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33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陇川县户撒乡汉族服饰文化探析
  【第一章】户撒阿昌族自治乡汉族服饰发展探究绪论
  【第二章】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3.1  3.2】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男子服饰
  【3.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女子服饰
  【3.4 - 3.6】户撒乡汉族服饰特征、包头及鞋分析
  【3.7】特殊汉族服饰的装饰方法
  【4.1  4.2】陇川县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与审美分析
  【4.3】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服饰材料
  【5.1】清代汉族服饰
  【5.2  5.3】户撒大包头汉族服饰与清朝汉族服饰异同
  【6.1】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概述
  【6.2  6.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第七章】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6.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陇川县户撒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其中汉族与阿昌族居多。在当地汉族与阿昌族长期共同生活的条件下,其服饰形态、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在服饰方面,两个民族都既保持了本民族原有的服饰形态,同时又发生了服饰文化的交融,产生了现有的、独特的服装样式。

  6.2.1 服装形制的异同

  中国传统的服装形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部式和二部式。一部式为衣裳连属制,二部式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服装形制。在服装形制方面,户撒大包头汉族与当地阿昌族同属于二部式。

  两个民族的男子服饰颇为相像,上身都为对襟立领短上衣,身前三个口袋;阿昌族男子上衣的侧缝上方有 3-5 个彩色的圆点装饰,还喜欢在胸前佩戴缨络花;大包头汉族男子则无装饰。两个民族的男子都穿宽腰头的叉裆裤,不同的是汉族男子除了叉裆裤还会穿着十字裆裤。阿昌族男子喜缠包头或戴帽,汉族只有小孩会戴帽子,成年男子头部则无装饰。

  女子服饰间的差异较大,大包头汉族服饰延续了汉族传统服饰形制,为大襟、右衽,上衣下裤;阿昌族女子服饰则为对襟,上穿短上衣,下着长筒裙。虽然女子服饰在其服装款式方面差异较大,但其服饰的穿着方式却有着相似之处。在穿着裤、裙时,户撒北部的阿昌族同大包头汉族都会搭配围裙穿着;穿着上衣时,南部的阿昌族同大包头汉族则都会将袖子挽至肘关节上方,并在卷起处戴假袖作为装饰。其假袖的款式相同,差异性只表现在色彩上:阿昌族戴白色的假袖,而大包头汉族戴蓝色假袖。另外,户撒乡南部的阿昌族女子缠绑腿,汉族则无此服饰配件。
  
  6.2.2 服装配饰的异同

  户撒乡北部的阿昌族几乎无配饰,但南部的阿昌族与大包头汉族都喜用各种配饰来装扮自己。其配饰都主要集中在头部、腰部及腕部。

  头部:阿昌族与大包头汉族女子都缠包头,北部阿昌族女子的包头类似于帽子,为硬质支撑物,外用宽约 4cm 的包头布规整的缠裹,之后直接戴于头上。南部阿昌族女子的包头则使用直接缠绕的方式,与大包头汉族的包头有十分相似之处,所以,这部分主要选择南部阿昌族女子包头同大包头汉族女子包头进行比较。

  南部阿昌族女子与大包头汉族女子都喜在包头的前部与后部佩戴金银饰品与花卉作为装饰。大包头汉族女子的装饰多集中于包头前部,包头后方只佩戴部分装饰花;相比之下,南部阿昌族女子包头上的装饰种类更丰富,包头的左前方一定要佩戴“luo zhuo pu”,即许多戒指环状排列所组成的花;包头后方除了戴有花卉外还会有彩色的毛线球作为装饰。不同材质装饰物的互相搭配,使得整个包头具有层次感。

  除了装饰,两个民族包头的缠绕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包头汉族在缠绕包头的过程中,是将包头布随意的攥在手里,在头上进行缠裹,并不对包头布进行规整的折叠。这样缠出的包头依稀可见布条的走向,加上包头布被随意抓出的褶皱,使得包头表层具有丰富的肌理。阿昌族男子包头布在缠绕时也较随意,但南部阿昌族女子在缠包头前,则要对包头布进行一番细致的折叠。南部阿昌族女子的包头布多使用自织的土布,质地较硬,在缠绕之前,先要将布折叠,其折叠方式是将布的两侧向中间折,使得包头布呈三层,然后再规整的缠于头部,这样缠出的包头十分整齐、大方。

