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影响微电影生产的内在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30 共7229字

  第二章 影响微电影生产的内在因素

  微时代到来前微电影就以实验电影的形态生存于民间,但无论经历哪种影像文化变迁,都没有达到现今微电影所取得的成绩。微电影无论是从总体产量、生产频率还是引发的大众关注度都远超于之前。这一切与从业者对微电影生产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一些传统行业通过技术转型成功投入到了微电影的作品生产中,在微影时代中这些从业者的个人情感同样对微电影的生产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部分从业者将微电影的创作思维融合到原有的工作领域中,把微电影的概念拓展到日常影像产品消费中。部分高校还将制作微电影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本章将对直接影响微电影生产的微电影创作者进行研究,并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进一步探究微电影受大众青睐的原因所在。

  2.1 传统行业向微电影业的技术转型

  微电影主要以网络为发行渠道,片中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并不是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封闭空间,微电影与其它影视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影片将编剧职务的概念最大程度与剧组人员混合同化,无论是商业微电影或是民间自制微电影都不像其它影像作品那样有独立的编剧或文案团队,通常微电影的导演即为编剧,剧情发展完全由影片制作团队的负责人控制,制作环节的缩减使微电影创作变得更加容易。这就会使微电影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反应出拍摄团队的意志,此时编剧并不独立在剧组之外而是最大程度的被团队同化。片中的剧情与人物设定便会最直观的反映出制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与诉求,微电影成为人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另外一种精神出口,成为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影片透过演员的肢体表演与片中出现的台词对白表现人们的感情生活与事业理想。一些组织部门用拍摄微电影来作为传播组织思想、民族文化等内容的重要手段,并借以"微电影"为题来制造更多的新闻价值,引起大众关注进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008 年以后专业数码单反不仅在平面成像领域起主导作用,同时还兼顾动态影像的发展,这种专业器材的行业转型同时也带动了原从业领域人们的跨界转型。平面摄影师与摄影爱好者首先接触到这种新型的摄像技术,这为摄影师未来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拍摄视频产品成为探索潜在经济利益的新方向。由于自身职业与所擅长技术的局限,这些由摄影师转型成的视频制作者通常会把摄影中所运用的技术用到摄像上。从 2009 年开始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将背景完全虚化仅突出前景主体人物的镜头画面,还会大量出现将镜头的焦点按照之前预设的两个位置进行切换焦点的画面。用虚化背景来突出主体,用不同焦点位置来改变叙事的侧重点,虽然传统电影中也会使用但上述手法是国内平面摄影界所惯用的。影片还会完全使用现场的环境光来拍摄,或是运用电影中很少使用到的纪实摄像的补光方法来用作微电影的主要人工照明。用这一系列的手段进行拍摄本是因为从业人员对于电影拍摄知识的缺乏,但各种新鲜尝试增加了影片的纪实感与朦胧等效果,反而成为了微电影中的一大特色,不仅被观众接受而且深受喜爱,上述技术经改良后也被广泛用于院线电影中。

  不同行业人群有计划的转向微电影生产,这让原本属于空白领域的微电影行业开始迅速壮大起来,不仅如此从业人数的爆炸式增长加剧了从业者间的竞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优质微电影产生的步伐。

  2.2 主观情感对微电影生产的影响。

  微电影的剧情主要会以制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为核心,再加入冲突事件加以渲染,剧情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也会是主角想成为摄影师或导演等等。微电影仅有摄影师是不够的,在微电影中演员成为了创作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摄影师平时并不能接触到具备表演资质的专业演员,而工作与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平面模特所具备的外形优势也正是微电影所需要的卖点,这就使得原来就与摄影师处于合作关系的平面模特顺理成章的加入到了微电影的演员阵容中。不仅如此,描写模特生活的微电影也成为另一类常见的微电影内容题材。微电影的生产为如模特、摄影师等工作时间不固定的人群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影像娱乐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从业人员具备相应技能的同时还须要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即需要将个人形象打造成个人品牌被大众熟悉认可,工作的薪资与个人的社会知名度成正相关联。影片中模特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其工作时间不稳定,生活也并不像台上那样光鲜亮丽,在情感上也有诸多不如意,事业上获得成功后情感上的各种诉求就成为了影片的另一个核心主题。不仅内容描写摄影师或是模特的微电影如此,其它微电影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无论是商业微电影或非商业的草根微电影,追求事业成功与情感幸福成为了近年来国产微电影不变的主题。

