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影响国内乡村扶贫的因素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6 共596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目录】农村贫困区域扶贫开发困境探析
【第一章】 影响国内乡村扶贫的因素研究引言
【第二章】贫困和扶贫开发的理论阐述
【第三章】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概况及问题分析
【第四章】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正如阿马蒂亚·森说的:“即使世界相当富裕,但是,依旧会存在贫困和不平等的现象”①,因为受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影响,纵然处于全球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贫困的问题仍旧存在于每个国家,并且仍将存留相当久的时间。这一问题时刻都在阻碍着各国的稳定与经济增长,同时阻碍人类的发展。
  
  我国始终致力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生产,将消除贫穷问题作为奋斗的目标。当我国迈入改革开放进程后,特别自 1980 年以来,我国在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中,不断地尝试着进行有组织、大规模化的扶贫建设。
  
  当我国整体进程迈入新的世纪的时候,国务院于 2001 与 2011 年分别制定了《扶贫开发规划十年纲要》,努力落实纲要主旨内容,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在将近 600 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之中,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 17%,农民收入基本可以达到每年增长 11%,两者的增加幅度都比全国的平均水准要高。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入金额逐年呈增长趋势,10 年之间累计的资金额为 2044 亿元。
  
  中国有着将近 14 亿的人口,贫困带来的压力使得扶贫开发工作进展很艰辛,但富有成效,不但提升了自身实力,也为世界的消灭贫穷做出巨大的贡献。
  
  未来,我国为实现全民小康制定目标:在 2015 年,***总书记于演讲中指出 ,在未来的五年,我国将加大力度解决人口贫困问题,使现有标准下的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彻底脱贫,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的贫困现象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且难以消除。到 2015年底,我国还存在 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从区域上看存在 14 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我国共有 3917 个村庄不通电,严重地制约了约 380 万人口的生产生活,众多特困村民和 600 多万所乡村学校的人员都无法饮用到安全的水源。受贫困困扰的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一系列问题依旧没能有良好的解决,由此可见我国扶贫开发仍然存在着问题,要达成我国在未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一目标,必须将导致贫困的原因探究出来,并且落实政策到贫困地区,加大扶贫力度,才能真正的缓解,并且逐步的消除贫困。
  
  因此本文将会通过探究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并总结成就及通过对贫困地区作为实例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提出目前贫困地区仍存在的的贫困问题,并提出适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有利于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二)选题的意义
  
  中国扶贫开发问题历来是关乎中国经济、民生等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将我国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使全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会真正实现中国梦。
  
  我国就如何贫困问题从 1949 年建国以来就在不断进行探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博的原因,贫困地域呈现分布多且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异常艰难,非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优越,而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尤为低下,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在过去的六十多年时间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面临人口众多、贫困区域分布广的扶贫劣势,从政策到经济对贫困地区都给予了倾斜式投入,使原本上亿的贫困人口减少为几千万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全球的扶贫开发事业添砖加瓦,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同时我国随着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屹立于世界之林。
  
  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如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利用率不高,造成本应投入到扶贫项目中的资金流失,浪费了财力与资源;在贫困地区返贫现象重复率较高,本已经脱贫的人口受自身综合素质、自然灾害、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影响,会重新陷入贫困状态,即返贫,造成了脱贫成果维持时间短、扶贫工作不到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值得深思;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不能够和谐相处,不仅会导致返贫,同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们未来的生活留下了隐患。所以,我国在未来如何实现全面脱贫、全民小康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选题的意义旨在通过对几十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形成及其主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贫困地区的情况,通过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相关工作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出影响我国发展的贫困问题,总结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些许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解决贫困问题意义重大,所以这不仅仅是党和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样是学术界专家与学者特别关注的热门问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以“扶贫开发”作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期刊、博硕士论文分别有 987、818、101 篇,由此可见中国学术界专家和学者在扶贫开发问题研究上已经颇具成果,并且提出很多在世界的影响颇大的重要理论,为我国深入研究扶贫开发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贫困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概括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物质上的匮乏;二是认为贫困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贫困,同时精神方面的匮乏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虽然在所研究的领域对这两种观点的表达不尽相同,但实质上却基本相同。
  
