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云南儿童文学中的生态文学作品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0 共7088字

  我们可以看到,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行总能震撼人的心灵, 洗涤人的灵魂,让人受其感染而改变与动物的关系,由敌对关系改变为朋友关系。即使在《斑羚飞渡》中,将斑羚逼至绝境的猎人并没有最终与斑羚们成为朋友关系,但也被斑羚们绝境自救的牺牲精神所深深震撼。 这种以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以求得种族延续的智慧和庄严场面,使猎人们的贪欲愈发显得渺小,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敬畏之心,从此能够放下猎枪,尊重动物的生命。这就是沈石溪专注于描写、刻画动物世界中动物光辉人性的缘由吧。

  四、彭鸽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力图重建人类的道德

  生长于昆明的彭鸽子, 多年与来昆明过冬的红嘴鸥相处,从了解到喜爱,从而于 1996 年创作了《红嘴鸥的寻觅》这部儿童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红嘴鸥冬天从中国北部兴凯湖迁往云南一路的所见所闻,寄托了其对善良、无私、真诚品性的追求。作者对无知和贪婪的人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给予了黄牌警告,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精神家园,重建人类美好道德,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和平相处。

  作者整篇小说以拟人手法, 从红嘴鸥的视角观察人类, 以红嘴鸥的亲身经历感受着与人的爱恨情仇,以它们的机警、聪慧和灵性明辨好人与坏人。 当他们“飞过城镇村庄时,灰顶大叔就会招呼大家飞高些飞快些。 它说,人是最聪明、最厉害,也最凶狠、狡猾残忍的动物,就是猛禽中的老鹰、雕,森林中的狮子、老虎都要躲着他们,不过也有许多知书达理的善良人,对我们红嘴鸥很友善,但经过‘文革’的动乱,人类的凶残一面似乎得到了发展, 在没有搞清他们是哪一种人时,还是闪开些好!”一路上,红嘴鸥渴望了解人类,但又惧怕着人类,它们遇到过友善的人,欢迎并给它们喂食的人, 也遇到吝啬小气不肯喂食驱赶它们的人, 还遇到很多企图猎杀它们吃肉或卖钱的人,而这种贪婪的人伴随着它们整个旅程,迫使它们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重点叙写这群红嘴鸥迁徙到昆明后与昆明人发生的一系列情感故事,以及这群红嘴鸥的来去为昆明的生态环境所带来重大影响, 深刻反思了昆明乃至我国当下的生态环境。

  红嘴鸥飞抵昆明后,发现昆明的湖泊、河流已经被严重污染,鱼虾难寻觅,食物难以满足,准备暂时在此歇息,然后考虑另觅他处。 然而就在它们驻留昆明的几日里,遇见了曾经喂食过它们的小贝姑娘---昆明一家报社的见习记者,善良而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小贝不仅自己喂食红嘴鸥,还发表文章向广大读者描述红嘴鸥缺少食物的艰难生存处境,呼吁政府部门和民众都能尽一份力量。 小贝的呼吁引起了众多有爱心的昆明人的关注,人们在喂食红嘴鸥的同时,也欣赏到红嘴鸥在翠湖上下翻飞所形成的壮美景观。 然而,这人鸥和谐相处的美景为时不长。 猎杀和过年的鞭炮声吓走了红嘴鸥,它们辗转迁到丽江的泸沽湖。 红嘴鸥的突然离去,引起了昆明人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小贝姑娘深受市领导的委托,带着春城人对红嘴鸥的思念,踏上寻觅红嘴鸥之旅。

  最终,小贝的诚心打动了红嘴鸥,红嘴鸥从泸沽湖重返昆明。

  五、湘女---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现居昆明的湘女,原名陈约红,幼时随父母从湖南来到云南, 在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多年。

  湘女的儿童文学作品均取材于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她的作品大都有一个潜在的主题指向,就是她对自然万物的尊重、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湘女的作品在追求人类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价值,陪伴着,也照耀着儿童的心灵成长之路。 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就像湘女在《男孩扎多》中借用扎多之口表达的那样:“野兽通人性哩,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你要伤害了它,它就不客气了。 ”2011 年,湘女的《湘女自然文学精品系列:大树杜鹃》出版,其中收录了湘女近十年来在自然文学方面最为优秀的作品,作品的内容题材极富特色---以云南边疆的自然景物、民情风俗、人文环境为大背景,以动物和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饱含着对顽强生命和纯美童心的赞誉。 本系列的四本作品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每本书有一个侧重点。 如《山狸猫金爪》收录的是动物小说, 主要歌颂动物在与人类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敏和勇敢;《猎人的故事》 收录的是动物故事和自然散文, 主要谴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戕害,以稍显神秘的笔法来表现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收录在《小马倌阿里》中的《白囡的龙潭》,全文几乎都是在记叙、 描写人与龙潭水乳交融的生命故事。 特别是白囡在龙潭中洗浴、嬉戏的场景,更彰显了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命和谐与美好。然而,置身在这清新、纯美、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天堂里的白囡, 却突然愁云满面, 内心涌起沉重的忧郁。这忧郁的缘由就是,山里已经频繁出现人们砍树的情景。 狼藉的树茬和“尸横遍野”被砍倒的树木,让白囡深恐青山绿水不复存在,从此再不能洗澡,生命再不能绽放光华。山养树,树养水,水养人。没有树,何来钟灵、纯净的龙潭?又何来不加粉饰却俏丽无比、润泽水灵、光彩照人的自然人呢?

  湘女在《白囡的龙潭》中,一方面是对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依存的美好生命的礼赞,一方面是对人毁坏树木、破坏自然,引发生态危机行为的强烈批判。

  我们由此可见湘女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和谐统一的, 而非对立冲突的。 湘女用绝大部分篇幅极力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显然寄寓了自己的生态理想,意在引导儿童认识到后文白囡的忧虑---由于人们的砍伐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其实就是对和谐美好的破坏, 从而加深了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批判, 以此提醒人们保卫树木和龙潭,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样收录在《小马倌阿里》中的《男孩扎多》,也表现出了湘女自觉的生态意识。一个世居拉祜山叫扎多的拉祜族男孩,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保护了动物, 使一位到拉祜山狩猎的贪欲者最终自己放弃了狩猎,逃出了山林。

  云南神奇美丽的大自然给了湘女以美的启迪和全新的体验,她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对她生活的这个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思考。 这些思考使她更加敬畏自然与生命,更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并意图唤起儿童对美丽的大自然及生活于其中的万物生灵的向往和热爱。

  由以上论述可见, 云南儿童文学作家自新时期以来就具有相当敏锐的生态意识,这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深爱着云南红土高原的作家们强烈的 “家园意识”. 进入 21 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重视, 珍惜并保护我们日益恶化的生存家园,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的责任。 2015 年 1 月19 日至 21 日,***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再次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总书记考察洱海时,叮嘱云南人民:“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 一定要珍惜。 ”他还在云南今后的发展目标上指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由此看来,云南儿童文学作家长期以来致力于生态文学作品,向儿童传递自觉的生态意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们执着于美丽、神奇、威严的大自然写作,意在警示人类收敛,培育其悲悯之情、珍重之爱、敬畏之心。 如此,人类的道德意识方能觉醒,人与自然方能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党圣元。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新世纪文论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9,(2)。
  [3]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J].温州大学学报,2010,(3)。
  [4]官晋东。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审美流向研究[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5)。
  [5]施荣华。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群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6]谭晶纯,尹朝平。传达学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J].云南日报,2015-01-2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