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电化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使用影视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94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课中的运用分析
  【绪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应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中学语文利用影视资源的可行性依据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第三章】中学语文使用影视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结语/参考文献】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中的利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影视资源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作为解读课文的切入点,影视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复杂的背景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作品鉴赏。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中的利用通过多媒体手段,比如通过音频展现优秀诗歌朗诵作品,借助话剧形式欣赏曹禺,通过电影提升阅读原著兴趣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影视资源利用开发,不仅要做到"观"还要做到"品",进而实现阅读文本、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三位合一的目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阅读能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对一篇优秀的作文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类似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写作视角,若能在信息时代把影视资源作用于文本分析过程中进行比较教学,即能把文本和影视结合找到不同的创作视角,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各有千秋,而当下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人却寥寥可数。作为文学创作的历史丰碑,放置在教材中只是片段的节选,在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上,未免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影视资源的庞大系统里,对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无不以塑造鲜明生动、富有典型划的人物形象成为作品自身精神世界的回归。

  如对《水浒传》的一位重要人物描写---林冲形象的改编中,林冲的性格也被丰富化了,且不论电视剧蒋他的结尾安排在最终死于梁山这一重大改变,单单是一些小的细节上,就值得我们把影视片段剪辑下来,用于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风雪山神庙"一节中,林冲见草料场的房屋"四下里崩坏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于是就"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前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易立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历来的评论家对这几句景物描写都特别关注,原因就在于它是林冲性格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有力陪衬,正是在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转化到电视屏幕之上,使林冲的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呢?用一个大场景来表现林冲在风雪中独行的身影?这样做倒是遵循了原著,却无法表现出林冲的内在精神。这个细节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被改为林冲在风雪中独行,衰草枯苇,雪花漫天,面对着静谧的苍山,林冲不禁意气风发,赞叹一声"好雪啊",舞起枪来,兴之所至,又赞叹一声"好枪法".

  这个增加的细节不仅表现出"那雪正下得紧"中"紧"字的神韵,也把林冲的性格进一步加深了。尽管委曲求全,但林冲毕竟还是一个英雄,还有着义薄云天的情怀,知识为了小家庭的幸福,他才忍气吞声,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而此时,一人独行于天地之间,看着这风雪青山,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已经超越了小说中景物描写的陪衬作用,成为林冲性格从屈辱走向强悍的开端。

  在阅读教学中,细节不仅在原著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物的影视改编而言,它也起着强化视觉形象、丰富人物内涵的作用。运用影视资源对课堂的渗透,把剪辑过的视频搬上银幕,使抽象的词语变成具体的形象,或使人物分析的性格丰满,或使创作者的主管意图凸显,在教师引导下,激起学生的情感和积极学习的情绪。

  教师凭借所创设的情境,过字、词、句的点"睛"之言,抓住教材的传神之笔,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更好得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学。

  2011 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具有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对语文教学目标中听说能力进行了确切的阐述。虽然学生被搁置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但"重文轻语"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很多人认为"写得好"是有水平,"说得好"不过是耍耍嘴皮子,甚至有人认为能言善辩是轻率和张狂的表现。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在 2011 年 6 月 7 日的微博中针对中国式教育有这样的感言:"高考在中国有点悲壮。全国学生最艰苦的努力在中学而不是在大学,学习的目的为选拔而不是成长,都让人在悲壮中多少有点滑稽。"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少不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时甚至是我们交往、谋生的工具。(2014 年 6 月,毕业于河南省新乡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李振轩在现读的四川传媒学院谈及到,和播音主持结下不解之缘是在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每次老师在讲解诗歌和文言文的时候,用音频影像资料把这些听似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语感,喜欢上了朗诵并模仿之,也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了灵感,反复之,琢磨后,不但把文章听透、看透,还把课本上的知识吃透、通透。通过视频采访,他着重强调了语感对自己选择专业的重要性。)也在 2014 年 11 月 13 日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进意见》中,指出"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不低于 10%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学校和资源单位合作研发校本课程,走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引进高校及研究机构优质语文教学资源,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资源。"因此,不能再固执于"重文轻语"的落后观念,要有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强烈愿望。听说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看似意义不大,但是一些学校会定期开展对学生德育能力开发的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诗词听写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学生听说能力培养模式上只能是杯水车薪,语文课程的学习仅仅限于三两个课时,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形成一种"视象".当然,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优秀影视资源中的朗诵作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后,教师可以借助音频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紧抓文章内含的神韵,还可以通过声音和语调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精髓。

