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德汉熟语的翻译方法概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4970字

  三、形象转换法

  词的形象性是语言内在生命力的表现。每一个词的形象性通常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8](135)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所以德汉熟语中具有不同的形象比喻。假如待译形象并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便可利用大量存在的文化重叠进行形象转换。形象转换法也可称为借用法,即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给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更能通俗易懂。

  例如,汉语成语”雨后春笋“,常用来描述事物生长发展的蓬勃兴旺之状,形象鲜明而亲切,许多中国人了解一场春雨后竹子迅速生长的情况,因而可以了解这个成语的寓意。但是竹子在德国比较罕见,所以德国人对竹子的生长了解甚少。如果译成”wie Bambusse aus dem Bodenschie?en“会让德国人不知所云。而在德国雨水多的季节,蘑菇生长迅速,所以译成”wie Pilze ausdem Boden schie?en“是到位的翻译。这样的熟语很多,如”Dampf/Feuer hinter etwas/jn machen/setzen“和中文”加油“都表达”加速,催促某事“意思,只是中文中加油,德国人加蒸汽或火;”jmein Dorn im Auge sein“与”眼中钉“,都是”令某人难以忍受“的意思,只是中文是钉子,在德语中成了刺;”引狼入室“与”den Bock zum G?rtnermachen“都比喻”把敌人或坏人引入内部“等。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地采用形象替换法是众多译者不约而同的选择。这种译法既保持了意义传达上的忠实性,又不失语言表达上的形象性。

  四、意译法

  语言是各民族根据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而创造出来的。[9](75)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差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原文熟语的形象难以翻译,而目的语语言中又无恰当的意义对等的熟语,这时就得用意译法,即用一自由词组或普遍句子译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形象和意义的完全再现是我们进行熟语翻译的最高追求,然而由于部分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使得我们只能舍”形“而求”意“.

  德汉两个民族存在着许多文化空缺和差异,文化上是不等量的,所以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语在另外语言中会找不到对应的熟语。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文化上的差异会使得读者不知所云。相比之下,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比运用直译、直译加注法甚至形象转换法要好得多。如”auf den Hund kommen“如果采用直译法译为”坐在狗拉的车上“,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如不具备语言文化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如果采用直译加注法,译为”有钱人坐马车,坐驴车就差一点儿了,要是坐在狗拉的车上,就是穷困潦倒了“,不但行文罗嗦,而且涉及到如何加注释的问题。

  如果加的注释不能为读者所接受,这又是一个问题。因此,通过意译译为”处于困境“,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行文简洁,意思明确。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龙“的熟语。在中国,”龙“是皇权象征,被尊为华夏祖先,华人也自称”龙的传人“,而 Drachen 在欧洲人心目中则是邪恶的象征,结果成为齐格弗里德等西方传奇英雄为民除害的首选目标。如果把”望子成龙“直接用”hoffen,dass sein Sohn ein Drachen wird“翻译给德国读者,会让人产生误解;同时把德语的”Ich habeeinen Drachen zu Hause“用”我家有一条龙“翻译给中国读者,也会让人产生误解。这时,要想完全正确地传达意义就只有采取意译的方法来回避这一传统认识造成的冲突,以避免读者在理解上的障碍。把”望子成龙“意译成”hoffen, dasssein Sohn gute Zukunft hat“;把”Ich habe einenDrachen zu Hause“意译成”家有泼妇“.正如美国翻译家奈达所言,”翻译即译意“.在进行熟语翻译时也应该首先考虑意义的等值,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考虑形式的等值,这符合翻译的原则。

  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不仅使不同民族的熟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使一个民族生活中的许多概念和形象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应概念和形象。但是与此同时,文化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观念上的区别,甚至相同事物的情感意义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正如我国着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指出的:”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9](20)陈原先生曾经说过,熟语表现的是浓缩的文化。[10](76)它们不是受文化制约,便是某一特定文化独有的。人们很难把熟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和形象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可以说,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熟语的可译性。

  换言之,熟语翻译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个范围随熟语对该文化附着程度的不同而伸缩变化。凡是那些对文化传统附着程度大、文化色彩浓厚的熟语,翻译中就大多只能译义,难以传神。歇后语的翻译就是很好的例证。它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特产,德语就很难达意传神地进行翻译再现。

  总之,生动形象的熟语常常是语篇中最具文学色彩的部分,要真实地再现作品的原貌就必须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段,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德汉熟语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课题,与其说是研究两种语言,不如说是在研究两种文化。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索必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对中国学生的德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Dudenredaktion. Duden-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 A-Z[M].Mannheim: Dudenverlag, 1989.

  [2] 辞海编委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 邱懋如。 文化及其翻译[M]//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84.

  [4] 陈柏松。 英语概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36.

  [5] Krüger-Lorenzen. Deutsche Redensarten-und was dahintersteckt[M]. Wiesbaden: VMA-Verlag, 1960.

  [6] 伍宗文。 汉语成语词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7] 贾慧蝶。 德语成语典故词典[M]. 2 版。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 王秉钦。 论词的文化伴随意义与翻译[C]//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公司,1994.

  [9] 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 1984.

  [10]田昱沁。 从德汉熟语看德汉文化内涵差异[C]//朱建华,顾士渊。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