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放射医学论文

口腔颌面部组织瓣修复术后放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1 共2184字
摘要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术后面部恢复的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1].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术后面部修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在肿瘤根治后行组织瓣移植术进行立即整复已不能满足患者对面部的外形与功能的高要求。现代临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方面,在组织瓣移植后在给予抗生素基础上进行放射治疗[2,3].为进一步观察口腔颌面部组织瓣修复患者术后采用放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100例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根治后行组织瓣移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析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100例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根治后行组织瓣移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所有切取的组织瓣未曾遭受过严重外伤及放射线照射,且均无潜在损伤的可能性,所有患者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排除妊娠妇女,其中54例男患者,46例女患者,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这两组。试验组50人,其中25例男患者,25位女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4.11±16.78)岁,其中口腔鳞癌患者1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8例,纤维肉瘤患者11例,恶性黑色素瘤10例,混合瘤恶变患者9例,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35例,带蒂组织瓣修复患者15例。对照组50人,其中29例男患者,21例女患者,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4.61±16.14)岁,其中口腔鳞癌患者1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11例,纤维肉瘤患者9例,恶性黑色素瘤9例,混合瘤恶变患者8例,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32例,带蒂组织瓣修复患者18例。这些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所用组织瓣对放射治疗耐受性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行组织瓣移植术进行立即整复。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的给予抗生素的方法治疗以避免术后的发炎感染等。试验组患者术后在给予抗生素基础上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时间视患者肤质及组织瓣移植面积的不同而因人而异,为2~6周,最短为10d,在5cm×7cm~8cm×10cm的放射野中进行放射照射,每次照射1.9Gy,放射总剂量40~72Gy/4~7.5周,平均56.8Gy.放射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法是进行鼻咽部和颈部的一体化的调强放射治疗,鼻咽部放射为66~76Gy/32F,颈部为65~70Gy/32F,高危预防区56~60Gy/32F,低危预防区50~52Gy/28F,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组织瓣的修复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包括组织瓣全部成活,部分坏死及全部坏死,组织瓣全部成活率即为组织瓣成活率。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近期、远期急性放射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发生率。急性放射反应包括组织瓣移植部位出现红肿充血、溃疡化脓及糜烂出血的症状。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组织瓣成活情况:对比观察,试验组患者经放射治疗后组织瓣成活率(98.00%)明显高于术后常规消炎消毒处理的对照组组织瓣成活率(68.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2.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织瓣移植部位的近期急性放射反应的发生情况;并随访一年,观察组织瓣移植部位的远期急性放射反应的发生情况。试验组患者组织瓣移植部位的急性放射反应的近期、远期发生率(6.00%、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00%、3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造釉细胞瘤及血管瘤等属于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壮年;口腔鳞癌、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及混合瘤恶变等属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属于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在经过一定的保守治疗方法后,可达到根治的目的[4,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速度快,病理变化迅速的等特点,故应在确诊后及时进行根治,以避免面部神经受到损伤麻木、疼痛及面瘫.由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生长位置的特殊性,为使患者在术后面部形态在最大程度上恢复至正常状态,因此在治疗方案上与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方案有所不同.

  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术后面部修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临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方面,在组织瓣移植后在给予抗生素基础上进行放射治疗.组织瓣移植部位出现红肿充血、溃疡化脓及糜烂出血的情况发生率的降低使患者在术后面部恢复情况良好,患者不受手术面部手术痕迹的影响,能够自信的面对术后的生活,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研究表明,试验组采取放射治疗后,组织瓣成活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组织瓣移植部位的急性放射反应的近期、远期发生率(6.00%、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00%、3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王晓军,郭俊梅,郭琦,等。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183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1):57~59.
  [2]翟沁凯,薛雷,王绪凯,等。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2):160~163.
  [3]刘曙光,艾伟健,栾修文,等。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5):2742~274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