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影子银行业务宏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审计免疫机制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2 共7624字
论文摘要

  当前,在银行传统信贷渠道收紧以及银行资本金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信托受益权转受让业务、票据业务等以及包括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在内的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此类业务由于缺乏监管、交易不透明,引发的风险正在向金融体系其他部门及宏观经济加速传染,如果不加强监管,并设计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免疫能力,将有可能产生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影子银行业务及其监管研究综述

  在影子银行及其业务界定上,Paul McCulley( 2007) 认为影子银行体系( Shadow Bank System) 是指那些游离在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但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机构体系; Pozsar( 2010) 的理解是影子银行包括那些从事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金融中介活动,同时如 Ricks( 2010) 所述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信用保证的金融中介机构; 影子银行常常利用复杂的证券化以及担保融资技术,通过长长的信用中介链条相互联结在一起,从事信用中介活动,形成影子银行体系.以上论述描述了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界定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范围.李扬( 2012) 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再构造来向经济社会提供信用供给; 李建军( 2013) 认为中国的影子金融体系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是金融创新的结构,中层主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下层为民间金融.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办【2013】107 号文) 中对影子银行机构分为三类: 一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 第二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第三类是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以监管对策研究为主.在总结了影子银行特征的基础上,国外很多学者分别从宏微观金融监管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实践中,FSB 任务组从监管的重点、强度、前瞻性、适应性、有效性等方面制定了未来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大致监管框架; 2010 年由奥巴马总统签署的《多德-弗兰克法》法案中的"沃克尔规则"( Volcker Rule) ,加强了对由商业银行控股公司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对资产证券化和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在影子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国内学者也多从金融监管机构视角提出重构银行监管框架的对策建议,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防范风险传递( 朱民,2009; 刘明康,2011; 巴曙松,2009) ; 也有学者建议应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实行动态比例监管( 龚明华,等,2011; 李东卫,2011) ; 还有部分学者从强化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 钟伟,2011) .

  由于国外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包括资产证券化和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主,因此国外对影子银行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国内的研究也提出一些监管上的对策建议,但缺少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传染渠道、传染效应的深入分析,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缺少测度研究,也较少从审计视角来研究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本文旨在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宏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审计免疫机制.

  二、中外影子银行发展与结构分析

  由于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不同,其影子银行业务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子银行的区别.

  ( 一) 美国影子银行发展与结构特征

  从发展背景上来看,美国影子银行发展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与监管放松,以及监管套利的结果.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及监管放松是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金融竞争加剧以及监管放松,以证券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美国的金融证券化程度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不断扩大,投资银行业务以及贷款证券化等金融活动快速增加,特别是 1999 年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来,鼓励金融混业经营,使得新的金融市场工具以及金融手段蓬勃发展,金融资源更加高效配置,从而影子银行业务充分发展,到今天成为与传统银行并存的重要金融力量.

  从影子银行业务结构与内容来看,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影子银行机构,二是影子银行业务活动,三是影子银行支持部门.影子银行机构包括政府支持企业( 如房地美和房利美) 、投资银行、综合金融集团、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公司、对冲基金、特别目的实体( SPV) 等; 影子银行业务活动涉及与信用活动相关的金融工具,特别是结构化金融产品,例如证券化产品、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担保债务凭证、信用违约互换( CDS) 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 影子银行支持部门有评级机构和保险公司等,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提供流动性信用增级或其他信用服务保障.这些部门共同运作,完成资产负债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 见图 1) .所以,美国影子银行以资本市场为主要平台,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以结构化产品为主要运作工具,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化设计和衍生产品的运用,以及较长的信用链条来完成业务运作,从而使影子银行业务有较高的杠杆,同时其风险的传染性很强,这点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体现突出.

论文摘要

  ( 二)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结构特征

  从发展背景上来看,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压抑以及金融监管套利的结果,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特征,一方面,传统银行金融系统一直没能满足多层次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当前由于经济宏观调控、银行资本金监管的要求,加剧了金融压抑,使得包括大量中小企业在内的资金需求者无法从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资金,不得不寻求高成本资金支持,推动了包括民间金融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类融资性业务发展以及传统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表外化;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在合作监管方面还存在较多漏洞,这些漏洞也为金融机构通过设计跨部门、跨产品的复杂金融产品进行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

  从影子银行业务结构与内容来看,我国影子银行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业务,一是传统银行资产负债的表外化业务; 二是传统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通道类融资业务以及通道类资产管理业务; 三是包括民间金融以及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从事的类融资性业务以及理财业务; 四是互联网金融业务; 五是第三方理财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这些业务的典型功能是类融资或资产管理,其中结构化产品较少,杠杆率比西方成熟市场的影子银行业务要低,信用链条不长,信用过程也比较简单,传统银行以及资本市场资金通过影子银行系统,实现期限错配,流向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领域,补充或替代传统金融功能,但影子银行主体的多样性,影子银行产品的复杂性同样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关系复杂( 见图 2) ,同时,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与实体经济有较紧密的联系,其风险对实体经济有较强的传染性.

