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城乡一体化论文(强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2-14 共12403字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第一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休闲旅游的机遇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朱虹

  作者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休闲旅游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契机。但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看,资源结构配置、基础设施完善及文化服务水平等仍然是解决城乡二元化问题需要面对的。城乡资源差异巨大也严重限制了休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推动城乡一体化出发,丰富农村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发挥产业价值。

  关键词:城乡-体化;休闲旅游;机遇;发展路径;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文化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0303127);

城乡一体化.png

  休闲旅游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契机。随着社会公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休闲经济成为当前"以人为本"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休闲旅游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带来的二元化差异,农村的资源机构、基础设施及文化服务等明显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2014年,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助力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出发,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2018年,为规范乡村旅游投资消费,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尽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机遇;2019年,为进一步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从推进休闲旅游示范县出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旅游作为对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形态,可以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解决农村居民就业,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缓解城乡二元化矛盾,同时满足城市旅游消费升级需求。研究休闲旅游发展机遇与路径,才能更好传承中华农耕文化,促进城乡融合互通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城乡不均衡问题,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1](P3)

  一、城乡一体化为休闲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对休闲旅游产生旺盛需求

  随着当前我国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得以不断推进,进而带动城市居民在旅游中的消费不断升级。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发生很大改变。一方面,城市的逐渐城市化和人口不断集聚,给居民生活和环境带来压力。休闲旅游给城市居民提供了放松解压的休闲机会,也因为能为其提供体验自然,逃避城市拥挤和污浊环境的空间而受到大众追捧,休闲旅游方式、文化内涵、生活习俗以及所自带的田园景观给予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休憩时光,进而带动休闲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原有旅游生态景观受人为损害、环境恶化、结构单一、商业模式固化等因素影响,难以满足当前居民旅游方式向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生活体验等模式转变的需求,传统的城市旅游业态难于符合当前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而休闲旅游充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升游客品质体验,因而受到广大游客追捧。

  (二)使城乡间的交通和信息交流日趋便利,降低了休闲旅游成本

  城乡一体化建设显然会城乡交流和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在带动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休闲旅游的成本支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促使农村休闲旅游资源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吸引城市交通、餐饮、文化等产业入驻农村,同时推动农村农副产品等产业向城市的流通[2](P120),进而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为休闲旅游提供便利,节约居民旅游出行和农产品货物运输交通通行成本;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地区倾斜,推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进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信息交流障碍。其一,信息流动可有效避免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促使农民种植结构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休闲旅游能够为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农民掌握旅游者消费心理;其二,信息流动能够避免传统产品销售渠道较多,解决农民收入较少而消费者难以买到新鲜产品的难题,活跃农村和城市物流运输,降低旅游乃至农副产品流通成本。[3](P14)

  (三)政府大力扶持,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化差异明显的背景下,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通过持续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举措,加快城乡结构化改革。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保障农村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为休闲旅游产业在农村地区的规划和开发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2018年,国务院公布《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加大旅游示范村规划建设,形成特色休闲农村和特色旅游村,带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因此,未来十年间,我国休闲旅游迎来高速发展期,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休闲旅游作为新的发展业态,必然会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4](P75)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短板

  (一)休闲旅游服务和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特色不彰

  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旅游开发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凸显当地特色,导致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第一,目前大部分农村旅游产业规划缺乏顶层设计,中高端产品明显乏力,难以对游客形成强有力的黏性。且大部分休闲旅游产品主要为农事体验、农家乐、水果采摘类,体验度不高,形式单一,游乐方式的同质化严重,导致游客体验度降低,难以维持旅游长期运营;第二,大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区硬件配套设施落后,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够规范,且受制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同时,很多餐饮多为个体经营,无证营业,卫生条件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游客休闲体验;第三,当前休闲旅游普遍创新性不高,并未对当地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项目的开发严重破坏乡村原有风貌。因此,休闲旅游规划必须要突破单一的旅游产业,既要注重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还要与当地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进行联动开发,在乡村生态景观为基底,营造创意性的休闲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构建长效虹吸效应,增强旅游竞争力。

