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与作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0 共509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代意义解读
【绪论】 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与作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墨子“兼爱”思想的精神要义
【第三章】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墨子兼爱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参考文献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1]

  "兼爱"思想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理念,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世界和平共荣的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

  "兼爱"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品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同时,"兼爱"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实现国家互利共赢,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引领。

  墨子最早提出"兼爱"思想,呼吁天下人"兼爱交利"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种"爱无差、利万民"的主张在当时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下也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对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引领和价值准则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墨子的"兼爱"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对待这一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对墨子"兼爱"思想形成过程的深入研究,重新梳理其精神要义,并立足新的实际,挖掘其现代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将其具有恒久魅力的内在精神弘扬开来、传播出去。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疾苦。在此背景下,墨子倡导"兼爱",呼吁天下人相爱互利。"兼爱"思想主要包括"爱无厚薄"、"相爱相利"、"爱利天下"三方面。我们研究墨子"兼爱"思想,力图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社会实际,挖掘和丰富其时代价值。这是对"兼爱"思想的拓展,是对墨学的充实,也是对墨子思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

  墨子"兼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兼爱"思想研究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兼爱"思想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及倡导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在理论层面为形成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兼爱"思想呼吁人们相爱互利,最终获得共同利益。这丰富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容,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注入民族文化基因。

  当前,我国国内仍旧存在民族分裂势力,贫富差距加大,诚信问题时有发生,因而提出和谐社会理念。墨子"兼爱"思想追求平等和公正,倡导视人如己,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供理论借鉴,对和谐社会理念有所丰富和充实。在国际世界中,民族间的冲突、国家间的争端不断,因而我们倡导和谐世界。墨子倡导"兼爱",是对战争的否定,是对利益的追求。这种认识和追求为和谐世界理念注入传统文化思想,提供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

  (二)实践意义

  墨子的"兼爱"主张为当时诸侯攻伐、民不聊生的乱世描绘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美好社会蓝图,呼吁为政者善待天下百姓,倡导不分身份等级贵贱、不分血缘亲疏远近地爱人利人,以期实现国家财足兵强、百姓富足安康的天下大治局面。"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相爱互利,试图冲破贵族等级制度的思想禁锢,在当时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研究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兼爱"思想传达出的爱无差等、爱人利人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梳理"兼爱"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将其融入现代文化之中,也有利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爱"思想对人民和国家的要求,与集体主义原则有相通之处,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调节,有利于促进公民切实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兼爱"思想追求平等、公正,试图建立人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支撑和思想借鉴。"兼爱"倡导国家止战、和谐共处,这对解决当前国际争端、实现国家互利共赢具有借鉴作用。"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蓝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已对墨子"兼爱"思想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梳理如下。

  (一)"兼爱"是否为墨子思想核心

  梁启超指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1]

  墨子提出"兼爱"以"交利",倡导"兼爱交利"从而提出"非攻"、"节用"、"节葬"、"非乐",提出"天志"以确立"兼爱",提出"明鬼"以推行"兼爱",提出"非命"以保障"兼爱".冯友兰认为,"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处于手工业者阶层的墨子实现自己"尚同"政治理想的工具。[2]杨俊光把研究重心放在墨子的政治思想上,认为"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兼爱"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3]贺更行指出"兼爱"是墨子伦理思想的要义,认为"义"是墨子伦理思想的道德准则。[4]

  崔清田提出,墨子"十论"是"为义"需达到的十件事,"义"才是"十论"的核心。[5]而方授楚则认为"非攻"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兼爱"是"非攻"的理论依据。[6]对于"兼爱"是否为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学者们看法不一,这既与个人学术分类有关,也与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关,但目前大多学者认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二)"兼爱"与"仁爱"、"博爱"的比较

  张斌峰将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的"仁爱"观念、基督教的"博爱"思想进行对比,挖掘出"兼爱"思想与当代价值观的相通之处。因此,他认为对待"兼爱"应当在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丰富其内涵,进行转化。[7]

  成云雷指出,儒家倡导"仁爱"主张,墨家则提出"兼爱"思想,这是先秦时期两种人道思想的形态。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等级、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是依附于古代宗法制度的;墨家的"兼爱"则不适用于当时社会人民的认识水平,同时墨家思想具有封闭性,忽视其自身的理论发展,因而最终未得到广泛应用,逐渐走向沉寂。[8]

  朱传棨指出,儒家的"仁爱"主张同墨家的"兼爱"思想均是为改变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而产出的,期望实现天下大治。但其实质是不相同的,"仁爱"是"尚礼和谐",期望重建"周礼"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禁锢。而"兼爱"是"尚义和谐",通过"义"来规范社会秩序,在当时具有倡导公平、正义的进步性。二者相较,墨子的"兼爱"和谐思想更适合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9]

  张少恩指出仁爱、兼爱和博爱分别是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1]

  (三)"兼爱"的当代价值

  陈转青总结墨家管理思想包括"兼爱交利"的人际管理思想、"尚贤"的人才管理思想、"尚同"的行政管理思想、"轻赖力、强从事"的生产管理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的经济管理思想等,并论述了其管理思想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2]

