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潇湘文学意象在朝鲜汉诗中的体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1 共5848字

  陆游曾有诗曰: "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偶读旧稿有感》) 的确,神奇美丽的潇湘山水和人文传说共同造就了神奇多彩的潇湘文化,也为历代文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于是丰富多彩的潇湘文学意象应运而生并散发着永久的魅力。经典的潇湘文学意象有"潇湘八景""湘水""湘竹""湘妃""楚客""屈原""贾谊""桃花源""渔父""洞庭湖"等等。这些潇湘文学意象不仅成为中国古代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柳宗元、元结等钟情的抒情写意对象,也随着中朝文学、文化的交流而东传到朝鲜半岛,不仅在朝鲜的汉诗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为朝鲜汉诗增添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和内容。朝鲜汉诗中出现较多的潇湘文学意象有"潇湘八景""湘竹""湘妃""楚客"等等。

  一、朝鲜汉诗中的"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指潇湘一带的八处绝美景观,为湖南风景之冠。五代末宋初的李成(919-967 年) 始作《潇湘八景图》,但没有流传下来。百年后的宋迪(1051-1107 年) 又作《潇湘八景图》,此图成为描绘潇湘八景的经典之作。沈括《梦溪笔谈》按此图顺序作了记载: "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米芾据此画作了《潇湘八景诗》并序,开创了潇湘八景文学的传统。此后,潇湘八景又成为诗人无比青睐的题材和意象,刘禹锡、柳宗元、王夫之等都有描写八景的诗词。

  吟咏潇湘八景的诗歌传统也在朝鲜半岛得以继承和弘扬。从高丽时代(918-1392 年) 起,诗人们就开始了对潇湘八景的关注和抒写。如高丽中期诗人李仁老(1152-1220 年) 已经创作了完整的《宋迪八景图》组诗,这些诗歌名称和顺序都与宋迪的八景图一致。李仁老的忘年交李奎报(1168-1241年) 也有和友人唱和的多组八景诗,如《次韵李平章仁植虔州八景诗并序》中的《潇湘夜雨》曰: "日落江寒水暝天,夜来微雨更凄然。二妃往事君何诘,洒竹声中正好眠。"(《东国李相国集》)诗中的落日、寒水、凄然微雨几个意象已经营造了冷清的氛围,而二妃、斑竹这两个作者联想到的意象更加渲染了潇湘雨夜的凄凉。高丽末期的李齐贤(1287-1367 年)不仅有《潇湘八景诗》,还创作了长短句《巫山一段云·潇湘八景》,如其中的《烟寺暮钟》曰: "楚甸秋霖卷,湘岑暮霭浓,一舂容罢一舂容,何许日沉钟。

  摇月传空谷,随风度远峰,溪桥有客倚寒筇,一径入云松。"(《益斋乱藁》) 作者选取了秋雨、山峦、暮霭、钟声、溪桥、旅人、寒筇这一组意象来表现"烟寺暮钟"这一景象,构图清晰,动静结合,意境完美。到了朝鲜朝(1392-1910 年) ,更多诗人以潇湘八景为意象作诗,郑希良、李荇、金弘郁、尹推、李光庭、郑宗鲁、赵亨道等人都有或五言或七言、或绝句或律诗的《潇湘八景诗》。如李荇(1478-1534 年) 的《平沙落雁》曰: "非无稻粱谋,恐有矰弋加。举群一饥忍,双双下平沙。沙际少人行,暮雨响蒹葭。相呼复冥飞,云水真吾家。"(《容斋集》)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落于平沙的双雁,它们忍饥挨饿,还得提防矰弋的射杀,处境十分危险。而在雁落的背景中,暮雨和蒹葭两个意象又给平沙落雁的情景平添了几许哀婉和迷离。

  另有些朝鲜诗人虽然没有创作出潇湘八景的组诗,但在某些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引进了八景的意象或者只为某一景题诗。如高丽中后期诗人林椿(生卒年不详) 的《游密州书事》曰: "残霞望滕阁,夜雨听潇湘。"(《西河集》) 此句引进了"潇湘夜雨"的意象。李谷的《题江天暮雪图》曰: "九陌红尘午日烘,闭门看画意无穷。何时着我孤舟去,独钓江天暮雪中。"(《稼亭集》) 诗人据图画生发诗情,表达了对"江天暮雪"意象所营造的静谧、悠远意境的向往。