  腰部:南部阿昌族女子与大包头汉族女子的腰部都要戴银链子,银链子都为多条细银链组成,一端系有灰盒,其计量单位为“捧”,这样的一组银链子称为“一捧”.其形制完全相同,但两个民族的佩戴方式却十分不同。阿昌族只佩戴一捧银链子,为横向佩戴,在腰部缠绕固定,链子中间还会垂挂三个小装饰链,装饰链的下端缀有坠饰(图 96)。大包头汉族则是在身体右前侧同时佩戴 2-3组银链子,银链子的两端固定于腰间,中间的多条细银链直接垂于身前(图 97)。另外,大包头汉族腰部要佩戴腰链,阿昌族传统服饰中则无此配件。但随着两个民族长时间的文化交流,阿昌族女子服饰配件中也出现了此装饰物,且形制完全相同。

  腕部:南部阿昌族女子与大包头汉族女子都喜戴手镯,大包头汉族女子一般同时配戴两对手镯(图 98),阿昌族女子则一般同时佩戴三对(图 99)。从形制上来看,南部阿昌族女子的三对手镯中,其中的两对同大包头汉族女子的手镯一样,一对为纽丝手镯,一对为雕花手镯;阿昌族女子特有的一对为雕花的宽手镯。从工艺角度分析,两个民族手镯所使用的工艺十分相同,都使用了雕花与纽丝的手法。从佩戴方式来看,二者都将雕花手镯戴在最上面,纽丝手镯戴在最下面,阿昌族女子将宽手镯戴于二者之间。
  
  6.2.3 装饰的异同

  a 服饰色彩的异同

  户撒乡阿昌族服装与大包头汉族的服装颜色都为黑色,传统的染色方式都为手工染色。在染色过程中,从染色原料到染色用具,再到染色步骤,两个民族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染出的服饰颜色也十分相同。

  现在,现代的染色方法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染色方式。户撒乡的阿昌族与大包头汉族对服装面料进行染色都是送到芒东统一的地方去染,其染色方式是将面料放进配好染料的大锅里煮。在染色时,并不区分两个民族的面料,都放于同一口锅内进行染色,所以现代染布方式染出的两个民族的服饰面料色彩仍旧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两个民族对统一染出的布的颜色多不太满意,回家会用现代化学染料对其进行二次加工,使得最后的服饰面料呈现的色彩中,汉族偏红色,阿昌族偏绿色。

  对于服装主体与配饰间的色彩搭配,两个民族的审美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配饰色彩多较鲜艳,饱和度、纯度都较高;配色手法相近,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最后的服装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带有浓烈的少数民族特点,给人一种欢快、热烈、艳丽之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民族的服装色彩都向着朴素、单一的方向发展,老年人的服装都少装饰色彩,呈现出素净的效果。
  
  b 服饰纹样的异同

  在服饰色彩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服饰面料的织造纹样是区分阿昌族同大包头汉族服饰面料的一个重要途径。

  阿昌族的服饰面料中,上衣和筒裙的纹样是不同的。阿昌族上衣所使用的面料纹样被称为斜纹,为小菱形,阿昌语称这种花型为“man gai”;筒裙面料的纹样同上衣相比花纹较小,阿昌语中称做“man ha”.大包头汉族的服饰纹样有两种,一种为粗花,一种为细花。二者也都为菱形,是以层叠的菱形形成的单独纹样按横向排列形成。

  户撒乡阿昌族同大包头汉族织造服饰面料所使用的织机完全一样,其织造原理也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在织造过程中,脚对于提综杆的控制,按照不同的顺序踩踏提综杆,使得布面上呈现不同的纹样。

  6.2.4 服装结构的异同

  户撒乡阿昌族同大包头汉族一样,服装也为平面十字型结构,运用连体通裁的平面裁剪方式。两个民族的上衣衣身都为左右两衣片缝合后中线与侧缝制成,其中大包头汉族还要将衣襟同衣身左前片缝合。袖子中间都无接缝,直接与衣身相连,有时会因为穿着者身材高大而在袖口处加长,袖口都为布边,无需折边。

  大包头汉族女子上装同南部阿昌族女子上装都无明显收腰结构,户撒乡北部阿昌族则会在侧缝处挖出腰翘,使服装更贴合人体,显示女性婀娜的曲线。

  6.3 本章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户撒乡阿昌族服饰同大包头汉族服饰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二者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但长期的混居生活造就了其相同的审美眼光。二者在服装色彩、装饰配色、服装配饰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服装形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适合当地生产生活的衣身紧窄、便于活动的特点。通过分析其服饰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我们不难推断出二者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间发生了碰撞。大包头汉族在保留其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同当地阿昌族互相学习、借鉴,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