  (二)乡村日益城市化,乡村风味变淡

  农村休闲旅游的关键在于"乡土味",但当前休闲旅游普遍存在过度城市化,失去乡村本色的问题。第一,乡村风味的缺失受到一些地方决策者乡村发展短视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一时的利益,赚取游客资金,无视游客消费需求,忽略项目质量,很多旅游节目形式化严重,甚至胡乱收费,过度消费乡村资源,甚至小街小贩不加管制,文化街产品造假问题突出等,导致休闲旅游过度商业化;第二,很多农村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原本自然景观被喧闹的商业氛围取代,并引入城市化的高楼大厦、人造景观、雕塑、水泥马路、商业街等,原有的乡村风情的自然景观被城市化的商业资源取代,休闲旅游变成开发商地产开发、商业开发的重要途径。农村休闲旅游是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不同地区均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独特气质,需要着手长远,体现当地农村特有的地貌特征、乡土文化、民俗风情。

  (三)旅游乱象频发,休闲旅游的声誉受到损伤

  近年来,因旅游引发的不文明、不规范事件频发,肆意破坏景区设施、旅行社强制消费、经营商贩坐地起价,甚至有旅行社和导游欺诈甚至威胁、殴打游客等事件频出,导致当地旅游声誉严重受损。第一,反映休闲旅游行业行政部门监管不力,当地旅游产业规范力度不到位。甚至很多旅游监管部门在对景区管理往往采取"民不告、官不查"的态度,导致很多乱象难以得到解决,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而游客出门旅游多抱着和气为贵态度,也进一步放纵了不法分子。第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旅行社和导游"顶风作案".随着自驾游、自主游的增加,传统的团队出行方式受到压制,很多旅行社和导游为增加游客量,以低价团购优惠吸引游客,但为保障自身收益,采取各种违法手段强迫消费;第三,农村休闲旅游缺乏引导,旅游秩序缺乏规范。很多休闲旅游尚待开发,管理团队尚未健全,游客自觉意识差,乱采乱摘,对已有生态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四)经营粗放,亟待提档升级

  目前,各地针对休闲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尚不健全,农村休闲旅游经营较为粗放,景区管理混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足,给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带来极大破坏,急需提档升级。第一,休闲旅游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户,未接受系统性、专业化训练,旅游服务意识不强,且服务数量不足,导致游客休闲旅游服务体验度不高;第二,散户经营较多,文化素质较低,经营管理较为混乱,民宿、餐饮水平和卫生管理失控,给游客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威胁;第三,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当前旅游项目和规划思路创新性不足,难以维持景区持续性经营,严重制约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休闲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强对休闲旅游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休闲旅游规划要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对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休闲旅游产业目标。休闲旅游不同于都市旅游,其总体规划要以当地乡村为北京,以田园景观、农村生活、民俗文化为旅游依托,着重与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相关产品的开发,形成游客观光旅游、学习体验、康养休闲等为主体的旅游活动;第二,形成真实且浓重的乡村风味的科学规划。休闲旅游规划必须注重乡土性,体现自然和乡土文化,挖掘乡土特产和风俗人情,避免 "去农化""去旧化"思想对休闲旅游带来破坏;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注重城乡资源融合发展。把休闲旅游规划纳入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从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出发,对产业结构进行整体部署,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最终落实到农村综合发展的目标上。

  (二)整合资源,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发展新业态

  整合当前有助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出台鼓励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政策及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等加大休闲旅游开发工作,构建"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建设格局。第一,政府要加大对休闲旅游扶持力度,包括尽快完善农村道路交通、水电安保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水土气垃圾治理等建设力度,尽快推动乡村旅游特色规划和建设;第二,给予农户、村集体等参与休闲旅游服务的个体和业主自主经营权,鼓励业主根据地区资源特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并以市场需求推动农村产品走出去;第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建设。包括丰富社会资本参与途径,扩大金融机构担保范围,增加政府融资和信贷支撑等,形成政府和市场合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三)维护农村原生态环境和文化,彰显休闲旅游乡土风味

  农村原生态环境和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要素,因此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维护农村原生态环境和文化,彰显休闲旅游乡土风味。第一,要立足村情,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先行原则,加大对乡村旅游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当地旅游管理水平[5](P137);第二,深入挖掘当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加大对当地乡土文化的保护,加强对农村居民培训,培养其文化保护自觉,并将其充分应用到休闲旅游中,使其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得以传承和保护,从而有效实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提高休闲旅游乡土味,开发中要坚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避免城市化的凑趣、堆砌,呈现农村原生态的环境和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田园生活的休闲体验度。