  在草根微电影中由高校学生所自制的微电影占有较大比重,此类人群所制作的微电影在整个行业内也比较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界情况。高校学生具备灵活充裕的时间,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源,部分高校还会对学生拍摄微电影进行技术或器材支持。很多商业微电影的演员也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学是为了传承与发展文化科技知识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基地,作为高校学子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学生,从年龄上判断已经是可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成年人,大学校园不单纯是老师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对于学生而言此时的校园已经是社会交际圈中的一个部分,是面向未来生活的前期试验场。十几年的校园生活从大学开始不再是只须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满足一切生活所需了,更多的社会属性显现出来,在社会生活中拓展交际圈获得荣誉与认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微电影就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实践拓展手段。传统媒体就曾以创作者低龄化的角度进行多次报道,在媒体语境中这种实践行为被得到充分肯定。作为学习相关影视专业的学生而言拍摄微电影是属于日常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一种展现手段,拍摄出的影片质量的好坏是对个人从业能力的一种预测式检验,这对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品质依据。

  国内由影像专业学生制作的微电影在学生微电影中所占有的比例相对较小,网络上大部分作品都是由非影像专业的学生制作,这些作品的特点能很大程度地反映草根微电影的存在现象。与专业学生相比与影视行业无关的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其影片内容与质量并不稳定,相对而言制作微电影的价值也并不完全在最后的作品上。主要价值在于从筹划剧本到最后宣传的这一系列过程中。一部有情节设置的影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这些非专业人士所组成的所谓创作团队,人员间并没有一个团队所该具备的合作默契,团体成员通过自荐或间接推荐的方式自愿加入其中,人员所拥有的影像知识储备程度也不同,导致一边制作一边学习如何制作的状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通常学生微电影都属于零成本制作,微电影所涉及到的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无偿的,所需要拍摄用的物资也完全需要团队成员自行解决,此种不具备专业运营的微电影是无法争取到商业投资的,成片后也没有任何经济回报,没有资金支持维系整个剧组正常运转的就只有以个人荣誉或集体荣誉为核心机制的诚信体系。做这一切并非毫无价值,制作微电影并将其传播无论影片反馈如何,这种行为都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与个人声望,这是属于回馈于个人的非物质性价值,这种价值等效程度以核心制作人为峰值并向边缘人递减。这就使得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自觉程度各不相同,越趋于边缘的人积极性就越低。一部影片想要得到公众认可获得成功会有许多的影响因素,但相同点在于影片的内容要能让人产生一种移情效果,使影片情节起伏与观看者的自律意识相互碰撞,从而产生个人体验式的情感共鸣。

  在微电影剧组中想要维系上文所述的荣誉诚信体系也需要发生一些移情与情感共鸣效果,剧组成员需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最直观的反馈就是在影片的剧本中,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感悟与情感经历等内容融合到剧本当中,写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并拍出来,用这种行为来获得身边更多人的支持,所以学生微电影多数会选择以校园为故事背景的爱情题材。其余非专业的微电影也如此,场景等也是取材自生活中随机方便可得的地方,这属于人心理上对风险进行预评估得出结论后所作出的应对选择,让难易程度与可完成的实力相适应。这种预评估机制并不完全奏效,无论是在商业微电影还是在草根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时常会表现出一种名为"达克效应(D K effect)"的心理学效应,这是一种对未知领域所产生的主观认知偏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意识不到缺点,而且越是不具备能力的人反而越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还会觉得自己的天分与技能优于别人。这种不具备能力的人经过学习是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提升自身能力的,也会意识到自己之前存在的问题,但自信心却无法像之前那样快速增长。存在这种心理效应的人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微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中,高估自己会使微电影创作前所预测的效果与实际效果形成鲜明落差,出现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制作者的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面对各种问题制作者很难快速投入到后面的影片生产中。这也是为什么国内许多微电影制作团队生命周期很短的原因之一。

