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1 共5624字

  三、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就业法律意识“左右和决定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法律判断,引领和规范整个就业行为和职业生涯过程,既能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约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⑥。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笔者总结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就业权益意识教育。就业权益是指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权益。在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求职者的就业权益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括平等就业权、择业知情权、社会保障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技能培训的权利、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个人隐私受保护的权利等。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就业权益,才能有效地防止就业权益被肆意侵犯。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就业歧视都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意识不强就易导致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和利用,部分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2.契约意识教育。契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书、合同、合约,是双方之间同意订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民契约意识的培育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⑦。契约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平等、自愿、诚信、守约都是其应有之义。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涉及最多的契约是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也叫“三方协议”,协议一旦签订,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三方都要遵守,如果毁约或违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签订的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权利义务内容的一种协议。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大学生在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应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相对于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毕业生一定要谨慎,不可大意,对合同内容要仔细阅读,谨防“陷阱”合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双方都要履行合同约定,不得随意变更和解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以试用为名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合同中规定诸多“霸王条款”来规避用人单位责任的行为要坚决抵制。

  3.诚信意识教育。诚信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在法律上,诚实信用原则还是我国民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因其重要性,许多学者称其为“帝王条款”.对大学生而言,开展诚信意识教育首先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守法守约、信守承诺的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要如实填写自己的简历,不造假、不隐瞒,实事求地介绍自己的情况,一旦签约,就要遵守协议约定。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辩识真伪的能力,使其能够对用人单位的欺诈和违约行为及时洞察,以免上当受害。只有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意识,才能使其更加有效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维权意识教育。维权意识教育就是要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或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能够选择合法、正当的方式进行有效维权。维权的前提是要明确维权的途径和方式。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第八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对用人单位的劳动违法行为和侵权行为,大学毕业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和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和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以提起诉讼。

  5.证据意识教育。“所谓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⑧“证据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人应付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素质甚至本领。”⑨法律是最讲证据的,大学毕业生要想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具备强烈的证据意识。开展证据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主动收集、保存和运用证据的意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建立“证据说话”的思想,对用人单位的各方面情况都不要只听其言、只观其貌,要让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和证件。同时,要注意保留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或合同、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和海报,以及入职后工作中与用人单位来往的邮件,用人单位的有关授权书、工作证、工资支付凭证、考勤记录等。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能够及时举证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从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首要责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

  1.提升师资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教学水平是根本保障。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要大力提升就业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教学水平,这是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取得成功的保障。其一,要专门针对参与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制订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计划。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都已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这一专门机构,就业法制教育的师资培训也应列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计划之中。其二,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教师,优化就业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三,高校还应与校外有关单位加强合作,积极拓展师资力量,如聘请公检法机关、监狱、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来校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

  2.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育是有效方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从入学到毕业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的就业认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法律通识教育为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法律选修课集中讲授法学基础知识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公务员法、民事诉讼法、社会保险法等有关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第二个阶段是大三的职业定向阶段。这个阶段通过专题讲座、专场报告会和主题班会等途径向学生介绍高校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劳动权益保护和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突出大学生就业权益意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大四的求职择业阶段。这个阶段要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辨识就业陷阱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重点加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证据意识教育。第四个阶段是大学生离校后的初入职场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遇到问题往往自己难以解决,因此高校应有专门的学生权益维护机构或者途径,帮助毕业生解决初入职场遇到的法律问题。

  3.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是重要途径。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还有赖于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除了传统的讲授式的法制教育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是进行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法制教育基地、旁听法院劳动纠纷案件审理、参观普法场所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法律实践过程。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律主题辩论赛、法治宣传、法制影片展播等多种形式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内与课堂外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提升大学生关注法律、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进行法制宣传,开辟网上就业法律论坛、就业法律咨询服务热线等,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和服务的平台。

  4.高校辅导员是就业法制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学生与其他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成长需求。正是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这种无法替代的密切关系,使得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其他教育主体无法起到的作用。通过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同时,辅导员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法律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也能够为大学生就业维权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社会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法律素养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意义重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