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12 共3441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视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影视作品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画面已经日趋清晰、逼真,声音的运用也更加注重真实效果和听觉感受.可以说影视艺术的不断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但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在电影或电视制作中,画面和声音,只有相互协调、巧妙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所以画面和声音的剪辑工作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灵魂的两要素.要灵活巧妙地运用两者的关系,就必须对其最初的状态进行一个了解掌握,即声音包含有哪些?画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性?音画之间又是如何处理的?

  一、影视艺术中的声音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是与画面共同构筑屏幕形象的艺术形态.在目前主流的划分方式中,又可以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

  首先,人声最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表意.在影视艺术的声音表达中,人声是最主要,也是最积极,信息量最丰富的构成主体.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片的语言画外音共51 处,总长度 21 分 48 秒,占全片长度(142 分钟)的 4%,相当于每 2 分钟就出现一次画外音.完整地展现了雷德在险恶的监狱环境中,难以表露的内心动态.

  其次,音响,可以概括为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一切声音形态(自然与非自然),还包括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音响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在对"身临其境"感受的逼真还原上,甚至要超出真实环境中人耳可辨识的层次与细节.同时,音响不仅是对场景声的还原,更是创作者创作思维的延伸传达,甚至还能够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如《变形金刚》系列等一大批动作、科幻影片,在听觉感受上,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神经,使整个场景更加震撼、逼真.

  最后,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才能增添视听的美感.尤其是在音乐剧、歌舞剧等特殊的电影形式中,音乐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在音画结合上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音画统一,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2)音画矛盾,包括音画对比.国内如"杜氏银河"风格系列电影的配乐《枪火》、《文雀》等;国外如《泰坦尼克号》、《与狼共舞》、宫崎骏系列动画电影等.

  二、影视艺术中的画面

  影视画面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的感光胶片(电影)或磁带(电视)上最后在银幕(电影)或屏幕(电视)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影视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心理 、生活特征,将一个二度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

  首先,影视画面具有再现性.影视画面可以是对现实与未来时空的一种再现.它来自于对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的记录以及未来时空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影像在再现现实与未来时,比任何其他艺术载体都更具逼真性.《蜘蛛侠》系列电影首先使用 4K 技术,《阿凡达》引领 3D 潮流,《变形金刚》系列 IMX 超大的画幅的使用,都使得画面信息更加丰富,在动态范围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这就是 3D 电影摄像机使用了 4K 分辨率传感器后展现了每帧画面的超高精细度,使每个场景的再现更加的逼真.

  其次,影视画面具有表现性.影视画面又并不只是对现实物像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重新建构,是影视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作出的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阐释.早在 2008 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影片《返老还童》就利用了数码扫描人脸的各种表情,使布拉德皮特老年的 CG(数码化)人头以假乱真的视效.再有就是近几年来 3D 拍摄制作,使画面效果如幻如梦、栩栩如生,例如最早采用 3D 技术的《阿凡达》,以及之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加勒比海盗》等的视效制作都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三、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关系

  (一)声与画的同步

  声与画之间的同步是观众对于影视作品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也是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影视艺术最初诞生的时期,就出现了这个概念,同时也是创作者所追求的和观众所期盼的.这样的声画形式和人们的视听心理相符合,当人们在屏幕上看到两个人在谈话时,往往就会希望知道其说话的内容,当玻璃杯掉到地上摔碎就会联想到摔碎的声音,如果没有这些同步的声音,那么画面就会缺乏真实感,导致感染力缺失.在这里声音对画面所提供的视觉内容进行了强化.进一步地烘托、渲染了画面,并能发挥出解说画面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之中,或许有部分地方声画没有做到同步,但是也不会对影视作品的效果产生影响,观众通常也不会发觉.同步是当摄影机对着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而且听到一个背向摄影机的角色在大声叫喊的时候,声画同步就不需要那么严密,可以出现不相同步的声音.而当影片的画面和摄像机之间处于平行位置时,所有的发生物体都在摄像机的机位前,此时画面动作就必须要和对白的音轨完全吻合,如果有超过半数的误差就会对这个镜头的成效带来影响.如果是在动画之中,其配音与口型是否对应更是至关重要.要让所绘制出的卡通人物的口型和配音之间完全吻合,这是一个相当严格的程序.在影片之中声画同步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形式,如果同步上存在较大误差,那么就会让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大幅度的下降,如果同步使用的不够细致也会导致画面的寓意和声音所要表达的效果相差很远.