  如童星、林闽岗认为:“贫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①。
  
  我国专家和学者研究致贫原因的相关理论有:郭伶俐认为,可以从贫困村、贫困户方面的原因进行探究;张斌 “从收入性贫困、计划生育的观念、教育的压力、疾病等 9 个方面分析农村致贫原因,以期选择最佳的扶贫模式”②;李志超、李刚从“国家政策影响、自然环境、病残、教育和贫困者自身观念五个方面解释贫困”③。就如何解决贫困的问题,我国进行了扶贫开发的相关研究。
  
  赵晓晨先分析了造成我国贫困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但是他认为导致我国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建议政府要将扶智融合进扶贫事业中;提供必要资金救济同时,对人口的文化素质起到了提升的效果,从而提高贫困人口谋生的能力,借此彻底消除我国的贫困。
  
  韩广富、王丽君对我国扶贫开发事业进行了经验的总结:当制定符合国情标准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决定以县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单元,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具体的帮扶对象”;广泛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扶贫问题方面的沟通,有助于使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更为完善。
  
  龚晓宽、王永成《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治理策略研究》认为资金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导致了本应该投入到专项扶贫项目当中的资金却出现了瞄准偏差的现象,因此仅有的财政投资却没有办法将其作用发挥在真正需要财政帮扶的贫困人口身上,带来严重的后果。
  
  王金艳、王丽君认为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仍然不足,且使用率较低,科技投入需要创新,提出由政府主导,动员社会上有生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工作中。
  
  包月英、张海永、高飞在研究时针对当前我国扶贫实施进程存在问题,如目标定位不清楚、基层政府一味追求政绩、执行政策不规范等,并且提出要对具体的被扶持者采取瞄准机制。
  
  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扶贫开发的具体措施,现总结了学者们关于我国扶贫方式的研究结果,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方式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自愿移民扶贫开发”①为主。
  
  黎娟重点突出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为我国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有关于“整村推进”的内涵、特点、作用等问题各地区看法不同,如何使“整村推进”更为完善,发挥更突出的作用,更快更好的提高效益,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值得探讨的。
  
  杨军列举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并且就“整村推进”模式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其在实践当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对我国扶贫开发中整村推进模式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任燕顺指出在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进入到新的阶段之后,有一种模式的成效非常显着,即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之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这一模式,在文中详细概述如何以参与方式进行整村推进扶贫这一模式。这篇文章研究了如何将“整村推进”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的更为突出的方法与途径。
  
  杨国涛、尚永娟在研究中“对产业化扶贫开发中的五种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对每种模式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探讨”②,最后提出实践产业化扶贫进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吕国范从资源产业扶贫的内涵出发,应该建立资源产业财政扶贫资金模式、集中连片自愿产业扶贫开发模式、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模式、旅游扶贫项目化和再生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等资源产业扶贫模式,对中原经济贫困区域提供了致富帮助。
  
  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以多方面角度对精准扶贫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后,建议进行产业化扶贫开发进程中,重视精准化扶贫工作,在贫困区域应该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对没有工作技能的农民进行培训;将扶贫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并妥善使用;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本文所探究的产业扶贫精准化为农业产业扶贫对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竺鹏在其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如果想彻底本质上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统一发展,农民自身素质就必须要提高,刻不容缓,途径就是要进行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他指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认识上尚有不足,经济来源经常呈现较不稳定态势。针对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完善相应机制等。
  
  乔巍在肯定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是我国目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之上,针对大批打工人员涌入城市之中,数量不断增多这一现实问题,通过在江苏省无锡市的实地调研,将无锡市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情况加以分析,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总结其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覃红英以湖北恩施地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恩施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研究,探究其中存在问题并且讨论了改革的策略。
  