  (四)大力开发美食、农村手工艺品等土特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休闲旅游还要注重乡村特色产品开发,提高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第一,结合当地乡村文化,融入当地民俗和农耕体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和手工艺开发,打造主题文化景观,带动当地特色旅游商品的销售;第二,深度开发当地文化特色旅游品牌,着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邀请本土有影响力的文化专家参与规划和设计,挖掘与本土饮食相关的特色文化,推出当地特色菜系和特色小吃,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特色品牌;第三,注重乡土文化特色的挖掘以及对当地古今名人等无形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的突出本地优势,开发乡土特色产品,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以乡愁、特产抓住游客消费心理,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创新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内涵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从民俗古迹、生态观光、创意文化、科技创新、农业采摘、饮食文化等的再次创新,突破当前旅游发展瓶颈,构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休闲旅游发展的最优路径;第二,要明确旅游主题,从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内涵出发,挖掘文化底蕴,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发展旅游同时,加大对农耕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旅游主题要与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深度融合,发掘当地文化底蕴,形成独具风格的旅游主题;第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规范配套服务,提升农村居民技能培训力度和综合素质。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大政府对旅游设施投资力度,逐步完善休闲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加大农村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体系、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尽快制定农村旅游住宿、餐饮等安全等级和规范体系;加大对个体和集体从业者的强化式服务培训,提升当地农民在旅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以及创新理念的建立;突出旅游特色,树立地方品牌,尽力满足各类群体的消费需求。[6](P83)

  (六)治理旅游乱象,打造良好旅游秩序

  旅游乱象一直是制约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让游客庆幸而来,败兴而归,难以维持景区持续运营,需要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市场秩序。第一,打破区域监管壁垒,解决旅游市场"各自为政"现象。对乡村旅游客运交通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全省乃至跨省交通运营统一管理,为旅游出行提供便捷平台,推动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第二,加大对休闲旅游区旅行社统一改革或规范,避免宰客、强制消费等欺诈勒索事件的发生。通过加强对旅行社和服务网点统一管理,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和旅行自由。第三,开展导游管理改革,整治导游购物回扣乱象。完善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劳动合同规定,规范导游和游客关系,保障导游人员安全执业和合法劳动报酬的同时,保障游客旅游自主选择权。

  参考文献

  [1]蒋燕昂城乡统筹背景下合肥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2.

  [2]乔秋敏城乡- -体化背 景下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11(04) : 120-122.

  [3]刘玺成都城乡-体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研究[J]旅游理论,2013(08): 14-15.

  [4]杨英法,玲,孙秀芳现代化浪潮下古城城镇建设与古建筑文化的融合探索[J]兰州学刊, 2018(12): 75-82.

  [5]张昌威。乡村原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 2018(09) : 136-137.

  [9]秦俊丽。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一以山西为例[J].2019(01) : 76-84.

  文献来源:朱虹。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休闲旅游的机遇与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2021,(12):55-57.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第二篇: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考--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为例

  作者:施永祥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信息中心

  摘要:沧源地处云南西南边陲,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2446.4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和1个农场、95个行政村(社区)、644个自然村、917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8.85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20%.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2019年4月30日,是一个载入沧源发展史册的日子,省人民政府批准沧源佤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在经历70年的发展后,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边疆民族直过区的沧源,平稳驶入小康的快车道。本文以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刀董村实际情况入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着重从"强组织""兴队伍""壮产业""育生态""促旅游"等方面发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体化发展;协调发展;城乡融合,

  作者简介:施永祥(1986-),男,云南临沧市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学校机房、微格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维护工作。;

  基金:2020年度临沧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沧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研究"(SKXM202026);

城乡一体化.png

  刀董村地处沧源县城西边,距县城所在地12公里,国境线长4.979公里,刀董下五组地处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同时也是一个中缅边界的村庄。全村国土面积37.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24亩(水田面积690亩,旱地面积3534亩),人均耕地2.54亩;林地面积50748亩(公益林面积5947亩,商品林面积33670.5亩)人均林地面积30.57亩,森林覆盖率为89.52%.全村平均海拔为1500米,年降雨量为1900-2200毫米。全村现有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2019年末总户籍人口数432户1667人,劳动力999人,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老人137人,民族以佤族为主。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703.63万元,人均纯收入11590元,增幅9.62%,粮食总产量746万公斤,人均有粮461公斤。外出务工人员459人,外出务工总收入918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8万元。

  刀董村设1个党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6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3名;女党员14名。辖区内小学一所,有教职工7人,在校学生85人,其中在校学前教育学生36人。8个自然村均有文化活动场地,有9支文艺宣传队,有文化活动室9幢,篮球场9块;有1个标准化农村卫生室1幢85平方米,配有2名乡村医生执业。全村8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网络。2019年4月,沧源县正式脱贫摘帽出列,标志着刀董村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脱贫以后的日子,刀董村坚持新发展理念,探索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发展模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刀董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整合各种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刀董村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刀董村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步伐,把城乡合成一体共同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力推进:

  1 切实把党对乡村振兴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

  农村工作复杂多样,关键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刀董村把党建工作做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刀董村坚持以支部规范化达标与党员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夯实稳边固边基础。以自然村(村民小组)党小组为重点,推进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把刀董村党组织建成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打造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示范点。全面提升党员乡村振兴"双带"能力,采取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让"双带"能力较强的党员至少结对帮带3户以上农户;三是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培养一群爱农村,懂乡村谋振兴,在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中想建功立业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加强"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扩宽区级涉农部门和乡村干部的来源渠道。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育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的导向;四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以刀董村林下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产业以猪、鸡、羊、茶、竹子为重点,带动群众致富;五是充分利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计划"成果助推刀董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优化城乡功能布局统筹协同发展

  刀董村地处沧源勐董城边,是城市体系的一部分,目前农业仍然发展阶段,当地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和进城务工为主、乡村治理方式呈现社区萌芽状态等特征,承载着城市供水区、生态功能区、养殖基地功能、农副产品供给保障等功能,对沧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刀董乡村振兴战略主要面临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乡村规划杂乱,布局不合理,农村工作存在"卡脖子"瓶颈;乡村建设缺少总抓手,农村工作大多数还停留以亮化美化为主;农业发展单一,产业定位不清晰,主要还是以种植、养殖为主,一二三产融合度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老化以及农村环境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缺乏"造血"功能,农民增收困难;乡村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等。

  刀董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个是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另一个是解决阻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问题。要把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融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与刀董功各项事业有机统一起来,逐步统筹解决,利用郊区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推动都市农业现代化。

  3 产业发展支撑城乡一体化

  加快产业发展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刀董村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形成城乡产业分工合理、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城乡经济发展融合之路。过去几年,刀董村快速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重要的养殖基地之一。刀董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大力发展养殖,大力实施对传统养殖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低端装备,有序引导中低端业态向外转移,积极引导优势企业到刀董村产业,从而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下一步,刀董村要依托林下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采取"经济实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互助资金入股和生产设备入股,着力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滇南小耳黑猪养殖、黑山羊养殖、竹子加工、生森林蔬菜种植,中草药栽培等产业培育,由"项目"到"产业",这是一个质变和深化,力争跳出抓单个项目的阶段,更加注重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4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促乡村振兴

  刀董村下五组靠近沧源3A级景区-沧源葫芦小镇,每年都有很多有人到沧源葫芦小镇游玩,下一步县政府计划在刀董村下五组打造葫芦小镇第三期,刀董要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积极申报特色小镇建设,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刀董村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统筹全局,通过招商引资,引导相关企业与组织参与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与地方产业特色密切融合,以优化整合有效资源。此外,为确保组织发展的科学性,还应向上级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开展特色小镇试点,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与鼓励镇、村和民间组织举办各种农业、民俗旅游节事活动,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从而促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稳定发展。同时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自然黄精与城镇风貌,因此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传承的原真性与地域文化,有效整合开发小镇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将现代和传统有机结合,以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个性特征,避免特色小镇出现"千镇一面"的现象。通过建设多个人文景点的方式,建立传统农产品加工、特色工艺品制作、茶艺、佤文化元素等展示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传习馆,充分传承与展示了佤文化、茶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实现多元化融合。

  5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未来的城市未来将会是科技、高端产业、先进生产的聚集地,而乡村将会是文化、乡土、休闲的存在地。刀董村四组于2016年初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是沧源县勐董镇唯一的一个易地搬迁点,这里山川相间,绿树成荫,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平均海拔为1500米,年降雨量为1900-2200毫米,森林覆盖率为89.52%,水资源充沛,自然资源丰富。该组立足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采取原生态资源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以淳朴善良的民俗风情、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积淀,多措并举发展旅游扶贫,引领群众脱贫致富成效明显。2019年刀董村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刀董村充分依托毗邻县城和拟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葫芦小镇旅游点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村庄休闲庄园旅游,打造葫芦小镇"后花园".通过加强村基础设施和整体风貌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旅游示范村与周边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用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示范村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目前,刀董村旅游示范村正在规划建设围绕果林采摘园、农业园、休闲园、特色饮食园、特色养殖区园、探险区"六大园区"的农耕休闲旅游观光项目,主要项目建设内容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建设3个大类共20个小项的项目,总投资约2338.27万元。