  自 2007 年"中华诵"的启动以来,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中央文明办调研组联合主办,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明网、央视网、语文出版社联合承办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于是,各省市学校也相继开展"中华诵"的规模比赛,在官方网站上留下了优秀了作品。如 2014 年以"感受中华经典,激发爱国热情,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为主题的郑州市师生诵读比赛中,参赛作品为 155 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的作品收录有《短歌行》、《师说》、《满江红》、《蜀道难》、《木兰辞》、《大堰河---我的保姆》、《沁园春·长沙》、《雨巷》、《将进酒》等三十余篇,其他为课外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食指的《相信未来》、温泉的《唱响中国梦》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音频来源,不断把用声音和影像合成的优秀朗诵分享给学生们,其一解决了教师在诗歌和文言文教学上的"满堂灌"问题,再者更好得引导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一些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围绕着知识的展开,不脱离教学目标,小组讨论方法代表性发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民主教学,畅所欲言,这对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听觉诉诸于时间,声音转瞬即逝,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倾听,集思广益,把别人的优点换转成自身的营养。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2014 年高考湖南作文题以"最美乡镇干部唐述林基层工作感悟"为话题,唐述林作为村干部,在一个很穷的地方常德观音山镇(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干了八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最美乡村"荣誉的时候,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而这个材料获取于央视《朝闻天下》中"走基层蹲点日记·唐述林".2014 年 5 月 23 日唐述林获悉自己事迹成了高考作文命题后,谈及到"高考内容的设定不仅是对学子成果的检验,更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极大鞭策,也是对基层干部的一种社会高度认可",他所谈及的也正是作文的主题思想,考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及到此类新闻素材,比较好立意,有人去了坚持不到两年,而唐述林"一干就是八年",它肯定了村支书唐述林对基层工作的坚守和热爱,以亲民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开辟穷乡僻壤,建设美丽乡村,又进一步褒扬了他的实干精神,扎根基层的高尚情操。

  高考作文若要写的有深度,还是要紧扣时代主题,那么高分的作文写作还要挖掘"心"与"风景"的构成。如有立意,如上述高考素材中的主人公,该如何缔结"心"与"风景"之间的关系呢?主人公身体力行,心如静水,躬身于基层建设,心置静在工作的长河,犹如人机一体,也是一种最美丽的风景线。伴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基层建设的推进,不仅让人看完材料中的"人的心灵坚持与山村的美丽变化",同时也给人一种"很社会、很当下、很暖心"的感觉。在身体的时候,只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信念"和一个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根本跑不了题的。

  这样的一种精神其实是奋斗者对职业的坚守,是对一片土地的眷恋,是心灵的回归,就犹如游子的风景在家乡,雄鹰的风景在云端,作家的风景在笔尖一样--风景随心。

  影视资源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纵观央视的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百家讲坛》、《岁月如歌》等,这些社科性比较强的影视节目所涉及的案例都可以成为学生永久性的学习资源。自 2002 年起,《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评选活动,都会参考社会各行各业推动时代进步的优秀个人,在年终岁末评选出温暖新春的中国人物。这些人,或爱岗敬业,或杰出贡献,或悸动人间。通过实地采访,许昌七中的盛老师说,她曾经用了一学期的时间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五到十分钟,放映短短的视频《感动中国》,以爱国、诚信、孝道、正直、奉献的类型题材短片为主,长期以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经盛老师回忆,2013 年 11 月用最风靡筷子兄弟的作品《父亲》、《母亲》作为写作引子,主要是以亲情为题材的成长历程,启迪学生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懂得父母的良心用苦,成效不错。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在感人的影视作品中找到了和自己类似的情感,通过观察,能把影视作品中看到场景、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很好得运用到作文当中。

  青少年处于一个想象力和好奇心很浓烈的年龄阶段,对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存在"猎奇心理",进而加工形象思维。影视资源事一门综合性艺术,呈现在荧屏上上的影视资源所独有的视觉形象和发声语言不仅丰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也为学生写作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同时也可以触及他们情感之弦,把内心世界最真实的颤动通过笔尖流露出来,自觉得表达并诉诸情感。

  第二节 影视资源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一些私立中学把影视当成一门兴趣爱好培养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例如河南省北大附中新郑校区。他们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上,专门开设有独立的"电影课",缩小学生与信息时代的距离,让学生触及到一些优秀影视作品。而这些对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课程还不能完全在全国各省市纯开放式、规模化地得以应用,通过了解,专门开设"电影课"的北大附中新郑校区旨在艺术教育,把影视文学单独罗列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如电影观摩课、影视鉴赏课、表演课。影视是根植于文学创造的,包括剧本或脚本的创造、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各样的思想和寓意,这些都离不开文学的表述形式。虽然涉及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所占课堂教学时间还比较少。总而言之,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范围还比较小,若能借助影视资源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再利用,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点。由于各地市学校多媒体硬件设施不同和教师对影视作品鉴赏、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性,以下是笔者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影视资源运用应遵循的的建议:

  (一)坚持工具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1.课堂--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能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广大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课堂的依赖性,影视资源也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能替代整个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这也在侧面对语文老师提出新的教学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自身操作能力,进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既不能对知识进行"满堂灌",也不能用表演化的教学模式覆盖了教学目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留住语文课的"味道",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为什么进了贾府"、"这位妹妹怎么在哪里见过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不妨让学生带着疑问上网查阅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其次,曹雪芹对王熙凤的描写可谓下了真功夫,"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教师可以对"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出场进行剪短的视频播放,这样在人物性格上也能让学生有自己的定位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和再教育,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科领域间的相通性,语文教师通过阅读在不断完善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平时工作中提升对影视资源检索和筛选能力,或通过网站学习一些简单的影视剪辑技巧,优化对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结构。

  所以,在提倡"大语文"的目标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优秀的教师依然可以完全不借用多媒体,让课讲得生动形象。而以影视资源为工具进行课堂的量化运用,也不能等同于一堂优质课,而只有找准 45 分钟课堂中的最佳时机,或先入为主,或欲扬先抑,或锦上添花。一个老师如何运用影视资源使课堂生动化,就是要找准课堂时间的那个契合点或切入点。切莫过分依赖影视资源课堂时间的占用,留给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感悟语言、透彻理解的过程中来,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真正的优质课。

  2.课外--知识性。

  在 2014 年 11 月 13 日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进意见》中,指出"扎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积极拓展、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提倡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依托和背景,加强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各类语文主题俱乐部开展网上交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俱乐部活动过程、积累活动成果".

  在对中学语文的课外学习中,对人文题材的科教片也有涉及到,所以,在精选的影视节目中,可以把《实话实说》、《感动中国》、《唐之韵》、《电视散文》这些优秀的作品当成定期小组讨论的话题,不仅能引发学生观影的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课余时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知识增长。

  我们认为,课外影视资源的利用学习可每周设计一个主题,主题的明确性可以引发学生间"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明确的主题是学生践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比如在中学语文中的成语学习中,某一期的话题可以观看"成语电影",比如张扬导演的《落叶归根》、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窈窕淑女》(美国,奥黛丽赫本主演)、返老还童(美国,布拉德皮特主演)、《老无所依》(美国,伍德哈里森主演)等。学生字影片筛选的时候,会对"成语"进行界定,实现了成语教学的课外学习,也让学生养成了鉴别成语、丰富成语知识的学习态度。其次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发挥内容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习进行评价,把学生观影的看法引入到语文学习的轨道中来。

  (二)教师、学生、教材、影视资源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1.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按时间比例之分,学生时代与老师之间的相处是学生与家长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一天的时间则有一半或者更久的时间是与学生的交往。这也就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直接的现状教育反映。也就是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理解和信任构建的。教师的能力平台是学生提供的,这样一个受众群体是为老师们"打分"的。人与人之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那么学生也是很希望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尊重。

  所以,教师在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标体系和树立"综合素质"思想的基础上,秉承"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校园是由每一个和谐班级组建而成的,教师要始终以知识传递为课堂首要,亦或借助网络资源广泛搜集优秀教师授课视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当地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督促学生养成主动学语文习惯,积极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在"如何教"的环节中苦下功夫,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唯有师生互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才能从反馈中得到自身的优化。

  我们不能仅仅思考"如何教"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再被动依赖课堂的知识灌输模式。而应该去思考如何解决学生思维上的阻力和障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养成一个预习课文,发现问题,获得方法,爱学习,乐学习的循环往复习惯。

