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困境与解决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9-06 共3014字

  摘要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高校管理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推手,也是确保高校各职能部门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审计义务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部分根源于高校的科层组织结构使然,部分也归因于目前的高校组织生态环境,以及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审计人员基于一般审计原理来展开讨论,而未能从高校组织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这种模式对解决现实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形成有力的推动。正因如此,本文将从高校科层组织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等视角来作相关探讨。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权威式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在高校层面的财务审计活动中,就需要建立起前置性防范和规制措施。但事实却是,任何高校都有十分完备的财务管理办法,也会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调适原有的财务管理办法。而在权威式管理下,处于领导职位管理者的经济行为则难以被约束。同时,在高校纪委参与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因受到权威式管理的压力而只从形式要件进行审计。因此,这也就是为何部分高校出现塌方式腐败的原因之一。
  
  (二)行为偏好所带来的问题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应是各层级的主官,他们不仅具有签字权,也拥有部门资金统筹使用的决策权。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出发,其还需要践行群众路线,从基层教职工中来获取审计对象的关键经济行为信息。然而,基层教职员工对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行为缺乏兴趣,以及受到非正式组织下利益集团的干扰,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进而就只能认定该责任人不存在经济问题,除非东窗事发。某校因实训基建采购出现经济问题,这才牵出了教务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之间的利益联系。
  
  (三)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基层教职员工难以获得上级的经济行为信息。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审计人员往往聚焦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财务往来信息,并对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稽核。事实表明,这些基于形式要件下的审计活动,并无法识别出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有效性问题。如,某高校原系主任冒充本系教师的签字来贪污自考费用,最后还是在本系教职工的举报下才得以落马。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科层组织结构下的权威式管理
  
  “科层结构”这一提法,首先来自于马克思。韦伯对官僚组织的理论探讨之中,其也形象的反映出了高校组织结构的特点。在科层组织结构下,组织管理者以目标管理来维系组织的内在秩序,而目标管理的核心便是:目标分解+目标协同。其中,目标分解的对象是对上级的指示、命令、愿景。这就表明,在高校这种科层组织内仍执行的是权威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呈现出的特征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在现实中管理者在职场心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体制内组织生态下的行为偏好
  
  高校属于体制内单位,所以其中的教职员工也拥有体制内组织生态下的行为偏好。这里的偏好可以归纳为:第一,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经济行为缺乏兴趣。第二,管理者在实施经济行为时主要对上级负责,而较为忽略下级的利益诉求。第三,体制内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构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以上三个方面的行为偏好直接影响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进而也为高校中可能出现的“带病提拔”提供了条件。
  
  (三)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产生的干扰
  
  在党风廉政建设下,高校都增强了舆论监督力度。但这里也存在着这样尴尬的现实,即普通教职工对上并不具有监督的信息充分条件,所以这就在客观上抑制了舆论监督机制的实施。再者,在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下,未经证实的舆论也会以讹传讹,成功影响到教职员工的心理状况。可见,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时,必然会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群众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