  在众多的《潇湘八景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有落日、残月、云霞、夜雨、江雪、寒水、落雁、斑竹、芦苇(花) 、钟声、归帆、孤舟、渔翁、旅人等。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将潇湘八景描绘得神奇美丽,表现了绝妙的意境,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孤寂、思乡、愁苦、忧虑等各种情感。

  二、朝鲜汉诗中的"湘妃"和"湘竹"

  "湘妃"和"湘竹"源于舜帝与二妃的故事。舜帝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至湘水,闻夫死而痛哭,泪水洒落在竹上,使竹上结满了斑点。于是"湘妃""湘竹"或"斑竹"便成为诗人常用的意象。

  屈原、刘向、阮籍、李贺、温庭筠等诗人都有此类诗作。而包含了"湘妃""斑竹"意象的朝鲜汉诗也不计其数。诗人咏湘妃和斑竹的意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有感于传说,以诗歌演绎故事,以故事渲染情境。在朝鲜诗人吟咏湘妃、斑竹意象的诗歌中,这一类所占比重最大。河沆(1538-1590 年) 的七言绝句《斑竹》曰: "云断苍梧泣帝游,湘娥永结古今愁。

  泪痕点入千竿骨,枝上斑斑度几秋。"(《觉斋集》) 作者仅用28 字演绎了这个凄美的故事,其中忧愁、哭泣的湘妃形象和泪洒青竹的情景令人动容。李达(1539-1618 年) 的古诗《斑竹怨》曰: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余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荪谷诗集》) 诗歌除了写湘妃和斑竹,还以九嶷庙、苍梧山、落日和江水来渲染悲凉气氛,增加了感染力。诗人金麟厚有诗《斑竹词》(又名《哀二妃词》) 两首,更是将湘妃故事演绎得细致、感人。诗曰:

  重瞳一驾去不返,九疑惨淡横苍茫。

  哀哉二妃独奈何,追之不及空断肠。

  啼将血泪向青天,一行二行千万行。

  风吹余点洒长林,林外白日寒无光。

  居然绿竹失旧容,玳瑁忽换青琳琅。

  鬼啸猿啼万万古,一脉幽冤此中藏。

  陈根生笋笋成竹,斑斑尽带双涕滂。

  相随九泉未可知,愁云冷雨迷沅湘。

  山崩水绝怨不灭,至今彷佛芙蓉裳。
  
  (《河西集》)苍梧云晩九疑高,沅水荡汨连清湘。

  重瞳孤坟不知处,冀都漠漠天一方。

  羲和竟未返南辕,攀呼不及悲英皇。

  相将反袂致幽冤,哭声直上干穹苍。

  泪竭身枯血染竹,哀魂万古空徊徨。

  修林萧瑟烟雨昏,二十五弦声抑扬。

  骚人渔子到江上,恻耳酸骨摧心肠。

  悲风飒飒白猿啼,天长地久终茫茫。

  无情唯有水东流,二妃怨恨谁短长。

  (《河西集》)诗中最主要的意象是娥皇、女英二妃,她们怀着对舜帝的思念和担忧追至湘水之滨,无奈地呼号、悲啼,声声血泪,"泪竭身枯血染竹",殉情后她们的哀魂永远悲泣、徘徊在潇湘,让后世来此的文人、渔父都为之肝肠寸断。作者没有单纯叙述故事,而是饱含同情,仿佛置身其中,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惨白的太阳、愁云、冷雨、血痕点点的斑竹、萧瑟的竹林等意象和景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哀婉动人,情景气氛更凄凉惨淡。

  其二,借湘妃、斑竹意象表达愁苦情怀。不少朝鲜诗人不仅演绎湘妃故事,更是将自己融入湘妃故事的情景之中,借此表达自己的失意、孤独、病痛、思乡等愁苦情怀。如刘希庆(1545-1636 年) 的《南行》曰: "远远辞京口,遥遥入楚云。残河天欲曙,列宿夜犹分。竹染湘妃泪,江沉屈子魂。南来孤客耳,那忍子规闻。"(《村隐集》) 很显然,诗人连夜南行,是一次并不愉快的旅行。夜色中诗人联想起悲苦的湘妃、泪染的斑竹,还想到了沉江的屈原,而这些意象更让诗人感到孤苦无助。尹元举(1601-1672年) 的古诗《斑竹枝》曰: "斑竹枝斑竹枝,万行泪千竿血。苍梧云尽古木愁,一曲瑶瑟潇湘月。竹枝血何时移,千载空余楚客悲。"(《龙西集》) 诗中没有直接出现湘妃意象,而是借"湘灵鼓瑟"这个情节让湘妃隐约其中,那水边的斑竹、潇湘的冷月和幽怨的琴声都表达或渲染了湘妃对舜帝的思慕和缅怀之情,而哀怨的湘妃形象也因此清晰起来。最后的"楚客"可能是作者自己,抑或另有其人,总之是有感于这个哀伤故事的悲苦之人,他为湘妃而悲,也借湘妃表达自己的悲情。沈攸(1620-1688 年) 的《晓雨翻江,病枕不寐,闻舟人相语》是借助湘妃、斑竹故事表达自己失意情绪的代表作,其诗曰:

  夜色浑似潇湘雨,江渚独欠斑竹树。

  寒声飒飒菰蒲鸣,楚客落帆依南浦。

  试问湘灵鼓瑟弦,几送风雨鱼龙舞。

  休文瘦尽病未眠,枕席爽添风水响。

  击节南华秋水篇,漭沆但觉江之广。

  暝踏孤舟何处翁,独自持竿未张网。

  犹能得隽换酒否,去晒渔蓑朝日朗。

  (《梧滩集》)诗人于病痛中乘船远行,夜不能眠,偶听得舟人细语,于是有感而发。虽然此处不是潇湘,也没有湘妃、斑竹,但诗人的思绪却飞到了南楚,飞到了湘水之滨,听到了湘妃鼓瑟,感受到了那种刻骨的相思。

  从诗歌结尾处诗人所向往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渔翁生活可知,他此时并不如意,所以才借湘妃故事表达自己难以释然的愁苦情怀。

  湘妃的结局已经无法改变,于是如屈原这样浪漫的诗人就将死去的湘妃幻化成湘水的女神,让她们在另一个世界中永生。朝鲜的一些诗人也受到启发,将湘妃安置于美好的仙境中。诗人李明汉(1595-1645年) 在一次酒醉后来到了仙境,这里"金波荡漾光有无,横空素月明如洗。湘妃汉女争出迎,贝阙琼宫迷眼底。"(《白洲集·醉时行》) 金烋(1597-1638 年) 十六岁曾作一首《仙人夜游曲》,在蓬莱仙境,"瑶姬玉盘荐琼脯,湘妃宝瑟姮娥舞。醉翻王母掌中杯,白玉楼中归兴催。"(《敬窝集》) 在这里,湘妃与嫦娥、王母在一起,尽情歌舞宴饮,没有丝毫的不愉快。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湘妃死后世界的美好想象。

  三、朝鲜汉诗中的"楚客"

  "楚客"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潇湘文学意象,主要有三种含义: 其一,特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被流放到楚地,后在湖南投汨罗江而死,故有楚客之称。如"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李商隐《九日》) 其二,被贬谪路过湘水的人,如"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其三,泛指客居他乡之人,如"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在朝鲜汉诗中,"楚客"也是经常出现的意象,有些"楚客"指屈原,更多则指客居他乡的失意者。

  首先,特指屈原。在众多中国诗人中,屈原在朝鲜诗人心目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他们既欣赏屈原的浪漫诗篇,也崇拜屈原的伟大人格,更感伤于屈原的不幸遭遇,如崔锡恒(1654-1724 年) 的《吴楚八咏·屈原》曰: "湘山漠漠水沉沉,怀石孤臣怨许深。

  肯惜枯形葬鱼腹,只期忠悃格王心。当时不奈椒兰妬,旷世非无鵩鸟吟。千载遗词泻哀怨,几教骚客泪盈襟。"(《损窝遗稿》) 可见,屈原已经化作朝鲜汉诗中不朽的"楚客"意象。诗人沈攸就是屈原的崇拜者,其《楚客词》云: "清湘落木洞庭波,楚国骚人哀怨多。兰佩独醒何太苦,不如沽酒听渔歌。"(《梧滩集》) 《天中日,再迭前韵》再写屈原: "楚客幽兰佩,吴娃白苎袍。独醒谁有问,竞渡若争豪。哀怨沅湘咽,离骚日月高。粽香赐朝士,天上隔官曹。五月江南曲,伤心在楚乡。饭筒怜屈子,宫帖忆欧阳。独吊三湘怨,孤臣两鬓霜。天时看冉冉,引酌泛蒲香。"
  
