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与城镇化关系研究模型及假设提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2 共7197字

  第 3 章 研究模型及假设提出

  3.1 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

  3.1.1 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机制分析。

  前文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哪些条件。

  那么这些条件又是如何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呢?下面我们做以具体分析。

  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相互促进,例如当前的行业网站与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互动发展的态势,如全球纺织网以绍兴轻纺产业集群为基础、全球五金网以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基础、"金蚕网"以嘉兴茧丝绸产业集群为基础等[22].但是,限于本文研究的问题,我们仅探讨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机制。

  前文对电子商务定义的总结中提到,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最重要的是人、工具和信息。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通俗来讲就是:人们通过使用电子商务中的先进技术,调动电子商务中的资源整合平台、融资平台、营销平台作用于产业集群,以此促进集群内的资源整合、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增强集群融资能力,为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提供支撑。

  1. 电子商务能够促进集群内的资源整合。

  集群内企业生产要素、运力资源等相对集中,比集群外企业更有优势,其协调性也更强。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解决好内部升级,只有内部资源合理有序,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而要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各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业务协同和整合,离不开电子商务的有效利用,现今 ERP 系统、SAP 系统等企业管理软件的运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支撑产业链中的生产、分销及售后服务等的高效运作,大大缩短了交货周期、提高了库存周转能力、降低了客户响应时间。例如在浙江嘉兴蚕茧丝绸产业集群上建立的"金蚕网"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通过建立第三方配送中心实现了电子商务一体化运作,能够实现准时化采购。这种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供应商及生产商双方的成本,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2. 电子商务能够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电子商务是对传统贸易方式以及经济活动的颠覆,它打破了企业规模以及时空的限制,提供了更加平等的竞争平台。主要体现在:小企业自主开拓自己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例如,嵊州产业集群率先"上网"应对金融危机。嵊州市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低成本地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其优势明显,其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超过 15%,同时,企业也通过电子商务,在转变市场的开拓方式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3].来自《社会与行为科学》的一份调查报告同样显示,采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其交易额及货物周转率比传统企业要高,在金融危机中的市场份额扩大,并且其交易水平也更加稳定[24].

  3. 电子商务能够开发产业集群的融资潜力。

  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担保及信誉保障机制,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给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然而,集群中的企业有着独特的信用优势,它们以相互之间的承诺、信任以及相互利益关系为基础,如果能利用好这一优势将会对借贷双方都产生积极地影响。电子商务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建设银行与阿里联合推出了"网络联保"政策,中小企业形成联保共同体,相互协商一致做出愿意承担共同体内责任、风险、义务,分享权利与承诺,这样,此共同体便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模式地优点便是:不需要任何抵押,只需要以之前在阿里平台上交易的诚信积分为基础,以时间为维度的诚信积分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此模式能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先交款后发货的模式,也使得电商经营者没有流动资金压力,能将更多地精力放在企业发展之上。例如,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减少了茶生产、交易的许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因而更带动了消费者对铁观音的需求。由电商合作社牵头组织生产合作社,直接给茶农现款,由于没有流动资金压力,出价高又不欠款,茶农们纷纷加入生产合作社,促进了新型农业的发展。

  3.1.2 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假设。

  通过上文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同样为产业集群的内部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目前的研究多是对其发展的测度或者是对顾客满意度调查的题项,没有能够体现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相互关系的问卷设计,本文考虑到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商业模式的不可分割性,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很难说电子商务具体的哪个要素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因而,我们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整体,参考 Ghosh 的主要观点,选择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信息整合能力、电子交易能力以及网络沟通能力作为标准来衡量促进效果。

