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80年代后意大利与美国电影的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3 共3406字
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愈发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高科技,大制作,高投入,电影创作上跨国或跨地区合作,已成为欧美电影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一个特色标签。但在这些光影背后,欧美国家的电影无论在历史背景、本体的艺术表达、观众的感受、社会认知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而正是基于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更全面、更多元的进行反思、审视并做深入的探究。

  1、比较的研究方法

  1.1 比较研究的定义

  研究方法有很多,有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中,比较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与比对,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

  1.2 比较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找出同类现象或事物,加以对照,以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差异及其原因,帮助人们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异同,把握其实质与规律性。

  2、意大利电影的整体概况

  可以说,意大利是欧洲的电影大国。进入到 20 世纪 80年代后,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由于电视和录像业的冲击,意大利电影业也和世界其他国家电影一样,经历着长时期的衰退和萧条。尽管出现了诸多不利局面,但意大利电影还是多次在国际重大的电影节中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意大利电影的国际水准。

  2.1 意大利电影发展

  “1983 年,意大利共拍摄了 110 部影片,比 1980 年少了3 /2,影院的观众也比 20 世纪 70 年代的 7 亿人次,下降了 1亿 6000 万,到了 90 年代后,意大利电影的危机依然存在,1991 年的产量也才 129 部,到了 1995 年又下降了 75 部”.①与美国电影相比,美国拥有好莱坞的顶级公司,雄据着统治地位。而意大利电影市场空间狭窄,年产量少,但依旧获得了不少奖项。如托纳多雷的《天堂影院》获得 1990 年第 62届奥斯卡外语片奖,费雷利的《微笑之家》获得 1991 年第 4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但意大利电影若要重现昔日的辉煌,还需很大的努力。

  2.2 意大利电影特点

  总的来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意大利电影最大的特点便是新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时期,电影的题材丰富,手法新奇,多采用隐喻,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淡化故事性,疏离现实,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富有启示意义。“如托纳多雷的《天堂影院》,影片表现了 20 世纪,40、50 年代的怀旧情结;费雷利的《微笑之家》,探讨了老年人的爱情;梅利奥的《这样的笑》,表现了生活在生活底层兄弟俩的困境”.①这些影片都反映了此时期,意大利电影的不同特点。与美国电影相比,意大利更注重了现实主义的表达。而此时期的美国电影,走的是商业发展的路线,则强调了高科技,高投入,追求高票房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2.3 意大利电影代表人物

  在 1980 年代,意大利的电影大师,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云上的日子》最具代表,这部和美国商业大片完全不同的是,没有高科技,没有悬念和完整情节的影片,却大获成功。归结为导演对人精神状态的探索,凭借高超的技巧和结构方式将人物微观层的精神状态予以呈现,让人们去窥测、体味并思考隐匿在精神状态后的内容。

  另一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继续着自己的探索,思考着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以惯用的手法,借助象征、隐喻和荒诞怪异,以表现人物在生活中不同境遇,深刻的揭露意大利社会的现实。1989 年,他完成了改编自卡瓦佐尼的小说《月亮之诗》的电影作品《月亮之声》。充满着浓烈浪漫色彩之余,弥漫着颓废的气息。“1993 年 3 月 29 日,费里尼获得了他的第五项奥斯卡奖---终身成就奖,也是对他漫长的电影生涯和作品的极大肯定”.

  3、美国电影的整体概述

  3.1 美国电影与“好莱坞”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好莱坞”早已经成为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公司。而在国际环境下,好莱坞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欧洲国家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使得好莱坞有足够的能力在世界电影中称霸。

  与意大利和其他的欧洲国家相比,由于市场广阔,技术力量雄厚,美国进入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好莱坞的核心是市场,做电影首先就是做生意一度是好莱坞的最高哲学。基于此理念,好莱坞经历着 20 世纪 30 年代黄金时期后又一个最繁荣的时期。

  3.2 美国电影的特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科技被广泛的运用到电影中。好莱坞各大公司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纷纷兼并与合作,多采用高投入、高回报的方式制作电影。此时期,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出现了一批女性导演。她们表现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美国电影还对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的生活予以再现和关注”.