  2.明确影视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力倡大语文目标的阶段,关注学生的情感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影视资源的利用更能在情感的呼吁上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以"自我"的身份去进行情感体验。在课堂是一个知识运输的过程,课堂提供了传送知识的平台,科学性讲其逻辑分析,以理服人,但是仅仅靠纯粹的科学知识灌输,课堂就成了权威的塔式教育,而艺术化的教学模式在大语文和课改目标的要求下,纳入心中。以情感走进学生心里,进而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对故乡情结的眷恋,对民族感情的培养,对孝道的认知和践行,也成了教学目标的一个参考。教学法固然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还牵系到课堂的驾驭。多媒体的影视资源恰当运用无疑在课堂上能调动师生的情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为其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或许学生的转折式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从长远看来,若学生能从影视资源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未来有所建树,这在课程目标的实现上也是有一定可控性的,即教学方法的得体引来预期的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多媒体是影视资源走向学生课堂的依托,其自身的多媒体教学属于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须考虑到学生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引入影视资源本质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或恰如其分,或过犹不及,或适得其反;而对影视资源的筛选则成为教学内容的难点,或在课堂时间上相得益彰,或在课下时间上的引申学习。语文的学习不是成效性很强的学科,这也要求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语感的悟性层次。就如一把斧子掌控在不同人手里切出来的纹理也不一样,有横面,有坡面,有斜切面……也就是说多媒体这一工具相同,同样的影视资源就搁置在那里,被不同水平的教师、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带来的效率也不尽相同。如果影视资源在语文学习中只是为了娱乐和表演化教学,这就违背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而影视资源若能让学生在视听读写上得到兴趣的培养,把教学课堂调动起来,影视资源通过其色彩、声音、动画、光线、的有机组合来冲击人们的视野,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那么,教学内容在可控时间内得到最大呈显,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汲取和消化,无疑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3.明确影视资源与教材的关系。

  庞大的影视资源成了我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位老师娴熟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不再陌生。在网上搜寻关于一篇作品的视频或者与之相关的完整影视作品时,比比皆是,在庞大的影视资源体系中,教师如何有成效地利用个别影视资源并作用于语文学习中,其筛选难度还是存在的。例如,诗歌的学习侧重于带时代背景和文本分析,如若两者不能相互渗透,诗歌就失去了创作时的味道。有一位老师在讲戴望舒《雨巷》的时候,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很到位,在对"丁香一样的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意象进行文本分析时,作为讲解的知识点,该老师选取并播放了央视 2007 年春节联欢晚南京文工团带来的一段舞蹈《小城雨巷》,把江南小城的韵味用专业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呈现在荧幕上,带给学生的只是演员们协调划一的视觉享受,颇有美感。而对于"意象"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引申全无意义,而课后研究的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关于"丁香一样的姑娘"可以是多个意象的呈现,或理想,或"我",或人生信念,如此的影视资源引入只会造成知识点的不明晰,造成影视教学手段的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只是让学生红火热闹一把,而教师对《雨巷》中"意象"的分析仍然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在影视资源的切入点上,不仅参考优秀和经验性教学模式,还要把握好对影视资源导入、引入、切入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守护以教材为主的学习阵地。

  影视艺术以其动态的画面呈现在银幕上,它展示的人物表情、动作、语言更直观,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被广大师生多接受。在影视作品鉴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对影视作品的细节评论,以小见大,整个作品的主体思想也就凸显出来了。引导式鉴赏影视作品,对语言的表达艺术,画面的烘托环境,情节的镜头切换,都会让人感受到声音美、形象美。而这样的艺术表达在运用到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作品分析的时候,所起的鉴赏功能都是一样的,只是把"静止的文本"搬到了"流动着的画面"中来。例如,《登岳阳楼记》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若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可以让学生欣赏影视纪录片《千古名楼·岳阳楼》,通过一个开始画面的大镜头切换,转到持续五十秒的空镜头画面,仿佛立于岳阳城头,感受洞庭湖畔的美景,欣赏这"岳阳楼望洞庭水"的独特建筑,领略建于三国时代的千古明楼的风范。影视纪录片所特有的审美追求包括画外音的配置、长镜头独具的时间、空间、过程、气氛真实的特点,在欣赏记录片中《千古名楼·岳阳楼》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岳阳楼的整体概貌、气势雄伟、高耸湖岸、气象万千等等,有助于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岳阳楼记》的中心内容。

  总之,影视资源所特有的直观性、综合性、艺术性都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设置带来了开创性意义,而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可以让学生迈过枯燥学习的阶段,在欣赏影视片段的同时,运用大脑、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理解其中的深意,课堂效果不言而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影视资源的利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同时给让教师依赖其并作用于课堂中来,学生的注意力也蒙受一定程度上的迁移,或者在观影期间思维不会得到很好的开发而被影视中的逻辑思维牵制。在影视资源带给学生无限的知识外,家长和教师也应该做到有限的疏通。若能将生活和学习在影视资源利用上做出很好的规划和衡量,比如学校每周或每月有"影视鉴赏课"、"小小记者访谈"、"微电影"等实践活动,家长定时让学生看一些"百家讲坛"、"科教频道"、"电影排行"等节目,化抽象为具体,可以达到拓展视野,积淀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