  韦宏[25](2014)通过对苏州休闲农业产业品牌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有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提出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陶安[26]等(2014)通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珠三角集群内 300 家中小企业进行研究,得出集群内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能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提升集群竞争优势。毛园芳[27](2010)从生产要素、市场条件、集群企业协作与竞争三个维度,基于要素视角,通过对多案例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有助于产业集群快速响应市场、扩大市场容量、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知识在集群内的溢出和传播,提升集群企业协作水平与竞争强度。张国栋(2009)使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三大产业的产业内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产业素质的影响,得出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影响显着的结论。综合以上文献以及本文对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电子商务对产业集群存在促进作用具体来讲,电子商务加快了产业布局的改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电子商务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是拓展了企业的布局范围,二是强化了原有特色产业布局。与电子商务关系最紧密的就是物流业,物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线下配送的实体交易过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物流业的发展也不断壮大,行业的规模效应,使得分摊到各产品上的运输成本降低,各企业的选址不再将靠近消费地的一线城市作为首要的建设依据,转而向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低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大大开拓了企业的建设空间。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强化了各地区的优势产业的布局。例如"淘宝特色中国"项目,该项目由政府、淘宝网及运营商三方联合,当地政府为食品安全作保并对相关产业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淘宝为交易做平台,运营商负责做好销售和推广服务,该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用土特产撬动用户对农产品的蓬勃需求。

  此外,制造业方面,推出"在线产业带",由地方政府、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服务商以及地方企业四方联合组成,截至 2014 年 3 月此类产业带一共有 101 个,覆盖省份广,包括浙江、广东、江苏等 19 个省市,产品种类丰富,包含服装、母婴、数码、食品、百货、机械、原材料等 16 大类产品,所有这些在线产业带都是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为基础,并且更加强化产业的生产销售能力,这些产业带对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塑电子商务产业链等起到了重要作用[28].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 电子商务对产业布局存在促进作用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促进产业融合、渗透。电子商务为农产品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农产品不光有更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更新的销售模式,例如,淘宝联合安徽省绩溪县的"聚土地"模式:

  在该模式下,买家可以免费到当地住宿旅行,每月还可以收到土地产出的有机蔬菜水果;卖家通过土地流转、返聘务工和提供农家乐餐饮的方式,农民每亩增收达 2000 余元,卖家的耕种热情也大大提高[23];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结合,减少了生产、销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了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的形成,推动了柔性化生产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服务业做支撑,在线交易发展迅速,带动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填补市场空缺,激活金融体系,网络征信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物流、代运营、培训等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业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电子商务也促进了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各产业的生产效率,以金融业为例,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基础提供平台,将处于信息不对称中的各方结合,让资金流动,投到新农业发展中,消费者获得特色农产品,投资人获得更多的投资渠道,资金从房地产或股票中拉出,投到实体农业中;淘宝的退费险通过核算出相应模型,把风险覆盖掉,最终使得消费者、商户、平台、保险公司都满意,这就是金融、物流相融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存在促进作用
  
  3.2 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

  3.2.1 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分析。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城镇化进程的历史表明,产业集群演变与区域城镇化存在互动机制。一方面,城镇化的变化受到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的影响,区域城镇化会呈现不同的地域模式;另一方面,城镇化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变具有促进作用。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都有研究,如斯科特[32]等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力关系,仇保兴[29](2004)、何静(2004)、徐维祥(2009)、王淑英(2009)等验证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城镇形成的动力来源于信息、技术的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会由产业集群对相应企业产生。对此,埃德温?米尔斯和布鲁斯?汉密尔顿的城市形成模型是最好的概括。他们认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自产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其集聚的过程。两位假设规模经济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这样,经济活动主体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30].而这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降低交通带来的时间、经济成本会选择在工作地附近定居,这样会造成人口的集中,接着带来需求的集中,在需求的拉动下,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也会在附近集中。这些集聚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这种效应被成为集聚效应。此效应甚至会进一步吸引与最初经济活动无关的人口的进一步集聚,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演进[31].

  尽管如前文所述,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概括来讲,城镇化主要包括人口的城镇化、空间结构的城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来讲,产业集群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人口转移角度。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江涛(2001)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中小企业的集聚效应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和区域性分割的约束的结论,集聚效应实现了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随企业迁移进城,城镇高技能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目的。从电子商务带来的产业集群来讲,电子商务带动物流发展需要大批从业者到城市以使物流高效运作,也使得有技术的大学生、在外务工者返乡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新的产业群。张炳申(2003)以广东省中小企业集聚为例,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就业乘数效应,得出产业集群扩充了就业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化,对竞争性就业机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鲁德银等(2007)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将湖北与浙苏粤鲁对比研究发现,浙苏粤鲁由于有较多的乡镇企业,能为外来劳动者提供的报酬较高,也有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其集聚力比湖北小城镇高,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产业、户籍、公平就业、土地等的各项政策也都会影响小城镇的集聚力。徐维祥等(2004)通过对浙江省城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为浙江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2. 空间结构变化角度。

