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神话故事的动画改编对原著意境的扩展

时间:2015-04-10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3566字

  本文以现代动画的发展为时代背景,将中国古典神话故事与动画意境的关系从剧本改编的角度展开研究,试图将神话故事改编与动画创作结合起来,并探讨剧本改编的实现的途径、写作技巧,最终通过动画意境之美展现给大众。

  一、中国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由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尚浅,便借助神话故事的形式来描绘现实世界中令人困惑的问题。马克思把神话描述为“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故事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是人类在社会生产中接触自然,反映人与自然的极具幻想性的故事。神话主要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不管何种神话故事,几乎都是人们徜徉于秀美的山水之间,与大山大水交集下产生的闪光点。

  二、动画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动画不同于电影,无论在受众群体、主题表达、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富含动画的特征,观众在动画的王国里感受到的不是苦大仇深的哀嚎,不是丑恶低俗的人性,而是创造独特的幻想世界。动画的意境同样充斥着纯真的情感与假定性的形象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幻想世界。区别于其它的艺术门类,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语言,有着最纯洁、最美丽的动画意境。现实的压力,社会的快节奏让人深陷泥潭,无法自拔,而动画片让我们追忆美好童年,让我们延续徜徉于童年天真的梦想,在动画虚幻的王国里感受新鲜气息,体会纯粹的快乐。成年人和孩子都满怀憧憬的来到电影院希望感受童年那一直保留在内心中的飞翔期待,只有在这样的意境中他们才真正的实现了自我,找到本真。

  三、神话故事的动画改编对原着意境的扩展

  神话故事所创造的意境是非常深远的,有“如在眼前”的实境,有“见于言外”的虚境,即有真实的形象描述,有不能言表的美。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被改编为动画之后,观众便会近距离将意境之美尽收眼底。自由的叙事结构、生动的角色性格和灵动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动画片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境。

  1、自由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述, 叙述方式靠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关系而生存;作为方式,它又靠与它叙述活动的关系而生存。”1 神话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注重故事的叙事性,通过雅俗共赏的文字来展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情感,对这两方面描写的同时更侧重故事的吸引力,让人产生对大自然或某些神话人物的敬畏。原汁原味的改编将延续原着中的故事线、情感线,让我们有序的进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顺畅的沿着故事线行走。

  鉴于文本性,神话故事中许多情感的传递无法直观的被展示,况且尚有用文字难以表达的艺术情感。在动画的时空艺术里,通过自由的叙事结构,满可以颠覆重构故事的框架,将深藏文字中的细腻情感通过印象深刻的画面显露出来,或通过各种蒙太奇的叙事强调原本细腻流淌的温情。改编后,这种结构上的自由度,不仅没有打乱原有的叙事,更将神话故事的很好的融合到动画的意境里面,真正的与动画幻想世界贴合在一起。

  对于故事的改编不仅仅局限于原汁原味的改编,还包括局部改编和颠覆与解构。正是自由的改编,自由的叙事结构,体现了的动画的意境。例如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三圣母的个人情感、博弈天庭及沉香开山救母的故事,而改编后的国产动画《宝莲灯》则割舍了部分叙事,侧重沉香的成长,符合了动画片常见的成长主题。这样的改编对于原来故事的风格、主题、角色性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反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改编,动画片的主题、意境、风格带给观众虚实相生的意境和超现实的审美,延伸了原来神话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成长道路蕴含的默默深情。

  同时影视动画的文学性、戏剧性、纪实性等多种叙事形式也提供给我们不同的可能性空间,在改编剧本时叙事形式和结构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故事情节设定,关系到人物情感强烈程度,关系到动画主题的呈现。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选择不同的叙事形式,例如针对儿童观众,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明显起承转合特征的戏剧性叙事,针对成年观众,可以选择情感细腻,温情脉脉的文学性叙事。不同的叙事结构,带来不同的观感体会,也带来不同的动画意境。

  2、角色性格塑造

  神话故事产生于人类的幼年时期,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还处在概念化阶段,没有把人物性格塑造作为作品写作的初衷,仅仅局限于刻画人物形象、设置矛盾和情节,整体上来说是一种模式化的说教口吻。神话故事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显得美中不足,这使得神话故事人物成为铺垫叙事的石子,没有全方位的展示人物性格特征,降低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人物内在的精神影响力传递不足,由此整部片子传达出来的人文底蕴有些缺失。