  黄承伟运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和实证规范的两种分析的方法,对扶贫开发中的移民搬迁的做法、影响、经验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阐述,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当中的自愿移民搬迁模式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陆汉文、覃志敏将我国扶贫开发政策中的移民扶贫政策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罗列,并且对移民扶贫的发展趋势予以阐述。
  
  我国理论界对贫困、扶贫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奠定了扎实的扶贫开发理论基础。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也就贫困做以解释,如 1980 年,世界银行指出:“当某些群体没有资源去获取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是贫困状态”①。
  
  《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以收入多少作为标准界定贫困概念进行扩展与补充,在贫困概念中加入“能力”这一成分,也就是说如果缺少了某种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就为贫困。
  
  《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在原有的贫困定义基础之上创建了人类发展指数,并且在之后的每一年都会向全球进行公布。
  
  欧共体对贫困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②。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在他的《贫困的真相》这本书中对贫困做出如下释义:“贫困指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少于平均水平”①,持有这一观点的还有另外一位来自英国的着名学者汤森德,他认为如果不能具有拥有食物、参与进社会活动的情况,就为贫困。
  
  就造成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探寻,世界经济学家以经济学视角进行解释。
  
  如美国传统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陷入贫困状态,原因是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关键的问题在于资本匮乏。因此,必须要进行经济制度创新,该理论也为“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奠定了理论的依据。
  
  亚当·斯密的观点是:“中国贫穷劳动者生产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前的症候,而劳动者处饥饿状态,乃是社会急速退步的症候”②。
  
  西奥多·舒尔茨在他的着作《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③,并且提出如果想要打破这一情况,需要将新的现代生产要素加入进来。他的这一学说支持了“造血”扶贫模式,对于中国难以解决的农村贫穷的问题认识、扶贫开发对策的实施带来重要启示。
  
  以大卫·莫尔为代表的“社会职能分层学说”认为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随着变化,就需要衍生出各种位置,又因为位置不尽相同,导致社会延伸出多个分支,也就使每个人的收入、权利处于不公平的地位。这一学说认为贫困现象是在社会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群体不必为此劳神。然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贫困主体无视了,这样是与社会道德、伦理相违背的,显然在最后也不会实现他们所认为的高效率。
  
  张冉在其论文中指出“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狭隘注重物质资本投入到七八十年代向人力资本倾斜再过渡到综合扶贫战略转移的轨道”④,那么关于扶贫理论主要包括:1.促成资本的扶贫理论和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哈德罗一多玛经济增长模型”⑤,该模型重点突出发展中国家最为缺少的是资本资源,社会经济是否增长关键在于资本形成的快慢与多少。
  
  2.不平衡增长的扶贫战略。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指出,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当中,应该将本国现有的资本、资源投入到优先发展的产业,然后再用这部分产业所带动的经济效益发展其他产业。
  
  3.发展人力资本扶贫理论。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阐述了在“人力”的重要作用,“人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高“人力”的质量是发展经济予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
  
  4.非主流经济学的扶贫理论。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消除贫穷的途径方法并不是一概而论,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扶贫战略。
  
  以上理论虽有片面性,但是就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况而言,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对扶贫开发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在对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理论知识,旨在为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作理论铺垫。在探究我国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时,通过对扶贫开发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探究扶贫开发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阅读国内外有关经济学、贫困方面的相关书籍,查阅文献资料,包括与扶贫开发工作相关的论文、期刊、相关政策,丰富本文关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问题研究的文献信息与理论依据。
  
  2.实证研究法
  
  通过对具体的贫困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文件的研究,统计整合数据,以此作为数据支撑,发现目前仍存在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论文创新点
  
  通过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相关内容信息的采集与数据的整合,并予以分析,以此作为依据与支撑,探究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由点及面,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