  下一步刀董村将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依托葫芦小镇骑行道建设项目发展体育旅游。该骑行道主线全程14.5km,副线12.5km,骑行用时约55分钟,步行用时约3小时20分钟,全程设休息驿站1个;整条线路途经葫芦小镇,穿越山林、稻田、村寨,线路设计丰富,自然景观多样,骑行过程中既可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可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是一条集健身、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生态、自然骑行线路。骑行道的建立,在刀董村铺设了一条健身路径,拓宽了沿途村民的增收渠道,骑行的游客可以选购村民家里的土特产、可以亲自到合作社的林地里面抓土鸡、捡鸡蛋、采摘森林蔬菜,对刀董村的经济发展整体起到了带动作用,体育旅游的开发让刀董村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广。

  为持续巩固旅游扶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刀董村设有专人负责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刀董村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刀董村旅游景区质量管理制度、农村旅游监管规定等制度,确保旅游扶贫工作规范运行。刀董村从突出民族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出发,组织村民开展餐饮服务技能培训、客房服务技能培训、礼仪礼貌服务培训、民族民间歌舞乐培训、民族民间乐器培训等,不断提升村民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技巧;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制作民族特色手工织品,让旅游产品多样化,旨在把刀董村打造成吃、住、玩、休闲娱乐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寨。

  刀董村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城乡融合,依托城市力量,达到双向互动,双重发展,刀董村要通过发展旅游扶贫,让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农村社会进步奠定物质基础,现在的刀董村旅游功能日趋完善,逐步形成旅游发展惠及民生的大旅游格局,群众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让群众能真正从心底里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6 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村乡土人才

  刀董村要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培养优秀的乡土人才,优秀的乡土人才在刀董农村土生土长,他们对本地的环境资源、风土人情比较了解,实战经验丰富,可以起到一定的释放带动作用。一是摸清底数,挖掘人才。坚持将乡土人才培育工作作为刀董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村两委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支持乡土人才的发掘,积极开展乡土人才发掘专项行动。通过群众推荐、组织走访等形式,详细掌握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特色特长等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动态信息库;二是重点壮大村级后备干部。利用各组春节返乡季,组织举办茶话会、恳谈会,进行走访慰问,对愿意返乡创业任职的优秀人才,积极纳入后备干部队伍。每个组都设立乡土人才岗,安排专人对接培养,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适时补选进村"两委"班子,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三是要给乡土人才"戴帽子".即积极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激励、荣誉激励、岗位激励等,给乡土人才一定的政治地位,如将他们吸收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四是要给乡土人才"搭台子".刀董村尽可能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激励措施,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技协会、互助组等组织,让他们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通过"传、帮、带"等方式,让更多的老百姓获益。

  7 保护乡村环境,实现城乡生态融合

  刀董村地处中缅边界,这里境内气候温和,与炎热县城形成鲜明对比,这里雨量充沛、水土丰美、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雾天天气常见,形成极为壮观和朦胧的佤山云海、日出等奇美气候景观。村寨周边生态环境保存良好,自然景观优美;村寨佤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浓郁,古朴的佤族传统世代相传。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定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一是加大力度保护好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制止城市有害物体向刀董村扩散。减少在村里的污染企业,加强污染企业的环保整治;二是村里继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做好垃圾分类,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病媒生物,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创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三是保护乡村的青山绿水和传统文化特色,要留住"根"、守住"魂",一个是抓保护,建立一套长效的保障机制,推动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另一个是要注重利用好自然地理和生态优势,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深入挖掘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打响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文化艺术品牌,发展具有刀董特色的文化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张效榕。从城乡- -体化到乡村振兴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 关系演变的路径及发展趋势[J]教学与研究, 2018(08)。

  [2]朱喜群中国城乡-体化实现路径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 2014.

  [3]郑丽果城乡-体化路径的优化探索[J]经贸实践, 2018(19)。

  [4]张怀超城乡- -体化进程的阶段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

  [5]陈艳萍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分析[J]当代旅游, 2019(02)。

  [6]赵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度假旅游, 2018(05)。

  [7]马聪玲以交旅融合为突破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发展观察, 2018(14)。

  [8]孙刚印略论城乡- -体化的政策I工具选择[J]武汉学刊, 2011(01)-

  文献来源:施永祥。 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考--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147-14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