  草根微电影是人们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人们把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故事写成文字当做剧本来拍微电影,但具有"达克效应"心理的人意识不到手中剧本存在的问题,在拍摄中这些隐藏的问题就会从其它问题上显现出来。例如拍摄过程中很难把剧本中的故事转化成镜头画面,之前设计好的镜头也会出现问题,做后期时才会发现拍摄的画面或录制的同期音频质量不过关根本无法使用,或是时间浪费在了一些无用的拍摄上,影片内除了台词单凭画面很难表达清楚时空关系,也很难把剧情连接起来等等。观众很难看懂影片在演什么,这是草根微电影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早期的商业微电影中也会出现这种状况。国内从事微电影制作的业内人士在解决影片时空关系时,也并没有把大量精力放在设置新的画面与时间的匹配关系上,现今微电影在向观众解释变化的时空关系时,通常会采用第三人称画外音的表达方式,给影片加入一个讲故事的声音来叙述剧情发展时空变化。"达克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在微电影的剧情中也会得到显现,不具备技术能力的微电影创作者主观知识不到问题所在,但最后结果产生的巨大落差会让人改变之前的想法,想要达到拍摄目的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模仿类似成功案例。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有时方法和方向并不正确。这就会使人对某个人或某个职业产生偶像崇拜式的感情。一些微电影制作者会把个人崇拜写进微电影,或是用这种方法设置片中人物的诉求以及引导剧情发展方向。

  面对短期内不可解决的难题一些制作者并没有放弃,而是转变思维进行新的创作尝试。有些影片出于技术或物资等因素限制无法制作严肃剧情的影片,继续做一板一眼的严肃故事看起来只能是不伦不类,所以就转变思维改做搞笑风格的影片。就国内影业环境而言,国产电影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也引进大量国外制作精良内容充实的影片来丰富院线,长期在这种影像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对影片的审美品位居高不下。作为普通观众他们并不了解微电影制作的难易程度,也很难看出制作团队的优劣,在观众中"达克效应"也同样适用,观众会把自己的审美品位和那些精良的国际级电影摆在一起,意识不到制作成本低廉的微电影中含有的价值,便不会把时间消耗在微电影上。影片特效或是演员阵容微电影都无法超越那些网络版的院线电影甚至基础要求也难达到,所以做严肃题材微电影并不具备竞争力,在影片制作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也很难改变。影视工业主要是以售卖产品内容为核心,片中的内容尤为重要,选择制作喜剧题材微电影成为首选。这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吸引到内容中而忽视片质等细节,观看微电影的目的主要也是娱乐生活,喜剧微电影是国产微电影中最常见的题材,现在的微电影无论题材为何,其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些喜剧成分。

  2.3 微电影概念向日常影像消费领域的拓展。

  微时代出现的微电影虽然是入门条件很低的一个领域,但对大众而言还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如何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成为部分商家进行产品营销的新方向,渐渐微电影的概念也融合到了日常生活的影像消费领域。为产生更好的营销效果,通常带有情节的视频内容都会被称为"微电影",代表性比较强的是现在称为婚礼微电影的影像制品。目前婚礼微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婚礼现场播放的视频短片,另一种是跟随拍摄婚礼过程最后经剪辑加工的纪实式视频。第二种情况在非数码影像时代中就已经存在属于纪实类影像制品,人们不会把它的概念和电影产生关联。这种跟拍录像服务基本由婚庆公司、宴席酒店、个人影像团队提供,目前人们通常不把这种视频服务称为婚礼微电影。第一种在现场播放视频的情况在影像数码化时代中出现,主要为了更多的营造婚礼现场的气氛作为婚礼开场的一种仪式环节。视频的内容并不固定,其中可以包括新人对自己的介绍,两人的爱情经历,亲友的祝福,或由两位新人表演的视频故事,或是以新人为主要内容的动画短片等等。这种影像制品在微时代以前就已存在,婚庆公司可提供这项服务,但不论是哪种微电影,在微时代中从业者基本都会使用相同的拍摄器材,即数码单反相机。这使得从业者就拍摄器材而言已经具备平面摄影与动态视频两个方向的就业机会。其中一些微电影从业者本身就是平面摄影师。