  正是动画片强调人物塑造的特性,使剧本中故事这个元素退居二线,人物塑造则成为动画剧本的第一任务。现代的动画改编,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的首位,把树立动画人物形象作为剧本编写的第一要务。类型化与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在众多动画片中屡见不鲜。类型化与个性化的改编实现了动画人物的整体确立,不仅体现在人物造型上,还突出在人物性格的填充。

  相比较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动画中的人物擢升原着中的人物性格,也扩展了原着内含的意境。例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对于唐僧的为人处事和价值观的描述为被动的接受,缺少抗争意识。然而在长篇动画《西游记》中将唐僧被动的无意识提升为有意识的帮助,这样的更改对于儿童受众来讲,与他们心中“师”的概念的吻合,感受到更为完整更为亲近的“师”的形象,从而走进这样的角色内心,感受他们的心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宝莲灯》中的沉香,原着中较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处理,通过添加具有性格化的细节,让人物由薄转厚,转变为具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在主人公身上感受到原着中所欠缺的品质,塑造更为饱满的人物性格,突破了对原着人物的理解。尤其对于小观众,如此夸张的人物性格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到故事,进入到人物性格里面,也就更能够融入动画人物自身洋溢的意境之中。

  3、矛盾与冲突

  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故事往往是敬畏自然、敬畏神明的结果,因此它设定的主要矛盾寄托着古人驾驭自然的淳朴愿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再被定位,被重新解释,由此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较为深刻,在这个过程中,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抛除了对于大自然敬畏之心。因此,神话故事改编为动画之后,更多的是找寻自我,认识自我的主题矛盾。世人对于“天”,对于大自然的掌控并非逆来顺受,神话故事《宝莲灯》对于天与人的对立冲突设定的极为尖锐,成为贯穿故事的主要矛盾。动画《宝莲灯》改动了整体的叙事结构,同时将主要矛盾点集结在沉香身上,由原来的天人抗争的主题,变为沉香的成长主题。这样的改编,适应各种层面的受众,将原来过于严肃的矛盾,改编为更让大众接受的面对困难不断追求的成长历练。对于原有作品的解构,不仅仅局限在形式、情节上的反拨,更可以解构原有的矛盾与冲突,再生、增殖原有故事结构中所没有的矛盾点,同时也扩展动画艺术的可能性。

  相似的例子,由莎翁经典的《王子复仇记》改编的《狮子王》,把原来过于深邃的人性主题改编为被儿童轻松读懂的生命主题,将生命的传递作为本片的主旨渗透于大象墓园、荣耀石等各种动画的幻想空间。触发故事发展的矛盾指向的改变,让我们在原着构架的故事框架基础上,一边享受富含动画特征的视听艺术,一边不自觉的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主题,运用儿童式的思维去体会这贯穿众多幻想空间中的动画意境。

  四、文化形象的解构与树立

  动画产业发展出现的断层,源于对民族文化的反叛与疏离,对于动画本真的把握不足,虽然动画产量居高不下,几乎没有多少动画片履行动画应当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应该达到的意境这样的义务。动画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审美载体。

  难以想像,假如缺失沉淀已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假如缺少艺术作品应当承载的审美意境,动画将干瘪成什么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但是对于这古老的沉淀,我们又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的使用,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新奇的动画方式来重新演绎,重新寻找作品中可能的蕴含的美妙意境。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着无数深厚的艺术资源,中国动画创作并不是漠视自己眼前这一传统文化的宝库,而是我们不会变。换句话说,面对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创新和突破显得乏善可陈。”神话故事作为一个蓝本,提供给动画一双想象的翅膀,凭借这双翅膀,带领观众从现实的世界慢慢飞向幻想丛生的动画王国。古老的叙事经历现代动画的洗礼,将是非常好的传承文化的艺术手段,也将让世人再次感受我国文化与艺术深邃的内涵和意境。

  注 释:

  ①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88
  
  参考文献:

  [1]葛竞.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2]马华.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3).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