  秦榆以"兼爱非攻"为核心,论述了墨子其人其事、墨子做人的启示、人际交往的智慧、墨子的生活智慧、墨子的非命观和墨子的现代人才观等方面。[3]俞德明指出,墨子的道德观是以"兼爱"思想为核心的,对我国道德准则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弘扬墨子"兼爱"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4]

  程有为重现了墨子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蓝图,着重论述墨子"兼爱互利"、举贤事能、实行上同、天下人民"竭力从事"、共享物质财富、以德服人、崇尚和平的主张以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最后肯定了墨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5]

  刘清平指出,"兼爱"要求人们互爱互助,主张强不欺弱、富不辱贫的平等,提出"有能则举"的民主观念。这是儒家"仁爱"思想不可比肩的进步性,也是我们正确认识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基础。[6]

  吕海滨指出,墨子"兼爱"思想对培养人们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价值引领,对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7]

  二、国外研究现状

  就墨学研究而言,国外研究成果以日本、韩国学者的着述为主,欧美学者研究相对较少,总体而言,成果颇丰,许多学者也对墨子"兼爱"思想进行研究,肯定了"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作用。

  《墨子》何时传入日本,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据史料分析,《墨子》最迟也是于平安后期传入日本的。牧野谦次郎,被称为"日本的孙诒让",他对墨子本人及书籍的翻译研究,为日本学者研究墨子思想奠定了基础。渡边卓对《墨子》、墨家思想和墨家学派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墨学研究的基础,(1961)阐明墨翟出身工匠,墨家是工人集团等,他还根据其思想和着作,把墨翟之后的墨家学派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墨家。高田淳(1964)通过对梁启超、胡适、谭戒甫和高亨研究成果的借鉴,论述了《墨经》上篇与下篇间的关联并总结《墨经》的特点。赤冢忠(1955)从另一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墨家提出的"天",指出"天志"思想是"兼爱"的基础。池田大作指出,由于国际世界的争端冲突不断,墨子倡导的普遍爱人的精神、反对战争的态度是极为近代化的。"兼爱"是墨子在先秦时期提出的,曾经只是指向中国国内,而在当代应当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加以运用。[1]

  墨学虽不是当前韩国思想界之主流,但仍有部分学者致力于墨学研究,亦取得相当成绩。韩国西江大学的郑仁在先生指出,墨子"非攻"、"兼爱"的主张不仅呼吁个人斗争的停止,同时倡导制止国际战争。墨子是人类历史上首位提出和平理论并最早践行和平主张的思想家。[2]

  韩国成均馆大学李云九教授(1993)充分肯定了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并对墨子的军事、科学和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朴文铉《墨子的经世思想研究》是韩国首篇关于墨子思想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他(1989)认为墨子思想就是为冲破等级制度压迫、停止战争而提出的救世主张,其"十论"就是此学说的展开,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民和平共处、天下大治。墨子经世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倡导平等、勤俭与和平精神三方面。尹武学研究重心是墨家逻辑。他的博士学位论文(1992)梳理了中国逻辑产生的背景、墨家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深入研究了前期墨家逻辑范畴与后期《墨经》逻辑范畴的关系。在韩国学界认为中国尚未发展出逻辑学的情况下,尹武学的此篇论文显得意义非凡。

  墨学在西方的传播始于明朝中后期。美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收录了墨学的详细研究。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对墨学有深入研究,是西方学界对墨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学者。他(1978)指出,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其"兼爱"是道德原则,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运用于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和国家关系等层面,认为墨子的爱是有益于他人。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已统一,但人的思想和情感并未达到如此境界,墨子提出的把普遍的爱变成个人义务的主张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3]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墨子"兼爱"思想的研究非常之深入,已取得丰硕成果,着重以"兼爱"是否为墨子思想核心、"兼爱"与"仁爱"、"博爱"的比较和"兼爱"思想的延伸与当代价值为主,以上学者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研究墨子"兼爱"思想具有可资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之上,将"兼爱"思想倡导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可做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本文对墨子"兼爱"思想的梳理研究主要以《墨子间诂》(孙诒让着,中华书局,2001 年版)和《墨子》(方勇译,中华书局,2015 年版)两本着作为基础,在对墨子"兼爱"思想形成的梳理、对"兼爱"思想精神要义的论述及对"兼爱"思想现代价值的挖掘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为根本,以历史现实为基点,用辩证的眼光审视问题,同时也应用了其它具体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一)文献研究法

  我们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研究着重以《墨子》为基础,并查阅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的理论着作,研读相关学术专着、学术论文,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二)比较分析法

  在对墨子"兼爱"思想进行梳理时,将"兼爱"与"仁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兼爱"思想的主要特点;在论述"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时,将其与当代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进行比较,挖掘其具有恒久价值、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内涵。

  二、拟创新点

  本文着重论述"兼爱"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现代价值,试图通过新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其一,通过"兼爱"对个人的要求、"爱"的交互与"利"的结合、"兼爱"的行为和功效三个层面论述其主要内容;其二,将"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指出其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摒弃等级制度外衣的"兼爱"思想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相应的价值引导作用。

  三、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加之墨子原着以及相应书籍多为古文,因此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对原着中某些具体内容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也未将"兼爱"思想同墨子另外"九论"进行综合分析梳理,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