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与实现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5929字
  摘要

        一、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观点受到了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产值快速增长,但社会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贫穷和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1].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包含:对穷人的福利改善;消除贫困、文盲和疾病;改变投入与产出结构;实现劳动人口的就业;使具备广 泛基础 的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经济发展既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还包括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福利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涵义。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很难有社会保障和福利的增加,离开经济增长而谈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和谐是不可能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说明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有两条逻辑线索可以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一条经济增长的逻辑线索是生产要素不断内生化,另一条是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高级化。生产要素内生化是指经济增长所依靠的要素种类不断增多,增加每个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经济增长。生产要素理论的演化就是将过去认为在生产中是外生变量的,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经济增长就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因素还有制度和环境等,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国家的法律、经济体制等,非正式制度有文化、习俗等。制度和环境不一样,经济增长就可能不一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有直接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土地、技术等,也有间接生产要素如制度和环境等,经济增长应该是多种生产要素参与的过程,这就是“生产要素多元论”.另一条经济增长的逻辑线索就是生产要素之间比例、配合不断高级化。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大量劳动与少量资本的配合,技术要求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因而产出较低;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大量资本与少量劳动的配合,技术要求高,因而产出较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先进技术来降低能耗、降低原材料,使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因而产出成倍增长。然而,科学技术和管理才能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要把它转变为现实源泉,使技术进步和管理才能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还需要创新制度安排和意识形态,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制度经济学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制度安排及其创新在宏观经济增长及微观经济绩 效上的影响进行分析,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客观实际。因此,经济发展首先是要素的投入量上要不断积累,这样发展才有后劲,这是经济增长第一条逻辑主线的要求。例如,东亚“四小龙”经济增长的成功在于高储蓄率和资本积累。另外,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创新管理方法;引进先进技术;对 经 济制 度和意识形态也要调整。其次,经济增长的第二条逻辑主线的要求更为重要,即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和比例,全方位考虑各种生产要素的整体协调,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运用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将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2-3].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但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处于转型阶段。根据学术界的观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如果转型顺利,经济发展会很快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果转型不顺利,社会经济发展有可能停滞很长一段时间。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转型是否成功[4-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