  2010 年左右以"婚礼微电影"为主要拍摄服务的独立影像团队开始大范围出现,一个团队至少由二至三人组成,这种团队多数都没有正规的商业注册,有的选择与具备商业注册手续的婚庆公司合作的方式存在。服务提供视频拍摄,影片创意文案,后期剪辑制作等服务内容。这些团队通过在同城服务网站、C2C 模式交易平台、婚礼庆典公司、承办宴席的酒店等合作来获得客源,收取费用从三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影片的质量也并不稳定。这种独立团队技术与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不受固定模式的限制,但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器材与技术发展较前沿的婚纱摄影影楼为增强原有行业的竞争力并拓展新市场也开始提供起视频服务,影楼比起独立团队有更多的服装、道具、化妆等技术保障,也更具竞争力,婚礼微电影这种服务项目在 2012 年就已经出现在国内各地区的婚礼博览会的展会上。

  国内各地区民俗传统、科技文化、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各不相同,婚礼微电影并没有在全国各地全面普及。婚纱摄影行业增加动态视频服务项目后改变了原来独立影像团队时期的商业环境,一些动画制作者也加入到了行业竞争中来,婚庆行业经历几年的发展除了用婚礼微电影外也有了更多新奇的婚礼创意,竞争压力的增加改变了之前微电影团队的混乱局面,个人团队逐渐减少。影楼也开始把视频服务与自身的经营模式相融合,并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目前提供视频服务的影楼通常会把平面拍摄于视频拍摄捆绑在一起销售,即选择不同价格的照片拍摄套餐会以附赠的名义加入微电影视频服务,视频的内容通常会是客户拍摄婚纱照片、化妆等过程的纪实式录像,再加入背景音乐旁白等内容。影楼还针对儿童摄影方面开设了儿童微电影等服务项目。

  几年的时间里微电影的概念不再那么新奇,本为拓展新事业的摄影师从之前转型专注拍摄微电影,到现在回归于影楼,把微电影的概念融入到原来熟悉的领域中,并将它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影像生活中。这意味着新型影像业与传统影像行业的融合与回归。学习与传播微电影技术成为了促进这种融合与回归的内在驱动力。

  2.4 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式转变

  微电影的产生不仅带动了电影行业转型,在高校实践教学中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以往新闻传播类学科与电影相关学科在教学中毫无瓜葛,与影像有关系的只有新闻摄影、摄像实践性课程。但在微时代背景下一些高校的传媒学院或传媒相关专业加入了以拍摄微电影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还会对这些学生作品进行筛选,推选其中优秀的作品参加国内外的微电影比赛。教学成果与比赛实践相结合成为了高校教学的新手段,不仅微电影视频在网络中传播,一些组织或学校也将微电影的剧本文案编辑成书并出版发行。2013 年 5 月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微影视界》共收录 50 部短视频作品的剧本、文案及比赛的专家点评等内容,其中 21 部剧情片,13 部动画片,16 部纪录片。书中的作品来源于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短片大赛获奖作品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作品。

  2014 年 5 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传媒新视野"丛书《微电影·微纪录》,书中收录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 2009 级至 2011 级的学生作品。包括 4 篇论文其中 3 篇教师论文,1 篇学生论文,27 部微电影,14 部微纪录片,共 41 部作品。书中收录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 2009 级至 2011 级学生作品。国内目前已经出版的微电影教学成果类的书籍并不多,制作微电影作为新媒体实践教学的新探索还有许多待完善可发展的空间,2014 年出版的这本教学成果在作品属性认定中加入了"微"的概念,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完全是新闻学科学生制作的,比起学习电影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传播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以往制作微电影或短视频作品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新闻相关学科的参与更加认可了微电影可以承载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作用。但本身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提升学生制作微电影的水平,而是利用这种跨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更加开阔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能力。也正因为不同学科领域对微电影的合理利用,使微电影的形态与内容不断翻新,为微电影今后的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可能。

  小 结。

  通过本章的研究得出,不同行业人群有计划的转向微电影生产,使原本空白的领域迅速壮大起来,竞争关系的加剧加快了微电影前进的步伐。但因制作者技术与认知的缺乏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偏差,使创作者的主观情绪影响了微电影制作的全过程。短短几年时间微电影的概念便不再新奇,在民间学习与传播微电影技术促使传统行业与微电影业相互融合,并使"微电影"成为一种回归服务于传统影像业的新概念。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低质量的微电影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想要依靠微电影来谋生,从业者就必须把精力放在提高影片制作能力与影片内容质量上。在过程中高校也加入到微电影创作的行列中,用引导学生制作微电影的方式作为推展实践教学的新环节,不同学科领域对微电影的合理利用,使微电影的形态与内容不断翻新,为微电影今后的发展增加了更多可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