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与质量监控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8-16 共2184字
  摘要

       近年来,在高校审计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委托完成审计项目。高校的内部审计外包通常是指高校将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或任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第三方实施。通常第三方一般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一、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必要性
  
  1、高校资金的增长使有限的审计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统计,云南省 2011 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 113371.7 万元。云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2003-2011 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年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最大增长在 2011 年达到 35.95%.根据要求规定学校资金一运用,就需要审计监督,随着学校资金的不断增长,需要审计监督的范围也随之增加,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却没有实现同步增长。一般高校的审计部门在高校中属于较为精简的部门,审计人员较少,仅仅依靠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完成日益增长的审计任务,即使完成也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审计类型需求。高校审计原来主要是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随着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高校普遍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审计类型,传统审计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而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基本都属于单一专业的人才,缺乏适应上述新的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员,短时间内高校难以培养出上述人员,其次由于编制等因素的限制高校也不可能通过全面引进上述人员来满足需求。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及政策依据
  
  1、理论依据。2004 年 IIA 重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规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 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审计的工作范围定义为“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反映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新定义强调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从其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借鉴了政府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使得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更加科学化这一定义中没有强调实施审计的审计主体,即只要能为组织实现改善管理、增加价值的目标,内部审计服务也可以由第三方提供。
  
  2、政策依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 17 号]中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上述理论和政策为高校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依据。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选择主要考虑高校自身规模、审计机构的情况:
  
  1.在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配备较为齐全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外包形式是补充,即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称职的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另外,在一些审计特殊领域,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在单位规模较小、未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很少或是兼职人员的情况下,宜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审职能。这种外包形式下,内审职能全部外包时,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承担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学校之间沟通的媒介。
  
  3、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四、制定合理的审计外包质量监控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应对审计外包制定合理的质量监控。
  
  1、事前监控。社会中介机构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在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时,尽量采用招标的方式,邀请多家机构前来投标,扩大选择面。在考察中介机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要重点关注有相关的行业审计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对高校等事业单位审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体系的中介机构,还要特别关注审计项目经理及团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审计质量的第一保障。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审计要求建立中介机构信息库。
  
  2、事中监控。确定实施审计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后,要及时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审计目的、范围、质量要求等关键指标,对于合作内审的项目,要明确内审、外审各自的任务、职责。在审计准备阶段要搞好审前调查,共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合同签订后实施项目过程中,要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及时进行社会中介机构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沟通、协调,把握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3、事后监控。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制定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来评价外包审计质量,这些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如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次数、审计报告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等)、质量化标准(如提出的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反馈式标准(如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建议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冯宝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构建与实施》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
  [2]孙燕东。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7(7)。
  [3]吴海华。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8)。
相关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