  (二)声与画的融合

  声与画的融合要求画面中所展现出来的视像和其所发出来的声音能在时间之上相吻合一致,也即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声音是画面之中的人或者物体、环境所产生出来的.不管是在情绪之上还是在节奏之上,需要保持基本一致或者是完全吻合.让声音来加强画面的真实感,让画面来提供声音发出的声源,使得声音让画面具有可听性,画面中的形象让声音具备有可见性.因为声音和画面的形象是同时对观众的感官产生作用的,能够让观众的心理产生视听联觉的反应,这就能够让不同的感觉印象之间实现相互渗透,对影视作品的逼真性与可信性进行强化.让观众能够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度加深.在当前,声与画的融合是影视作品之中使用的最为普遍、最多的一种审美创造手段.

  (三)声与画的分离

  这种关系主要是指影视作品之中的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相互分离,也就是声音并不是画面之中的人或者物体、或者环境所产生.这样的声音基本都是用画外音的形式来出现的.声与画的分离表明了声音和形象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利用分离的形式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形成统一,并以此来单独的承担起更多的审美创造的任务.

  (四)声画对位

  这个概念最初是爱森斯坦和雷纳·克莱尔等着名的导演在有声电影产生之初所提出来的.指的就是声音和画面是各自独立的,两者虽然分头并进但是却又能够殊途同归,从多个方面来对同一个含义进行表示,实现对立与统一的相互融合.而声与画的对位就是让原本不具备新的寓意的声画在经过了观众自己的联想来产生出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目的,让人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例如在《天云山传奇》之中,宋薇和吴遥两人的婚礼之上,画面到处充满了吴遥的笑脸以及客人们祝福、碰杯的喜庆之意,但是声音却是使用沉郁的音乐来代表宋薇的心情,这是对两人结合的悲剧性的一种揭示.声画对位还能够让影视作品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法国电影《百万法郎》之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几人在歌剧院的后台中争抢一件装有中奖彩票的破大衣,但是所传来的声音却是一场橄榄球赛之中人们的欢呼与口哨.这样的声音使得画面具有更深刻的涵义,讽刺意味更浓.

  (五)声与画的错位

  指的是原本能够进行同步一致的声音和画面,因为导演刻意的安排,使得声音和画面相互错位导致不同步与不对位的方法.例如声音前移,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期待、悬念的心理效果,或者是产生心理上的准备,让前后场景所表达的时空、情绪、氛围等能够在某种形式上形成内在的联系.例如在《红高粱》的开头采用了声音前移的方式.而声音向后移位的方法被称作是"拖声带",也就是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到下一个镜头画面的首部.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让画面得到解释、补充与扩展,例如美国影片《蝴蝶梦》的开头就利用这种方法来烘托出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气氛与戏剧效果.

  总之,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最重的表现要素,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高保真、杜比音效、立体环绕技术,3D、4K、IMX、CG 等不断创新的音频、视频新科技,从技术方面给予了影视工作者更加宽广的操作空间.同时,更多的镜头调度手法,声学技术应用,又从技巧方面做了提升.两方面的进步与结合,在声音和画面方面为影视艺术增添了全新的视听效果,同时也衍生出了全新的艺术手法与制作手段.声画结合的综合享受不断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也大大扩展了观众的审美经验,让观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听饕餮盛宴.影视工作者只有不断跟进、研究新技术、新思维,才能让观众在影视艺术中,品味作品背后的深刻意蕴,在品味中感受着人生,享受着人生.

  参考文献:

  1.刘翡.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J].声屏世界,2009(9):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