied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mak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re more properly implemente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th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a regional Shijiazhuang representatives to elaborate this theory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 in Shijiazhuang ; Tourism development

  1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沉淀和广泛,突出了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都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时间、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在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1]

  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口头创造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格、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1.2.1按级别分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的定义与申报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的类型:已经申报成功或符合条件正在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世界级;已经入选或符合国家级申报标准,具有特殊交织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家级;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程序可以依次再划分为省级、市级与县级.级别分类有助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1.2.2按表现形式分类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头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装、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将非物质文化分为以下种类如表1.1[2]
论文摘要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自己独特的的性质.它集中表现为传承性、活态性、无形性、地域性、多元性、文化性等等特征.正确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我们进行科学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3]

  1.3.1传承性

  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就是指其具有被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体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被人们认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的传承是人对"精神文化"的传递,其传承过程是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即言传身教、口述、观念或者心里沉淀等形式进行的,具有无形性、抽象性.如戏剧表演、剪纸艺术、美术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往往是由老一辈的艺术家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艺术并发展的.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逐步变化甚至消解,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即强调保护原生态,也鼓励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变异性.例如我国的民族戏剧艺术的代表京剧,是由昆曲、汉剧、戈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等逐步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表明其与时俱进不断的适应群众,最终使其在市场中实现了自身的创新与进步.

  1.3.2活态性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语言、戏剧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或者民间习俗,它们都需要借助人们的行为活动来直接表现.在这些特殊的行为活动中,语言的使用、口头传说等的传播是动态的;音乐、戏剧、舞蹈等的表演是动态的;同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器具、器物的制作是动态的;民俗习惯等的表现也是动态的.因此这种动态性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个存在过程中,并赋予他们以活态的特征和生命力,从而使其与静态形式存在的文物明显区别开来.

  1.3.3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形态,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当中,且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变化,如知识、技能、表演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在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不像文化遗产那样是有形可以感知的.如衡水老白干的酿酒技艺,人们可以很好的感知是一套完善精密的、无形的酒水制作工艺,而不是一台有形的酒水制作机器.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不是通过物而是通过人来传播的,这个就注定了无形性不是可以有形感知的.

  1.3.4 地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人,十方唢呐十片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所形成的区域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信仰、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习俗、价值观、审美观等密切相关.以民间曲艺和故事来看,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说唱语言、审美情趣都带有浓郁的地区特色.例如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1.3.5多元性

  多元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保护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共存,是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是多元的,首先,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群体、个体的非物质文化的形态是多元的.以我国的少数民族为例,如云南彝族的"跳虎节"、"跳豹子"反映虎图腾崇拜:四川岷江两岸的羌族的"祭山会"、四川和甘肃交界白马族人的"咒鸟"放映山神崇拜等体现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表现形态.

  其次,同一地区、同一种族、同一信仰的群体、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清朝的秧歌和现代的秧歌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当下的陕北秧歌、潮州秧歌和嘉陵江的"地秧歌"也是各有不同的形态.再如高腔也称"戈阳腔"它可分为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古琴中的虞山派、广陵派浙派等,都体现了不同时代地域的艺术派别的不同风格.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风格、素养也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如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因派别不同又因为其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独到的艺术创造而丰富了本派艺术的风格,使之得以发扬广大,传承后世.

  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石家庄市不仅以"京畿灵秀地,魅力石家庄"出名,处于环京津冀都市旅游圈内.而且也保留了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的文化底蕴.本文依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论述,结合石家庄市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4]

  2.1.1按级别分类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号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有10大类,518项.石家庄市的井陉拉花、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丝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6月14日的第二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0大类,510项.石家庄的常山战鼓、桃林坪花脸社火、南张井老虎火、深泽坠子戏、正定高照(中幡)被收录其中.

  (2)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6月6日河北省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3大类,134项.石家庄市共有11项,分别为赞皇铁龙灯、晋州官伞、抬花杠、耿村民间故事、井陉拉花、石家庄丝弦、无极剪纸、藁城战鼓、辛集农民画、常山战鼓、赵县范庄龙牌会.