  (《梧滩集》) 两首诗都以潇湘为背景,以"怨"字为感情基调,使读者再次看见了行吟泽畔、"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无奈。洪世泰(1653-1725 年) 对屈原的经历和楚怀王入武关的那段历史深有感触,其《读屈原传》诗曰: "楚客怀沙去不还,江南秋色满湘山。至今有恨藏鱼腹,万里君王入武关。"(《柳下集》) 当初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赴武关与秦王会面,结果被囚禁而客死他乡。屈原被流放,听到怀王死信而怀沙沉江。洪世泰对这一君一臣的遭遇十分遗憾和痛恨。诗歌虽短,但潇湘秋色中的楚客屈原意象却十分鲜明,也同样引起了读者对那段历史的慨叹。另外,朝鲜诗人引楚客屈原入诗的目的和情感基本一致,如以下诗句: "伤心楚客江潭上,漫把离骚吊国殇。"(张维《谿谷集·哀金将军应河》)"吴宫火起燕巢燃,楚客亦放湘江边。"(申钦《象村稿·放歌行》) "恸哭燕臣怨,离骚楚客悲。"(姜锡圭《聱齖斋集·赠别李奉事子夏谪固城》)其次,客居他乡的失意者。屈原之后,又有贾谊、刘禹锡等被贬经过潇湘,于是他们也成为后代文学中的"楚客"意象。而诗人们在广泛运用"楚客"这一意象时不断扩大其范围,以致将所有客居他乡而不得意之人皆称为"楚客".而值得关注的是,深受潇湘文化濡染的朝鲜诗人更愿意塑造"楚客"意象来表达客居他乡者的失意情怀。申晸(1628-1687 年) 的《月夜听雁》曰: "霜天吹角月如钩,楚客悲秋已白头。
  
  何事断鸿来远塞,一声惊起故园愁。"(《汾厓遗稿》) 裴龙吉(1556-1609 年) 的《醉后次韵》曰: "入夜秋堂静,惟闻蟋蟀喧。西风更萧瑟,楚客正烦冤。"(《琴易堂集》) 这两首小诗都抒发了楚客悲秋思乡的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想象: 漫漫秋夜月如钩,思乡的白头楚客难以入眠,静夜中的雁鸣和蟋蟀的鸣叫激起了楚客的烦闷和乡情。诗中有画面有声音,"楚客"意象清晰可见,楚客情怀真切可感。和以上两位诗人相比,朴长远(1612-1671 年)这位楚客的境况更为凄凉,乡愁更加浓重。他客居南方期间的《书怀》诗曰: "岁暮穷阴楚客愁,瘴江风俗与淹留。已同病鹤心犹在,不听啼猿泪自流。数纸家书传岂易,九重天意问何由。香烟一穗清无梦,梦着应寻旧水丘。"(《久堂集》) 远离故土,家书难通,岁暮天晚,楚客无眠。诗人归日无期,只有期盼梦回故乡了。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楚客泪自流,读者也难免为之动容。可以说,朝鲜朝的政治特征与当时的中国很相似,所以文人士子们被贬谪流放或外任的很多,政治失意又远离家乡亲人,楚客情怀在所难免。

  朝鲜诗人大力抒写潇湘,自然与潇湘的美丽山水有关,如吴道一(1645-1703 年) 与友人谈论中国行程云: "又问自南来时道途艰楚之状,答云间关万里,十生九死; 而路过潇湘洞庭诸胜处,差可幸也。"(《丙寅燕行日乘》)[1]504而朝鲜诗人多数没有到过潇湘,却能够在诗中出神入化地抒写潇湘文学意象,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从以上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可知,朝鲜诗人在诗歌中塑造潇湘文学意象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及政治原因。潇湘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是绘画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是远离政治中心、适合文人雅士隐居的佳境,也是自伤身世、怨情、贬谪、仕途失意、相思、伤心、思乡的愁苦之地。这里流传的神话故事、文人传说以及潇湘文学的主旨都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文精神,即"无论是湘妃之泣、屈原之怨,还是杜甫、柳宗元等潇湘过客的愁懑与执着,往往在落拓思归的潇湘话语中显现出骚怨精神的本色"[2]52.骚怨精神与儒家的怨刺传统一脉相承,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和积极入世的独特品质,而"朝鲜文人们在接受与批评中国文学作品时,更以儒家之道为最高标准"[3]158.所以这种骚怨精神也传到了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朝鲜半岛,深受那里富有中国文化情结的文人的青睐。因此,朝鲜诗人抒写潇湘意象也是对骚怨、怨刺传统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吴道一。 西坡集[C]. 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 韩国文集丛刊(第 152 辑) [A],1995.
  [2] 翟满桂。 潇湘话语下的柳宗元与杜甫[J]. 中国文学研究,2007,(4) .
  [3] 曹春茹。 朝鲜文人对明代文学接受与批评的儒学化特色[J]. 外国文学研究,2014,(4)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