论文摘要

  三、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主要风险类型

  国外的影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美国,由于金融市场特别发达,其影子银行主要是以资产证券化以及衍生产品交易所形成的体系,具有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风险错配和高杠杆率等特征.而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以监管套利、变相融资性质的影子银行业务为主,包括正规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从事的大量表外业务、互联网金融,迅速膨胀的民间金融以及金融机构合作通道类金融业务等,这些业务具有逃避监管、变相融资、交易不透明、发展不规范等特征,其引发的风险类型主要有四个方面.

  ( 一) 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因变相融资形成的期限错配,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近年来由于金融宏观调控以及受资本金监管的影响,使得银行传统信贷渠道与规模受到控制,大量资金以银行表外的方式通过委托贷款、理财、信托等渠道流向资金需求主体或影子银行体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整理的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见表 1) 显示,非人民币贷款形式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与占比不断提高,这还不包括未进入官方统计的大量民间金融与地下金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 2014) 》,宽口径的影子银行体系所涉及的融资规模大约为 27 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的19% .由于我国目前对利率实施管制,在正规金融体系与影子金融体系之间形成了资金价格的双轨特征,从而使得资金以变相融资的形式向包括民间金融在内的影子银行体系流动的冲动更加强烈,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但这种资金的转移是将银行期限短的负债转移到影子银行体系中期限较长的非标准化资产上,当正规金融体系出现较大资金需求时,其流向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并不能很快回流,从而导致流动性风险.

论文摘要

  ( 二) 内生脆弱性导致的信用风险

  众所周知,我国正规金融体系这些年快速有效发展,得益于其公司治理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而影子银行业务目前只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体系通称,没有统一完善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机制,经营不透明、内控缺失.很多影子银行业务由多家类型不同的金融机构共同完成,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完全控制整个影子银行业务过程并对其负责,导致影子银行体系脆弱性明显,在利率高企的诱惑与刺激下,加上管制缺失,大量游资在市场上逐利,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这些资金投入到非标准化资产或高风险的项目上去,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周期,实体经济不景气,往往导致投资无法产生效益,从而使资金无法正常获利退出,产生大量的信用风险,从这几年以来许多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主"跑路"现象就可以看出这一风险的严重性.

  ( 三) 产品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

  由于影子银行业务大多是正规金融机构因为监管原因不能从事的业务,其经营的金融产品业务通常定位不清,是非标准化产品,法律关系模糊,存在大量的"抽屉协议"或"阴阳合同",隐藏了远期回购承诺和委托投资关系,一旦发生风险,由于法律关系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容易导致市场经营的混乱; 同时,由于这些业务处于监管边缘,随时有被监管当局以法规形式禁止的风险.另外,由于法律关系不明确,往往导致影子银行非标准化产品兑付时责任不清,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 四) 监管缺失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产品不规范,运用高杠杆、举债经营进行不透明的私下交易,使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处于监管的盲区,从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及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干扰甚至危害.影子银行的杠杆运作、复杂的信用关系对金融机构运营以及金融市场资产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甚至大起大落; 同时,由于监管缺失,加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和活跃加快了宏观经济体系内货币周转速度,影子银行实际利率对官方政策利率形成强烈干扰,并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另外,监管套利行为的创新,跨市场与跨产品业务在不同地域和范围上相互关联,增加了金融机构复杂性,降低了金融监管有效性,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上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叠加,容易导致金融秩序失衡,可能引发区域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我国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传染渠道与效应分析

  随着正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以及影子银行体系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与影子金融体系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与债务关系,我们从三方面分析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向金融体系传染的路径与传染效应.

  ( 一) 信息渠道传染与蝴蝶效应

  影子银行风险通过信息渠道传染主要是因为,影子银行业务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使得债权人难以识别借贷主体的真实情况,假如某个影子银行业务或一个较大的影子银行机构清偿能力下降或违约,虽然这一业务本来不足以冲击到整个市场,但由于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这一违约信息在市场上快速扩散,加上影子银行业务本身的不透明与高风险性,将有可能引起债权人对整个影子银行业务的恐慌以及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导致市场上包括银行在内的大量债权人快速撤资,由于银行机构采用的部分准备金制度,杠杆较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会快速枯竭,从而使整个银行体系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产生明显的蝴蝶效应.