  2007年6月29日河北省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0大类,101项.石家庄市共有20个,分别是井陉县的南张井老虎火、井陉孤山感恩文化、北秀林马火会、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赵庄岭皇纲和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工艺,元氏县的抬花杠、元氏乐乐腔,正定县的正定宋记八大碗、真定府马家卤鸡和正定高幡,藁城的藁城北周乱弹、藁城宫灯,灵寿县的跑竹马(正定县、灵寿县)、灵寿武凡同高跷马和南托雷氏武术,深泽县的深泽坠子戏、赵县扇鼓(赵县扇鼓、冀南扇鼓)、石家庄市的金风扒鸡手工艺制作技艺、栾城县的西宫大蜡会.

  2009年6月河北省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9大类,53项.石家庄市共有3项,分别是石家庄休门吹唱、赵县南寺庄背灯垮鼓和羲皇圣鼓.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数据表(表略)

  (3)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保护石家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文化局从2006年到2010年一共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石家市庄政务网等网站进行了公示.

  2.1.2按表现形式划分

  石家庄市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积累、交流和融合,丰富和发展了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本文根据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以及孙青、张婕[5]对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石家庄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按照表现形式将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大类,具体如表2.2所示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2.2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2.2.1空间数量分布

  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分类进行概述后,本文进一步对石家庄市各区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问题进行研究,从第一批到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石家庄全市6区12县5县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如赞皇县的青龙山庙会、长安区的李氏传统玩具、正定的正定崩干等.为了进行直观的展示,本文对第一批到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数量统计,具体分布见图2.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数量图可见,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区市的分布并不平衡.其中市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少,5个县级市和12县中井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为可观.(图2.1略)

  2.2.2空间类别分类

  在对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统计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分布其空间分布,本文进一步对各区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类别分布进行分析.具体见图2.2.(图2.2略)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类别分类分布图可见,石家庄市各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分类不平衡, 6个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比较单一,数量较少,其他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分类.尤其是井陉县.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而且数量极为可观.

  综上所述,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数量及空间类别主要分布在井陉县、赵县、赞皇县、行唐县等县以及正定市,四个县建制悠久,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而市区内的各区等城区的建制不过没一百年的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难以形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由此这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种类相对较少.但是,从分布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范围较广,6区12县5县级市都有涉及,体现了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色.

  总之,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数量和空间种类的分布的分析,表明这些遗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综合开发潜力.

  2.3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2.3.1种类繁多,品味较高

  石家庄市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项目,为开发类型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开发的秉赋较好,品味较高.井陉拉花、耿村民间故事和石家庄丝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二批中又把常山战鼓、桃林坪花脸社火、南张井老虎火、深泽坠子戏、正定高幡、一共有8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好多没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民间影响,所以为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3.2参与性强,体现空间较大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由民众创造、使用、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石家庄市民间文化兼具有表演性和自娱性,内容源自日常生产生活,进而呈现了通俗性、日常化、互动性等特色.井陉县的雪花山庙会、正定民间花卉、天桂山北武当武术文化旅游节、四季观光采摘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参与性强,游客现场观赏,极易受到感染,震撼人心,每年在举行节庆活动时,都有省内外数百名摄影记者前来采风.乃至使游客形成渴望参与、体验的动机,进而在这种差异性、非常态的文化情景中获得包括身体、心灵、情感以及智力的独特体现.这种状态也是体现经济时代游客的本质需求,也是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石家庄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体现特质为发展体现型旅游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3.3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

  非物质文化诞生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民众调剂生活、舒缓身心的重要手段,由此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石家庄休门吹唱、元氏县乐乐腔、井陉拉花等代表性的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资源观赏性极强,休闲娱乐特质十分的显着,有利于开发休闲类旅游产品类型.游客驻足其中,不仅能获得美妙的感官享受,同时还获得愉悦的心里满足和精神畅游,使得游客的旅游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2.3.4地域特色明显,文化价值极高

