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微电影的发展历程与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30 共22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微电影的生存与发展探究
【绪论 - 1.2】中国微电影的界定与起源
【1.3】中国微电影发展历程
【第二章】影响微电影生产的内在因素
【第三章】微电影创作的外在影响因素
【第四章】微电影的经济模式
【第五章】微电影对大众网络生活的展现
【结语/参考文献】 微电影的发展历程与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如果说电影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商品,那大部分商业微电影则等同于广告。在微时代中微电影与微信、微博一起被认为是微营销的三种重要手段。目前商业微电影基本具备了完整的产业结构链条。2010 年以后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许多网络流传的自制视频都以微电影自居。片长与院线电影相仿的数字电影也加入到了微电影的行列之中,这种数字电影早在微时代前就已经存在,但因网络带宽传输速度等因素制约,无法在视频在线平台中以高画质播放,而且制作与发行较为零散,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所以微时代以前数字电影并没有赢得市场。在微时代中网络通讯技术得到大幅提升,在线观看高画质影片已经不再是难题,这时数字电影以微电影为名进行推广,在获得大众关注支持与认可以后,逐渐改变了之前的营销方法,又回归到数字电影的称位,并与院线电影的网络版归类在一起,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营销。一些国产微电影在网络获得关注后,通常也会把后续影片制作成片长与院线电影相仿的数字电影进行营销,甚至还会直接登录院线,通过影院票房获得更大利润。

  纵观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场数码影像行业向网络化转型的产业变革与经济探索。在微电影获得关注与声望后,微电影制作者就可以通过其它有效手段把这些关注转化为货币价值。在转化过程中广告行业成为了受益者,有了广告商的资金支持,微电影行业迅速得到壮大,在微时代中微电影成为推广商品与品牌理念最有效的手段。

  微电影之所以能受大众欢迎主要是因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影片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同样会对观者产生影响,会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2012 年国家广电总局曾下发通知,要求各视频服务网站实行自主审核制度与影片备案制度,2014年又发布补充通知。在 2014 年以前网络中存在大量价值导向不清的商业微电影作品,2014 年各视频平台都自发的做了下线处理。而这些导向不清的影片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网络文化中的灰色地带。这些影片虽然内容导向存在问题但却可以吸引关注,这体现出了市场需求所具有的盲目性,正因如此媒体对于大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就变得越发重要。

  虽然在微电影时代中网络出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创作的热潮,但活跃的个体只会对经济环境产生影响,非专业人士的加入并不会改善行业的发展进程。一个行业能否继续向前发展,需要消费人群是必不可少的,但受众群体也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无论是制作者还是发行媒体,停滞不前就只会被时间淘汰。不论未来微电影受到哪种外界因素影响,从业人员才是对微电影发展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人,只有从业者自觉规范行业标准提高微电影影片质量,才能对微电影行业发展起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2 )。
  [7]   A " 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8.1.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 (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 6: 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 6: 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 6: 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  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  7:  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 11: 27-3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