  ( 二) 信用渠道传染与乘数效应

  影子银行风险通过信用渠道传染主要是因为,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及与正规金融体系之间都是通过复杂信用关系相互链接,在我国,这些信用关系包括相互直接信用关系如借贷等,还有间接信用关系如证券化、担保以及其他非标准化产品等,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相互担保,更是加剧了信用渠道的风险传染能力,如果有几笔影子银行业务清偿能力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它的债权人与债务人,而且会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关系传递到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如果不及时救赎,负面影响会随着每一轮扩散而增加,具有乘数放大效应,少数影子银行业务的失败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出现银行资金链断裂,直至酿成银行体系的危机,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三) 支付清算渠道传染与柠檬效应

  众所周知,影子银行业务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以及民间金融,其支付清算通常以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其之所以内部支付清算方便而快捷,实际是由于缺少监管与规范,从而可能隐含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虚假交易、虚假票据、黑钱等得以通过不规范的支付清算渠道在金融机构之间传递,如果这些不规范的风险行为通过其支付清算渠道能够在影子金融市场上顺利进行,正规金融系统也有可能为逃避监管或趋利竞争而选择影子银行类似的不规范业务或行为,再通过不规范的支付清算渠道向其他金融机构转移资金,产生柠檬效应,从而使整个金融市场经营环境越来越差,最终仍会以爆发金融风险的形式影响市场稳定.

  五、影子银行业务宏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审计免疫机制构建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通过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防御三大功能的发挥,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金融系统是一个机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基于免疫系统理论分析视角,建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体系,构建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等来科学构建影子银行业务的审计免疫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风险免疫能力.

  ( 一) 建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体系

  要有效构建影子银行审计免疫机制,对影子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点进行及时预警与审计监测非常重要,在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以及传染渠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基于 CCA 模型来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风险监测.或有权益分析 ( ContingentClaim Analysis,CCA) 方法是对 Black - Scholes 和Merton( 1973) 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在信用风险分析和宏观经济部门风险分析的扩展.在风险审计的基础上综合与影子银行相关的经济数据以及债权债务数据,构建影子银行的模拟资产负债表以及风险财务报表,结合资本市场上银行类、信托类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行业数据与市场交易数据,综合或有权益分析与风险审计方法,构建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审计测度指标体系,如违约距离、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动态分析与评估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由于引入市场信息,将历史财务数据与市场信息,或有权益分析与审计方法相结合,更动态、前瞻性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风险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实施动态审计监控,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监视功能.

  ( 二) 构建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流程

  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构成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影子银行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因为金融机构经营的就是风险,内部审计要从可能产生的风险入手,对包括影子银行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加以评估与改善; 同时,风险导向审计要以内部控制结构为对象,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是有效地预警风险,评估改善组织风险,提升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的产生,提高金融机构审计免疫自稳功能.

  ( 三) 设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现有影子银行业务明显缺少监管,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只对正规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负责,笔者的观点是,不一定要将影子银行业务做到表内来,因为影子银行业务不断在创新,这样的做法会让我们的监管总是滞后于形势发展,而是要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特点建立一套审慎宏微观监管框架,实现分类监管,在这一监管框架中,要加强与外部审计,特别是政府审计以及社会审计的结合,发挥外部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特征,将有利于对影子银行业务中综合化经营风险进行防御与控制,有效防范市场失灵,防范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向外部传染与扩散,这一框架的构建将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产生审计免疫防御功能.影子银行风险传染与审计免疫机制如图 3 所示.

论文摘要

  六、结论与展望

  影子银行是金融业发展的产物,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其产生和发展都与规避金融监管、保值套利、改革创新密切相关.它们对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增 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会产生较为复杂的金融风险,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影子银行监管办法.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中隐藏着较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内生脆弱性导致的信用风险,产品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监管缺失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等,由于复杂的信用关系,这些风险通过信息渠道、信用渠道以及支付清算渠道传染,并通过蝴蝶效应、乘数效应以及柠檬效应向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传染.我们需要科学分析影子银行业务与风险特征,把握其风险传染效应与渠道,从动态风险审计监测,内部审计与控制,外部审计与监管三个方面来科学构建合理的审计监管免疫机制,将会有效防止影子银行风险向金融系统风险传染,维护金融稳定,确保金融安全.

  对于我国来说,影子银行还是个"新生事物",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未来一段时间,亟需加强影子银行免疫机制建设,在动态风险审计监测体系、内部审计与控制机制、构建外部审计与监管系统等方面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 滨,等 .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 2014)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

  [2]宫晓琳. 宏观金融风险联动综合传染机制[J]. 金融研究,2012,( 5) : 56 -69.

  [3]李 扬.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 中国金融,2011,( 12) : 31 - 32.

  [4]李建军 .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 5) : 20 -24.

  [5]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 江海学刊,2009,( 3) : 70 -76.

  [6]赵 蔚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J]. 经济问题,2013,( 5) .

  [7]于 青. 影子银行问题研究综述[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 2) : 55 -59.

  [8]罗 滢,等."影子银行与宏观审慎政策"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J]. 金融评论,2012,( 1) : 120 -124.

  [9]王 勇. 美国影子银行业务及监管改革[J]. 金融发展研究,2012,( 4) : 43 -46.

  [10]龚明华,张晓朴,文 竹.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 3) : 65 -70.

  [11]钟 伟,谢 婷. 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1,( 12) : 33 -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