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和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18 共292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业业发展银行对新农村经济的促进研究
  【第1章】农业政策性银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探究导论
  【第2章】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一般理论
  【第3章】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状况
  【第4章】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和现状
  【第5章】斗门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情况和实证分析
  【第6章】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致谢】斗门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致谢及参考文献

  第4章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和现状

  4.1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状况

  4.1.1 新农村建设的性质和意义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成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就要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现象,全力建设新农村,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以及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的兴盛,使社会均衡发展;二是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城市的繁荣,还要让农村告别贫穷的面貌,城乡发展步调一致,在现代化进程中共同迈进;三是优化国民生产结构。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对我国社会和谐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改变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生产布局分散、资源消耗较大等现状,盘活农村土地,对重新构建我国的产业结构有重大意义;四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村基础设施单薄,而我国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所以发展潜力非常巨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我国的农村入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和生活,进而拉动内需,同时可通过规模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各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经济的增长。

  4.1.2 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于制度,我国二元结构制度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合理、不正常。"(陆学艺,2006)在金融机构纷纷撤并,农村金融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农村资金的失衡也成为了掣肘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困难。

  首先,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大,农村居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84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9 元,收入差距为 2.75 倍,并没有明显缩减的现象。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2011 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13071 元,而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 5442 元,相差 2.4 倍。地区收入的巨大差距,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城乡差距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城市利益集团也不愿进驻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差异一直存在。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资金长期存在不足现象,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能跟上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我国很多农村的农业生产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几十年来发展缓慢,维护资金不足。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但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导致成果转化率也不高。

  最后,农村金融市场未能完善,资金外流严重。自 1998 年,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向大城市进发。乡镇存在的网点也收缩了对农业农村放贷的权限,缩减了相关功能,并在实际运营中对农村资金进行倒吸。自商业银行逐渐上市以来,更加把经营绩效的目标放在了首位。从微观形势来看,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涉及农村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户经营规模小,信贷资金风险高、回报小且周期较长,如果没有国家的资金或者政策性的指向,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4.2 新农村建设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分析

  在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农户、乡镇企业和农村政府机构。

  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业价格,还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等,都需要地方政府机构来进行带动实施。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准市场"主体,地方政府承担着提供水利、道路、电网等大型公共物品,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和经济增长,所以地方政府的职责就造成了其"准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目前,我国有 70 多万个行政村、三百多万个自然村。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这些村到 2020 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达到新农村基本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投入 4 万亿元的资金。"(林毅夫,2006)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的农村建设也有不同的资金需求结构。

  在传统的农业阶段,农户在农村分布相对分散,农民资金需求的目的较为单纯,需求量也较少,对融资的季节性和应急性强,对于银行而言融资风险较高且还款来源不明确。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农村也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进入工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村金融资金的需求主要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厂房的建设等,此时的资金需求量极大,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导致还款的不确定。如今,我国的部分农村已经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逐步走向城市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村对于资金的需求依然很大,主要目的是用于新农村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工商业的发展,此时农村的居民和产业开始集中,分散程度较低,但由于各项相关贷款的周期较长和信用风险的存在,商业性银行对农村领域的金融支持依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只有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政策指令性或指导性贷款,以满足农村资金的需求。从下表中可看出,不同阶段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及其必然性。

  4.3 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机制分析

  农业政策性银行现阶段最重要的支农方式是对各种政策界定的贷款通过投放大量低息的资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的生产总值。

  粮棉油购销储贷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贷款。如下图,农业政策性贷款资金有别于商业银行之处就是信贷的单向净投放,即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以粮棉油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为中介,最终会全部投入到农户上。"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信贷资金投入-农户自有资金-农户资金投入-农业经济增长。"(白晓燕,李锋,2005)此外,资金的投入还可促进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多,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带动就业,间接对农村经济作出贡献。

  要改变目前农村地区工业生产布局分散、资源消耗较大、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等现状,就要农业政策性银行投入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资金,整合农业产业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图所示,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农村资金的缺口得以填充,生产条件也进一步改善。由于农村的投资环境得到优化,提高了外部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预期,增加了外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农村自身资金也得以停留积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村资金系统。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