  地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征,是一个地域民间生活.生产的艺术化的方式.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与我国的内陆地区,"平原、山地、丘陵"三位一体的独特地域风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土壤,灵寿织女山七夕节、封龙山庙会、北秀林马火会、鹿泉通天河花会等体现了内陆山地民众的信仰与风俗,反映了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与祭拜,游客在观赏山地自然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山地的文化风俗.体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民间技艺及独特的民族信仰,体现了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3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3.1.1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当今旅游活动的层次已经由简单的观光游览向追求文化旅游、休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价值为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能够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开发项目,提高了旅游开发层次,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求知需求,会带给游客独特的精神享受.同时旅游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宣传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遗产的保护注入资金,培养了受众群体,挖掘了其遗产价值,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和传承.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1)旅游开发只是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并不是全部或者唯一的手段,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其他手段和措施的共同实施,合作发展.(2)旅游开发并不是针对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开发具有吸引力和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旅游开发必须是良性的、合理的,不能走向功利性、片面性,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文化遗产滥用的一面.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选择

  旅游业作为石家庄市的新兴的经济发展点,对石家庄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2009年,石家庄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890万人次,创收98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旅游者10.6万人次,创汇4000万美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石家庄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旅游业实现长足的发展,构成了石家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和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但是石家庄市旅游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长期以来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偏向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旅游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多为观光型初级产品,空间上主要集中井陉县、正定市、赞皇县、赵县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与当前国际上单纯观光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小,度假型、文化型旅游以及特种旅游市场、复合型旅游市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不相一致.

  石家庄市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到2010年四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数量可观,可是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仅仅停留在纯粹的保护阶段,开发利用项目较少,难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冶居民情操、操作城市的美誉度,招揽旅游者,增加城市财富的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建设石家庄市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要创造国家重点中心城市,展现城市的新风采,就必须对这些频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继承和合理开发,推动石家庄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突破石家庄"红、蓝、绿"等自然资源资源基础之上的传统旅游业的产品瓶颈,迎合旅游需求的动态变化,借助石家庄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旅游的的文化附加值,有助于实现石家庄市旅游产业的深层变革,也是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

  3.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

  3.2.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陈天培提出:(1)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多样性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基础:(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是区域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前提:(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为自然风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三项内容的分析基础上从而得出非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的结论.[6]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

  (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石家庄市作为近代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数量分布和空间类别分布可以看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各异、丰富多彩.即具有文化价值又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业的成功取决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区域中的差异认识和促进.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作为着名的近代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井陉县的雪花山庙会、正定民间花卉、天桂山北武当武术文化旅游节、四季观光采摘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为石家庄旅游业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此外,跑竹马、深泽县深泽坠子戏、武凡同高跷马、无极剪纸、辛集农民画、藁城宫灯等一系列传统民俗也构成了石家庄市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石家庄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也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石家庄市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的"话本",这些活态文化,构成了石家庄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归纳起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俗节庆文化等类别,是一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因此对这种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地开发和挖掘,能够更加丰富石家庄市旅游活动,为自然风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石家庄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此,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别旅游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3.2.2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类型选择

  石家庄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转化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根据非物质文化类型的分类,我们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观光型、度假休闲型、参与型、体现型、辅助型五种类型.在上文中笔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基础上,分析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类型开发现状及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具体分类见表3.1
论文摘要

  4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及问题

  4.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石家庄市拥有数量众多、种类较为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以及民俗等项目,为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周边客源市场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8].

  (1) 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

  节庆是展示一个城市风采的很重要吸引游客的窗口,正定千年古韵历史文化节、北武当武术文化旅游节、太行红叶节、石家庄美食文化节、赵庄范庄龙牌会等各种节庆活动吸引了周边众多上网旅游者观光游览,成为宣传石家庄市重要的方式.