  城镇化伴随着土地的城镇化,医疗、住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兴建。徐泽等(2005)认为城镇职能的差异化会伴随着企业从"地理集聚"向"企业集群"的演化而不断显现,此种演化,一方面会增强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会带动城镇空间结构向"开放网络+专业节点"的变化,所以说,把握集群内在规律,加强支持引导,合理调整城镇空间结构是地方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徐维祥(2005)对浙江省城镇化的实证分析表明,特色工业园区和块状经济促进了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及环境污染的集中整治水平。

  3. 生产生活变化角度。

  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生产方式方面,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集群内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服务成本等降低,此外,产业集群也会带来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集群内企业更容易形成相互交流、技术信息共享的氛围。工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咨询、财务、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也需要运输、商业、餐饮等行业发展,所以产业集群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改变原有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城镇化的发展。仇保兴(2001)通过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关系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徐维祥(2005)对浙江省城镇化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相互升级。

  从生活方式的变化来讲,产业集群带来人口转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的本质也体现为城乡差别消失、城乡文明共建。方振辉(2009)的研究得出城镇化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带动消费的升级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能促进产业的升级并扩大市场需求。吕景春等(2011)认为要扩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方面的消费,需要从消除限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入手,培育内需导向型经济,创造多元需求,产生多重效应。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极大拉动内需,使得新常态下的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假设。

  张贵先[32](2012)在用系统动力学分析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重庆的经济现实,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建议。丛瑞雪[33](2012)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农业产业集群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的分析,表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会从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综合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指出科技创新是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和相对完善的非正式组织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徐维祥(2005)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总结了基于专业市场、民本块状经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于金蕾[34](2013)以辽宁省为例,说明了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优化城镇的空间结构。

  郭元曦[35](2013)分析论述了城镇化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并且产业集群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产业集群能通过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城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并通过河南省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证。

  综合以上文献来看,它们关于产业集群对城镇化作用的分析,都包括人口以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两个方面。关于城镇人口,主要是受国家户籍政策的影响,但是这样单纯户籍影响的城镇人口是不全面的,并不是城镇化的根本目的,重要的是保证城镇人口以及转变为城镇人口的人民就业。关于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前文指出城镇化包括实体变化和精神变化两大过程:实体变化主要是就业数量及质量的变化,精神变化主要是指消费方式、习惯、观念等精神变化;同时,产业集群也会对实体与精神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物质实体以及文化生活等精神实体)产生影响。概括一下就是,产业集群会对就业、消费、公共服务等起到推动作用,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H4: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存在促进作用就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两个方面而言,提出以下假设:

  H5:产业布局对就业存在促进作用H6:产业布局对消费方式存在促进作用H7:产业布局对公共服务存在促进作用H8:产业结构对就业存在促进作用H9:产业结构对消费方式存在促进作用H10:产业结构对公共服务存在促进作用3.3 电子商务促进城镇化。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缩小城乡二元鸿沟,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36].因此,研究电子化商务助推城镇化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进国家整体的城镇化进程。

  电子商务、城镇化作为两个的独立的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存在,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是近两年的事:葛殊(2013)从消费能力提升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电子商务与城镇化的关系,认为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更多就业,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提供平台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增加消费便利性从而使整体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李全喜[37](2014)以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归纳并总结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并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侧重点。陈倩等(2014)分析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从统筹协调、转型升级、生态文明以及集聚紧凑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城镇化蕴含重要意义是创造需求,城镇地区人口集聚,带来需求集聚,消费需求进一步拉动了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完善及服务业的发展,也就是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城镇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使得其交易市场自我完善,最终形成了城镇不同于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2].因此,本文从电子商务对消费方式影响的角度来探讨,电子商务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受到落后市场经济的束缚,居民消费保守,消费方式及结构单一。而电子商务则提供了新的市场,产品类目丰富,拥有更强大的比价系统以及更优惠的价格,购物便利,使得城乡消费观念趋同。其次,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使得人们能在该平台上自由获得职业信息,非农业收入增加,消费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最后,电子商务的消费方式,提升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不仅会购买有价格优惠的物品,而且会突破地理限制购买当地稀缺的产品。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1:电子商务对消费方式存在促进作用3.4 研究模型与假设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