  3.3 代表人物及作品

  在美国影坛,有位导演边拍摄标准的好莱坞大片,边创作艺术片,被视为美国电影的象征,好莱坞教父。他就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与意大利的两位导演相比,最大特点便是善于制造幻想,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他指导的《大白鲨》运用特技摄影,剪辑技巧和音响的运用,创造出了逼真效果。

  1993 年,斯皮尔伯格着手他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改编自托马斯·基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作为犹太人,从少年时代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是他拍此片的主要因由。影片采用黑白的镜头效果,纪录片式的观察,再现了残暴杀戮,为人们构筑了大屠杀的真实图景,借影片对暴行予以揭露,探究由暴行引发的人性觉醒。

  影评人认为这部影片是迄今以来,大屠杀电影题材中最完整、最优秀的。后来,他发挥了自己善于幻想的特点,创作了许多震撼力的电影佳作。斯皮尔伯格创造了多项电影奇迹,拍摄了史诗般的艺术电影,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中。

  作为屠杀电影,斯皮尔伯格运用了黑白的镜头效果,基调是静穆严肃;而同为屠杀题材的电影,意大利的著名喜剧演员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并主演了影片《美丽人生》,两者却有着较大反差。

  《美丽人生》的编剧和主演是罗伯特·贝尼尼,为了证明戏剧的价值,让人物置身于集中营这样特殊的环境里,试图摒弃悲剧呈现残暴,通过喜剧予以揭露。“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浪漫的爱情童话,玩笑,纯粹的搞笑,没有悲剧暗示;后一部分是近乎黑色幽默的玩笑,一场死亡游戏,全剧由欢笑变为悲哀”.这与斯皮尔伯格形成了很大反差,创作理念上确实存在着差异。②《美丽人生》公映后,引起了极大反响,褒贬不一。有说影片深刻,发挥了创作者的才华;也有批评的声音,认为《美丽人生》是对大屠杀的曲解,缺乏真实性。

  4、意美电影对比后的反思

  4.1 对民族电影崛起复兴的审视

  与意大利相比,美国好莱坞以雄厚的资金、高科技、众多大牌明星和美国文化称雄于世,在美国好莱坞的冲击下,意大利这样国家的电影之路变得举步维艰。各国的民族电影在好莱坞电影的不断挤压下,生存空间与市场占有也变得狭窄,不足以支撑本国电影产业,意大利等其他国家电影人,纷纷采取策略予以应对。

  4.2 对民族电影未来动向的启示

  欧洲各国应认真挖掘属于本国文化中最具国际性的文化因素,发现并发扬光大,从而获得更广大的观众。同时还应借鉴好莱坞把电影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理念,积极培育本民族的国家电影。

  兼顾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制造电影奇观,吸引观众,提升知名度。意大利这样的欧洲国家,应在人员、资金、设备上优化重组,做大做强。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欧洲精神的价值和内蕴。

  5、小结

  本文选取了意大利电影作为欧洲电影的代表,与美国电影做比较研究,通过分别对两国导演及其作品的陈述和分析,展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电影风貌:意大利电影的逐渐衰落,美国电影的继续繁荣,欧洲电影的未来复兴,都为各国电影人提出了命题。

  美国好莱坞坚持了美国的民族特点,在影片中创造了许多奇观:民族意识、西部传奇、都市爱情、小镇生活,都成为了美国好莱坞电影获得成功的元素。

  各国的民族电影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族的文化传统;放眼世界,批判的学习借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创造既有民族特色的,又能超越民族特性的电影神话,赢得本民族和世界各地的观众。只有这样,民族电影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才能在世界浩荡的电影之林巍然屹立。

  参考文献:

  [1]贾冀川。转型期的欧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年12 月,第 1 版。

  [2]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11 月。

  [3]刘刚,电影《美丽人生》中的完美男人形象。唐山学院,学术论文,2010 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