  (2) 进行展馆保护传承

  石家庄市通过设立民俗博物馆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展馆陈列的形式向受众传播.如河北民俗博物馆主要是明清工艺珍品展、清代家居陈设展、民间扇面收藏展和武强年画艺术展.在井陉县的石头博物馆,煤机街附近的河北民俗博物馆等馆内展示了各区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当地居民及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4.2石家庄市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石家庄主打是"红、绿"为主题形象的自然资源 和人文景观年为主,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开发仅仅停留在表面,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很大的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

  (1)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旅游开发少

  石家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缺乏系统的规划,旅游开发较为分散,基本是各管各的,没有形成规模化,活动类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自行组织的,缺乏对旅游规划的重视,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分析,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一次性,难以形成持续的旅游效应.同时旅游开发模式的项目几乎相同.相同的庙会、采摘节、观光节,内容上有重复,导致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2)品牌开发意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狭窄

  石家庄市一直是以红色旅游打市场的,相对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度就不够,宣传力度也很小,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的宣传仅仅停留在本省内,而较少对省外进行相关宣传,致使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期间客源市场较为狭窄,即使举行象鹿泉雪花节、赵县梨花节等民俗类活动,但是它的主要客源还是保定、衡水、邢台等地.市场范围较为狭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是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键因素.

  (3) 缺乏资金投入,开发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若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旅游产品不能成为现实.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导致其接待水平的整体偏低,不完善的配套设施,会对开发力度有所影响,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如井陉县的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及其的丰富,拉花、西宫大腊会、北秀林马火会、桃林坪花脸社火等等由于缺少资金投入,都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政府很少投入资金.导致大部分人对该地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

  (4) 接待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石家庄市接待的旅游者越来越多,据统计,2011年春节旅游黄金周期间,石市共接待游客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8.6%;在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配套设施滞后,旅游接待条件不够完善的困境,如开展节庆的场地不够大,环境相对较差,以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型节庆的硬件环境要求,同时旅游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卫生、秩序等问题也是很难解决,制约了民俗文化节日的发展.

  5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石家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多方位的考虑,应从宏观上遵守其开发与保护的原则,从而有效的知道实践.[9]

  5.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时间积累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众多外来文化的入侵,这种一般是靠人言传身教的传播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艺人的退出、减少而面临着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例如井陉拉花,现在就只剩下三位老艺人的传承,年龄均在70以上,这种文化一旦这些老艺人退出,那么将面临着灭绝的境地.因此可持续性保护与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指导性方针,另外在制定旅游地开发战略的同时,不仅要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为未来的旅游地开发创造足够的条件和发展空间,形成开发的良性循环.

  5.2 原生性和特色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在于其是依赖与本地文化而生的,是其吸引人的魅力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性的有效维护是特色性得以展现的基础.游客来参观目的的原因是由于其求新、求异、求趣的心里需求使得他们渴望原汁原味、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游客参观井陉拉花的原因是由于游客对于拉花这种民间舞蹈的好奇.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持原生性,避免"欺骗"性的旅游产品和行为.同时,要努力塑造自己独有的特色,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市场.

  5.3 参与性与趣味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的表演向人们展示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参观,也需要有动态的欣赏过程.因此这类遗产需要借助一定的节庆活动或其他的参与性活动来吸引游客.苍岩山福庆寺庙会、灵寿织女山七夕节、板桥九曲黄河阵灯会、南张井老虎火等民俗类节庆活动都是一项有价值的旅游活动,无极剪纸等旅游活动都是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来加强其趣味性,满足了他们参与、尝试、体现、学习的需求.

  5.4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一直以来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走的都是"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造成大量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性的破坏,而非物质文化的特质却决定其的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则无法恢复.所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吸取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坚持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其基本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适度地、有选择性的开发,要进行市场分析,集中资金对重点资源的优先投入.要注意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当遇到多种利益相冲突难以保持平衡时,要以遗产的保护为终极选择.

