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放射医学论文

CT、MRI诊断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2541字
摘要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占脑血管疾病的75%左右[1].脑梗死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诱发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h内为静脉溶栓最佳时期,6h内为动脉溶栓最佳时间窗,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因此,临床应重视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CT、MRI影像学图像可表现异常,便于临床了解患者发病情况,早期干预治疗。对此,本文探讨了CT、MR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中应用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例,女性3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4.3±5.39)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9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8例;临床症状:28例偏侧乏力,6例偏瘫,9例意识障碍,12例突然昏迷,13例抽搐,8例恶心,12例发烧,5例头痛,29例瞳孔大小不一致。本组患者入院行MRI、CT影像学诊断时间均低于48h,其中31例<6h,36例6~24h,9例>24h.排除脑出血、脑梗死疾病史、精神疾病史、头颅外伤。

  1.2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仪器为Siemens SOMATOM Emotion16排螺旋CT机,辅助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脑扫描,层厚和层距均为10mm,检查期间若发现异常,对异常区域行增强扫描。MRI扫描:仪器为Siemens Magnetom AeraMRI 1.5T成像系统,序列:横轴位TI加权成像(TIWI)、横轴位T2加权成像(T2WI)、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层厚和层距分别为6mm、2mm.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统计CT、MRI检查出的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不同发病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和(χ-±S)表示,并行χ²、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梗死及病灶数目检出结果对比 76例脑梗死患者中,MRI显示72例存在脑梗死病灶,检出率为94.74%,其中41例为单发,31例为多发,病灶总数为239处;CT显示49例存在脑梗死病,检出率为64.47%,其中30例单发,19例多发,病灶总数为141处,两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发病时间检出率对比 两组对发病时间为>24h脑梗死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MRI对<6h、6~24h时间段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90.03%、97.22%均显着高于CT,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影像学检查图像 见图1-4.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有研究表明,脑梗死发病6h内是最佳动脉溶栓时间窗,早期恢复脑组织血供,避免脑梗死面积扩大,可改善疾病预后[2].大部分患者病期间伴随相关体征和神经损伤相关症状,便于临床进行初步诊断,但部分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能误诊、漏诊,影响早期溶栓治疗。以往临床常采用CT、MRI等影像学方式诊断脑梗死,评估病灶部位、严重程度,并积极予以干预治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无清晰界限;(2)脑回肿胀,呈不对称性,脑沟变浅或消失;(3)脑动脉密度增高,豆状核界限不清晰,密度减低;(4)豆状核界限不清晰,密度减低;(5)病灶呈斑片状,为稍低密度影,无清晰边缘。其中,脑梗死灰白质和豆状核分界模糊是早期脑梗死的早期敏感性指标[5].本组研究中,CT检查显示49例存在脑梗死病,检出率为64.47%,其中30例单发,19例多发,病灶总数为141处。有研究之指出,部分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CT影像学无异常,需24h内进行CT复查,提高诊断准确率。此外,有文献指出,CT扫描检查脑梗死的检出率受病灶位置、脑组织水肿程度、头颅运动伪影、扫描角度等因素的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6].

  MRI辅助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常用方案,是以脑组织缺血发生水肿为诊断基础。MRI检查影像学常表现为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局部脑沟明显变浅或消失,灰白质分界出现占位性变化;随着病情的严重性发展,TIWI趋向于更低信号[7].有文献指出,部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T1WI成像上有斑点状加强信号[8].MRI具有无创、图像质量高特点,可清晰显示颅内组织结构,对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也较高,可提高早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9].本组76例患者中,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4.74%显着高于CT64.4%,差异差异(P<0.05);MRI对<6h、6~24h时间段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90.03%、97.22%均 显 着 高 于 C T , 差 异 显 着 ( P<0.05)。国内研究表明,MRI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高于CT[10-11],侧面证实了本研究结果。但MRI的费用较高,会增加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MRI、CT均可用于早期脑梗死诊断中,但与CT相比,MRI对早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较高,便于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早期干预治疗,改善疾病预后。(表略)

  参考文献

  [1]杜飞,郭艳霞。MRI与CT在老年多 发 性 脑 梗 死 病 人 诊 断 中 的 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87-489.

  [2]郭继文,彭国球,张铁,等。早期脑梗死30例CT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9):2177-2178.

  [3]杨飞,崔书君,刘怀军,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CT、MRI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632-1635,1651

  [4]翁晓海,潘阿善,周海生,等。脑梗死继发出血的CT/MRI特征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571-572.

  [5]向永华,王波,金科,等。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2,27(1):31-35.

  [6]杨春燕,梅友泉,苏俊红,等。超急 性 期 大 面 积 脑 梗 死 的 C T诊 断 与 应 用 [ J ] . 中 国 全 科 医学,2012,15(3):344-347.

  [7]曹洋,王春。老年静止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与影像分类及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47-2148

  [8]方东光。老年与中年脑梗死患者CT和MRI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79-1280.

  [9]陈利华,耿承军,潘功茂,等。CT和MRI诊断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8):1282-1285.

  [10]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等。低场强MRI的表观弥散系数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6):445-447.

  [11]陆练军,白青科,赵振国,等。MRI界定的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发病时间窗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398-4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