  6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6.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构想

  6.1.1 观赏性旅游产品

  观赏性旅游产品的主要特色是要通过视觉的过程来实现产品的输出,来满足游客来参观欣赏的需求,它要求开发者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展现本土的文化,通过展示石家庄市的特色的戏剧表演(庄子头丝弦、平山西调秧歌等)、舞蹈表演(井陉南平望拉花、赵州扇鼓、正定竹马等)、杂技表演(正定高幡、鹿泉斗火龙等)民间工艺表演(矿区根雕艺术、藁城宫灯等)等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石家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旅游产品吸引力.

  6.1.2商品型旅游产品

  商品型旅游产品主要是借助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如无极剪纸、藁城宫灯、矿区高粱秸秆工艺、矿区根雕艺术、后哨营猫头靴、赵氏剪纸艺术、深泽泥模等的制作过程,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参与性,是非常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商品.符合体现型旅游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综合的开发而不是独立的开发,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产生旅游精品开发项目.

  6.1.3  辅助型旅游产品

  这类产品是最基础的旅游形式,石家庄市可以借助现有的民间文学类、传统技艺类和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客观的条件,建立各种性质的非物质文化专题博物馆、陈列馆或展示馆等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制品等方式来展现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内涵.

  总之.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的设计构想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石家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使石家庄在"红、绿、古"的基础上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因素,是旅游者在参观石家庄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悠久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石家庄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旅游者的多样性选择,形成石家庄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好的宣传石家庄的城市风采.

  6.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它的脆弱性决定了其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提出保障措施,加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本文从政府、企业、学者和当地区民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开发.[10]

  6.2.1 政府

  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倡导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定、资金投入和旅游规划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需要政府立法机构进一步出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对遗产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承载力以及经济社会的承受力.同时加强管理机制,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项目的审批、核准等要严格把关,建立健全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制度等政府和公众监督制度,杜绝旅游产品的过度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发展.(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做好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合理的开发,发展多种融资渠道.(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规划,政府应该做好旅游开发的长久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以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4)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城市旅游的标识系统、网络音响视频、媒体的推介、导游讲解等加强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介绍.

  6.2.2 企业

  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旅游企业,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它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必须要有旅游企业的参与.由于企业的特性导致其对服务主体的动态的紧密关注,会对市场的发展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其抓准客源,满足游客的多元性要求.但是因其特性企业更应该遵守其社会责任,在规划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过度开发,应该在保护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获得长久的利益.

  6.2.3 当地居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展演的主体都是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就是对当地居民所拥有的民俗文化的利用和保护,因此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因此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首要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保护,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和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表演的源泉和动力,丰富了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能够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配套设施如住宿、餐饮、交通等的建设也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因此,当地居民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后备支持和帮助.

  6.2.4 学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参与力量就是学者,他们能够很好的分析并批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旅游开发,并能够用自己的理论成果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因此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要聘请有关专家.首先,其的开发需要专家对具体的开发提供科学咨询、理论指导和一定的业务支持,使旅游开发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化,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进程.在此,需要以专家为主建立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科学评估体系,并掌握专家和民众对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保护和开发的双重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政府、企业、学者和当地居民对保障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它们应该加强联合,进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开发.同时还应该很好的借助外部的物质载体的作用以及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的积极宣传作用.提高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并发挥科研院校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高高水平的科研类人才,实现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持续合理的发展,提高石家庄旅游业的竞争力.[11]

  7 结语

  本文围绕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虽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但是因为作者能力的有限,难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论文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遗留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由、现状及相关问题[J].文物世界,2003(15):34.

  [2]刘河.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前价值 [N].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4.

  [4] 王素娟,杨凤明.石家庄旅游业发展的思考[N].商业现代报,2008(24):223.

  [5] 孙青,张捷.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6]陈天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报,2005(12)132-135

  [7]陈燕,喻学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评价[J].社会经济,2006(23)54-58.

  [8]王凤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金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的关系[N].决策与信息报(下旬刊),2010(7):17.

  [10] 郝慧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56.

  [11] 胡绍华,阚如良,曹诗图.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N].特区经济报,2006(9):8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